田萌
(南京市博物總館,江蘇 南京 210000)
按照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與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的公開數據來看,南京地區目前摸底調查出的1921—1949年間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共計165處,在這些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中,國家級愛國主義基地2處(雨花臺烈士陵園和梅園新村紀念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1處,南京黨史教育基地20處。歸政府主管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為53處,歸企事業單位主管的為26處,歸私企或私人主管的為11處,其他情況的為75處(絕大多數為已損毀資源點)。業已損毀的資源點65處,保存保護狀態一般的資源點22處,保存保護完好無損的資源點78處。
上述官方統計的南京地區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數據中,并未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列入統計范圍,筆者認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作為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也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它是全民族災難的實證性、遺址型專史紀念館,應當列入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目錄①。
2005年12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明確提出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南京地區在推進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利用過程中也有其自身的相關原則。
1.2.1 注重公益原則
紅色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其保護與傳承利用工作是一項社會化的系統工程,蘊含文化、經濟、生態、政治等方面多重意義,富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既要注重紅色文化的弘揚、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注重將其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實現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利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從南京地區165個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中有78處免費對外開放便可窺見一斑②。
1.2.2 突出多樣性原則
南京地區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利用工作堅持的一大原則在于突出地方特色,將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利用工作和弘揚地域特色文化工作有機融合起來,明確南京地區紅色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地位和獨特價值,即南京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標志地,是“雨花英烈精神”“梅園精神”“渡江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形成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下斗爭的主陣地。
1.2.3 引導多方參與原則
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的保護和傳承利用的主要瓶頸在于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靠政府財政撥款。此間,引入開放式管理理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利用工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紅色文化資源點管理,推進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利用工作的產業結構與產品產出多元化勢在必行。在這方面南京市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如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紅色文化遺產資源創意產業、開發紅色文創產品、招募學界等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資源點內員工的培訓教育和日常管理等。
1.2.4 可持續的利用原則
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自1987年被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提出來后,便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紅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財富,這一財富既屬于當代人,也屬于后世子孫,它對當代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正向積極作用。在傳承利用中強化保護力度,如此才能為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利用工作引來源頭活水。
1.3.1 建章立制依法依規的保護
對于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全國層面上現有的主要法律法規支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該法第二條第二款提出“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等包涵紅色文化遺產在內的文物應受國家保護。江蘇省于2003年10月的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以規范全省文物保護工作。2019年3月1日南京市還出臺了《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條例》。可以說,建章立制立法保護是南京市保護與傳承利用紅色文化遺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1.3.2 探索文旅融合產業化發展路徑
南京地區也包括在綱要劃定的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路線中,為南京—鎮江—句容—常熟線的關鍵節點。通過全程參與籌劃國家公祭日、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兩大紅色紀念活動,南京市在文化旅游融合中進步顯著,在推進全市紅色文化遺產旅游布局、紅色旅游著名景點線路規劃等工作上逐漸得心應手,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19年便接待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約800萬人次,其中春節近30萬人次,國慶節近56萬人次。雨花臺烈士陵園2019年僅接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群參觀群眾及6場專題展陳活動便吸引近60萬參觀者③。
1.3.3 推進與鼓勵紅色文化相關科研
開展與紅色文化遺產相關的科學研究是南京市乃至江蘇省推進本地區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抓手。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分別設置了南京大學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和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
1.3.4 思想教育與宣傳引導有機結合
一方面,南京市積極幫扶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打造從中共中央公布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到中共江蘇省委公布的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再到中國南京市委各級黨史辦命名的南京(及下轄縣區)黨史教育基地、南京市市級機關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黨風廉政建設基地等各級各類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如梅園新村紀念館便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同時也是南京黨史教育基地。
1.3.5 探索保護利用的先進方法
其主要為紅色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及數字化傳承利用兩方面。數字化傳承利用方面主要體現在紀念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對館內紅色文物、革命歷史文獻史料以數字化呈現方面,如雨花臺烈士陵園便在其官網設置了“紅色文化”欄目,并配置了網上紀念館,將與雨花革命烈士相關的烈士詩詞、革命家書、紅色文物等可通過VR掃碼的形式觀看,方便參觀者在網絡參觀。
1.4.1 保護與傳承利用的體制機制不健全
由于紅色文化遺產產權單位性質不同,主管部門各異,所以其日常保護和傳承利用工作歸屬不同部門共同負責,權責和分工有交叉但并不明確,各部門之間關于紅色文物、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的保護和利用工作的交流溝通頻次既不夠高也不夠及時。特別是對于大專院校、街道社區內的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而言,由于無專人負責開發利用,特別是日常維護工作,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或節令集中活動期間,資源點多數處于“放養”狀態,保護和傳承利用工作流于形式④。
1.4.2 保護與傳承利用的專項經費較短缺
一方面,是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利用經費來源渠道單一問題,大部分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經費由政府財政撥款支撐,且主要用于文物修繕和相關建筑的維修,以最低限度維持資源點內的相關文物和建筑不受自然朽蝕和人為因素的惡意破壞,由于大多數資源點皆為免費開放,這也使得相關單位缺乏保護和傳承利用的強大動力,不愿加大遺產保護和傳承利用的經濟投入力度。
1.4.3 保護與傳承利用的方式方法較陳舊
除了規模較大、在全省乃至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雨花臺烈士陵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戰役紀念館,這些館能夠借力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主動建立官網,并將館藏紅色文物、文獻檔案資料等呈現于網絡,運用多媒體處理技術、AR、VR、5G、3D虛擬成像技術豐富館院內部文物、建筑等紅色文化的聲光影音等方面的呈現效果,館藏文物和文獻檔案資料也能通過電子化與數字化改造,為來訪者建立較強大便捷的檢索應用服務外,而其他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既無相應的技術儲備,也無足夠的經費支撐,還沒有應用數字化技術和信息化技術豐富紅色文化遺產呈現形式的意識,絕大多數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都處在只為參觀者提供線下服務的層面⑤。
1.4.4 文旅融合產業化發展模式未能推廣
南京地區紅色文旅融合的特色也不夠凸顯,對于在南京地區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大放光彩的工運史跡突出不夠,對中共地下和敵后斗爭相關的遺產資源點的文旅融合開發利用力度不夠。此外,除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少數單位外,絕大多數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對于紅色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創產品的開發利用力度不夠,有的甚至從未關注⑥。
2.1.1 機構改革賦能不足、職責不清
一方面,未能明確作為文物主管部門、監督管理部門、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等各主體之間關于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從關系、主管部門與協同部門常態化交流以及業務聯動的具體內容,使得年度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利用工作僅滿足于對照文件搞、對照活動搞、對照輿情搞,沒能形成遺產保護和傳承利用的一盤棋⑦。另一方面,是督查考核的指揮棒既不會用也用之不勤、不實。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對于任務繁重的基層而言,沒有對應考核和督查,就無法引起其必要的重視。
2.1.2 社會力量引流不夠、動員不力
目前,對于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教育不到位、不細致、不深入,導致紅色文化遺產無法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價值,對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利用,最終是要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紅色文化遺產,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當前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對社會力量引流不夠、動員不力,應持續地加大資金投入和人力投入,提高人民群眾對紅色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2.1.3 管理開發理念過時、視野狹隘
目前過度糾結于規模大、影響大、受眾多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而未能探索1+1>2的聯動組合開發模式,可以將著名遺產資源點與非著名遺產資源點整合打包成紅色文化遺產旅游專線、生態區等業態保護傳承;未能探索1+X的保護傳承模式,也未將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和著名商圈、著名景點、互聯網絡等元素搭配起來開發利用⑧。
2.1.4 政策傾斜力度不大、指向不準
要以各級各類主題教育為契機,宣傳本地特色紅色文化,通過專題招標、撥發專項資金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開展南京市紅色文化旅游宣傳,上述若僅靠民間力量、社會資本根本就無法開展,目前尚無足夠的制度創新來豐富資金來源渠道和拓寬人力招引渠道,如果采取發行紅色文化保護彩票、債券,對口招引文博及黨史等專業人才等方式,社會組織和團體也無相當的影響力和公信力⑨。
2.1.5 人才招培導向不清、內容不實
在人才招引和教育培訓中,大部分遺產資源點還存在著重人才招引和輕教育培訓的現象,即“一招了之”的功利性問題,職工缺乏職業道德、文物征集、場館經營、旅游營銷、文化創意、現代網絡技術、多媒體應用技術、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等相關的業務和理論培訓,使得單位員工的專業素養和人才利用質效得不到提升⑩。
2.2.1 加快基礎設施配套供給速度
在加快基礎設施配套供給速度時,要特別注意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著力解決中小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與重點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南京市重點景點間的交通設施建設,在全面摸底南京地區紅色文化遺產資源的基礎上,以各大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為重點,將全市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的遺址遺跡類、戰爭類、舊址故居類、革命人物事件類等紅色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采集全息數據、攝錄影音視頻、圖片,做成口述史材料、專題紀錄片,編制紅色文化遺產目錄及檔案等,通過上述形式建設南京市紅色文化遺產網絡數據庫,以供紅色文化遺產的網絡備份保存,吸引普通群眾的檢索瀏覽與參觀,方便工作人員和專業學者的研究?。
2.2.2 打造特色精品路線
一方面,應發揮本地區重點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的“名牌效應”“集聚效應”,將文旅融合產業化發展觸角從雨花臺烈士陵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戰役紀念館等幾家具有全國性影響的體量較大的紀念場所延伸到體量較小、影響力較小資源點的開發利用上,將中小資源點與體量大的資源點聯動開發,打造由“雨花臺—中華門”“梅園新村—總統府”、江南貢院、渡江戰役紀念館周邊資源點組成的紅色文化旅游專線。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南京地區特色紅色文旅融合產業?。此外,還應充分利用南京文創公司、科研機構、高職院校、重點紅色文化資源點多的優勢,借力大學生紅色文創節、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創設計大賽、文創作品有獎征集等平臺,加快推進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工作?。
2.2.3 充分利用網絡新平臺
南京市應認識到相較于實體聯動,推進紅色文化遺產網絡聯動的工作更易見成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全市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將全市既有資源點的文物、文物檔案數據化,以各大重點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為主干,中小資源點為分支,打造全市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數字總館,實現一網址觀全市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的目標,全力推進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點的網絡聯動發展?。
注釋
①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南京紅色印跡(1921-1949)[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
②曹學文.紅色文化遺產及其開發利用研究:以湘潭市為例[D].湘潭:湘潭大學,2008.
③雨花臺烈士陵園.“數說”雨花臺的2019[EB/OL].(2019-12-31)[2022-04-22].https://mp.weixin.qq.com/s/0BA-EnVYv3rH99YzrJTRyg.
④林解惠.紅色文化視域下革命遺址保護與發展研究:以遵義市為例[J].科教文匯,2017(8):173-175.
⑤張莉平,閆奇峰,張宇.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8(12):94-96,161.
⑥唐定虎,劉榮.南京市紅色旅游資源發展研究[J].清江論壇,2016(2):70-74.
⑦謝雨萍,胡海勝,鄭艷萍.論廬山紅色遺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752-756.
⑧謝友寧,朱志清.淺論紅色遺產保護的“寶堰模式”[J].改革與開放,2017(4):104-105.
⑨劉建軍.河北省域紅色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研究[J].領導之友,2016(3):67-71.
⑩陳立長.西北五省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4.
?孫麗莎.發揮紅色資源在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的作用研究——以南京市紅色資源整合利用為例[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6(4):91-94.
?薛志峰,尚金凱.基于線型文化遺產保護概念對呂梁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11):192.
?童本勤,吳偉.南京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J].唯實,2019(7):68-70.
?劉洋洋.互聯網條件下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以甘肅紅色文化為例[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