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并不是單一的語言文字課程,而是聚合了豐富的文史哲等人文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科學知識于一體的課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由此可見,綜合性、實踐性、整體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育人為本、立足素養、相互滲透是語文課程的實施路徑,跨界融合也必然成為踐行語文新課標、深化語文新課改的重要樣態。
下面,筆者以統編語文八(下)《夢回繁華》一文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如何通過構建跨界融合的課堂模式,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整合提升,從而更好地達成2022年版新課標所倡導的教育理念。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從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來看,需要跨越的是知識本位之界,需要融合的是素養構成要素。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圍繞核心素養建構課程目標體系,減少零碎的孤立的目標,發揮語文課程“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在設計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時,我們需要在課程目標的統整引領下,打破原有的局限于語文知識(技能)學習的狹隘格局,實現語文學習目標之間的動態融合;站在“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高度,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視角,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時代精神、文化自信;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語文學習和生命成長的同步諧振,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科育人的搖籃,成為形塑思想、培養習慣、提升素養的高地。
在語文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我們應該圍繞課程目標,針對具體的學情,結合不同的學習內容,具體清晰地表述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構建“教育目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三位一體、彼此貫通的目標層級體系,以此確保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方向性、整體性和可行性。但在實際操作中,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往往呈現出低階性、孤立性和模糊性特征,正像崔允漷先生所說:“層級化的目標體系,即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形象,尚沒有真正‘樹’起來,教師目中無人,學生或被視而不見,或根本未被發現,成了教師心中‘熟悉的陌生人’。”關注“人”的整體性、能動性和差異性,應成為我們設計語文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
回到《夢回繁華》這篇文藝性說明文的教學目標設計上來,在立德樹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指引下,我們可以初步設計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圈點批注,賞讀詞句,說說《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概括“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風格。
2.再讀文本,揣摩語言,談談你對“夢回繁華”的理解,培養“基于文本整體系統”的語文閱讀思維。
3.聯系時代,觀照生活,議議你心中的“盛世”,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你印象最深的“盛世繁華”。
這樣的語文教學目標設計,觀照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組成要素及其結構功能,把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融于一體,努力體現育人理念、課程目標在語文教學中的落實,實現了語文教學目標上的跨界融合,遵循了語文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清明上河圖》作為國寶級的藝術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一方面,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尋找與之相關的課程資源,從政治、歷史、社會、藝術、自然科學等角度,發現其“不朽”的內涵所在,領略其獨領風騷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從“人”的視角來看,我們還要引導學生“目中有人”,關注《清明上河圖》中的各色人物及其生活面貌,進而了解北宋時期的社會特點,體會“夢回繁華”的深層含義。同時,我們也要積極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關切學生真實的語文學習體驗,呵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想象力——這是我們尤其要珍視的語文課程資源。例如,學生中有很多繪畫愛好者,他們對繪畫的理解往往超越了教師。我們可以把學生的繪畫作品引入課堂,給他們一個展示的舞臺。如此,學生會還給我們無限精彩,語文學習的天空將因此而絢爛多彩。
我們要堅持“語文+”的基本方向,以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宗旨,以促進學生語言理解和應用能力提升為核心,構建“語文+”的資源支持體系,尋找語文和其他學科之間的最佳契合點,在語文和其他學習資源的相互滲透中,回歸語文生活,促進語文學習,實現學科育人。
2022年版新課標的一個核心思想是:“突出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整合性、情境性和實踐性,推動語文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深度變革。”在促進語文學習方式變革的過程中,我們應滲透跨界融合的理念,創設有利于學生全面提升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習情境,開展聽說讀寫一體化的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夢回繁華》最本質的特點是用精煉典雅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清明上河圖》這幅不朽名作“以移動的視點攝取對象”“采用兼工帶寫的手法”的藝術特點,再現北宋宣和年間“繁華”的世態風情,同時也表現了“回首故土,夢回繁華”的內心意緒。從教學內容來看,主要是突出“文藝性說明文”的文本特質,以及體會“夢回繁華”的作品意蘊。圍繞這一文本特質,我們可以選取的跨界支點是兩個關鍵詞:一是“繁華”,二是“夢回”。“繁華”統領內容,“夢回”指引意趣。教師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教學。
課前播放電視劇《清明上河圖》片段,結合劇中所展現的宋代市井生活的繁華,以及張擇端嘔心瀝血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劇情,引發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北宋社會盛極一時、崇尚美學的時代特征,以及生活其間的張擇端內心深處的隱憂;讓學生帶著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切入文本,有利于學生從時代社會的角度,全面綜合地理解文本和歷史。
在引導學生揣摩語言的過程中,教師插入播放舞劇《只此青綠》中“展卷人”的角色片段,幫助學生揣摩其姿態語言,體會舞者展示中國燦爛文化時內心的自豪。教師進而引導學生以“展卷人”的視角,勾畫文中關鍵詞句,在品讀揣摩的過程中,概括文本內容,提煉“文藝性說明文”的表達特點,引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通過交流討論,以“展卷人”的身份角色,分別抓住“回首故土,夢回繁華”,以及“汴京近郊”“汴河兩岸”“汴京市區”等關鍵詞,向同學推介《清明上河圖》的作品主旨、畫面內容和藝術魅力。這一設計著重引導學生揣摩品讀語言,扮演好“展卷人”這一角色,充分體會文本語言四字一句、大氣磅礴的特點,并運用正確的語氣語調進行角色朗讀——一方面,發現“文藝性說明文”滲透人文氣息、語言優美典雅的特點,建構關于“文藝性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另一方面,依托文本,化身“展卷人”,走近張擇端,了解大宋百業興盛、人潮涌動的市井生活,在生動淋漓的工筆細描中,在整齊鏗鏘的抑揚誦讀中,品味“盛世豪情”,彰顯“大宋氣度”。
在聚焦文本特質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以“夢回”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跨學科、跨媒介學習,發展語文思維,尤其是比較、綜合等高階思維。跨學科學習是2022年版新課標提出的六大任務群之一。“跨學科學習關注課堂內部與外部、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建構廣闊的語文實踐活動空間”。學生通過以下幾個學習環節,可以從其他學科角度,感受《清明上河圖》的藝術魅力及蘊含其中的“夢回”之韻。
(1)欣賞歌曲《清明上河圖》,說說你聽了之后的感受。
(2)簡介“散點透視”的構圖藝術,聯系課文內容,體會其特點,進一步品味“夢回繁華”的意蘊。中國山水畫多用不受空間和視線限制的“散點透視法”。“散點透視”又稱“動點透視”。采用“散點透視”創作時,畫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觀察景物,視點可上下、左右、遠近隨時變化,所以,山水畫,特別是長卷立軸式山水畫,可把仰視、俯視、平視、遠觀、近取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咫尺千里”的遼闊境界。鏈接作品:元代畫家趙孟所作的《鵲華秋色圖》。
(3)鏈接關于“汴河”的古詩詞,體會“夢回”。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在上述學習環節中,我們始終引導學生圍繞“夢回”兩個字,從音樂、美術、文學的角度,感受“夢回”中蘊含的自豪、眷戀、隱憂,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回首故土,夢回繁華”一句在全文中的綱領性地位,體會張擇端的創作初衷,也為后面的思辨學習做了鋪墊。
通過走進博物館、推介家鄉文物等主題活動,教師引領學生由課內走向更加廣闊的學習天地和實踐園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敬畏歷史、尊崇先賢的美好情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終極目標。
在語文教學評價實施過程中,跨界融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評價主體的跨界融合。應打破教師單向評價的格局,讓學生成為學習評價的主體,在自評和互評、多向互動的評價機制下,促進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例如,在《夢回繁華》一文學完之后,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自己寫的《文物推薦詞》,談談自己的設計思路和得失體會。二是評價指向的跨界融合。評價應指向“育人”目標,通過線上線下、口頭書面、問題探究等作業方式,延伸評價的促進作用,讓評價和育人更好地結合起來。例如,請學生結合當代生活,寫寫畫畫“我心中的盛世畫卷”。在開放整合的評價體系中,通過這樣的作業,考查學生整體綜合的語文能力,實現評價為育人服務的根本目的。
當然,我們在實施跨界融合的語文教學變革中,還是要堅守語文的學科邊界,彰顯語文的課程特點,讓跨界融合成為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