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瑞琦 孫燕川 郭昌 楊澤西 徐海亮 宋建民
胸腔積液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目前對于胸腔積液的治療主要采取手術穿刺引流治療[1]。在對病人的治療中,由于穿刺手法的掌握不當或者操作不慎,均會導致病人產生氣胸。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胸腔積液穿刺過程中,氣胸的發生率為11%~19%[2]。氣胸會進一步增加病人治療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對預后產生負面影響[3]。老年病人的各項生理機能的退化,對局部病灶的氧化應激反應指標代謝情況下降,同時手術體位的配合程度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手術發生氣胸的風險[4]。本研究主要分析老年胸腔積液病人穿刺引流后并發氣胸的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進行胸腔積液治療的病人47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26例,女252例,平均年齡為(64.33±2.41)歲,BMI為24.18±1.39,受教育程度平均為(12.34±2.98)年,基礎性疾病:高血壓301例,糖尿病198例,血脂異常267例。胸腔積液原因:心力衰竭109例,結核性胸膜炎112例,肝硬化134例,低蛋白血癥123例,所有病人均采取穿刺引流術進行治療,發生氣胸50例,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倫理委員會論證通過。
1.2 研究方法 所有病人入組后及時進行個人資料的收集,分別對氣胸組以及非氣胸組病人的性別、年齡、BMI、受教育年限、基礎性疾病、胸腔積液原因、圍手術期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2.1 氣胸組以及非氣胸組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 2組病人的性別、BMI、受教育年限及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患病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氣胸組的年齡高于非氣胸組,BMI低于非氣胸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n,%)
2.2 氣胸組以及非氣胸組病人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組穿刺時間>30 min、穿刺角度>30°、穿刺次數>3次、病灶<3 cm以及病灶深度>5 cm的百分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病人圍手術期指標比較(n,%)
2.3 氣胸產生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發生氣胸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較高的年齡、穿刺時間>30 min、穿刺角度>30°、穿刺次數>3次、病灶大小<3 cm、病灶深度>5 cm均是造成病人氣胸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氣胸產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老年病人的各項身體機能均顯著下降,在對此類病人進行胸腔積液穿刺引流過程中,極易造成氣胸的發生[5],本研究中氣胸的發生率為10.46%。在臨床操作中,醫務人員的操作技能、機械設備、病人自身情況都會影響氣胸的發生風險。
本研究對造成病人氣胸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年齡、穿刺時間>30 min、穿刺角度>30°、穿刺次數>3次、病灶大小<3 cm、病灶深度>5 cm均是造成病人氣胸的危險因素。病灶的直徑過小,穿刺針進入病灶部位的準確性下降,穿刺針對于病人的周邊肺組織的損傷風險顯著升高。而在此過程中,術中的操作難度明顯提升,同時針對老年病人而言,肺組織的彈性顯著下降,肺泡呈顯著的擴張,穿刺針極易損傷擴大的肺泡,最終形成氣胸。在以往的肺部組織的活檢手術中發現,隨著活檢的時間顯著延長,可進一步增加氣胸的發生風險[6]。而在對病人的胸腔積液的引流手術中,隨著引流時間的延長,局部病灶部位的炎性反應以及細菌感染的風險顯著升高,增加氣胸的發生風險。在穿刺過程中,較差的穿刺角度,進一步增加穿刺過程中對肺實質的損傷風險,同時在手術中的穿刺幅度過大,也造成了氣胸的發生風險升高。穿刺時間的顯著性延長,病人的呼吸抑制情況顯著[7],同時在對老年病人的手術治療中,由于其對于手術的配合程度的顯著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穿刺的失誤,進而造成氣胸的產生。
在對病人的治療中,建議嚴格掌握病人的手術適應證,對于病灶<3 cm,病灶部位深度>5 cm的病人,建議縮短手術時間以及減少穿刺引流的次數,降低術中氣胸的發生風險。在對病人的治療中,應及時對病人進行鎮咳治療,減少病人在術中的體位移動頻率。同時在臨床治療中也要及時對醫護人員的穿刺技術進行培訓,提升穿刺的成功率[8]。
綜上所述,穿刺時間>30 min、穿刺角度>30°、穿刺次數>3次、病灶大小<3 cm以及病灶深度>5 cm均是造成老年胸腔積液病人穿刺引流后并發氣胸的危險因素,建議臨床通過技術革新以及對以上病人的早期干預,進一步降低氣胸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