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芳元 梁金苗 韋柳嫦 唐琳玲
摘要: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其思想精辟、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在農類高職院校青年大學生中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對于進一步堅定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發揚革命精神、服務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農類高校思政課教師,需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效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弘揚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培育奮勇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農類人才。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思政課;教學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偉大的建黨精神,他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習總書記從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高度凝練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和重大意義,這是在總結我們黨百年奮斗歷程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
一、在涉農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100周年大會上講到:“我們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習總書記高度重視偉大建黨精神并在大會上對青年一代和廣大黨員發出時代號召,特別寄予厚望于當代青年,指出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先鋒力量。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才流向鄉村、服務鄉村。
(一)有利于錘煉思想品質,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在黨的精神譜系中,偉大建黨精神是其他精神的根和魂,正因有了這一精神的根和魂,才使得其他精神相繼開來、枝繁葉茂,形成了凝心聚力、興國之魂、強國之魂的中國精神。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用熱血澆灌理想,把生命奉獻國家,淬煉了可歌可泣的偉大建黨精神,全面展現了我們黨的夢想與追求、情懷與擔當、犧牲與奉獻的精神。當前,社會媒體網絡信息泛化、各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西方文化的滲透,政治輿論的抨擊依然存在,美西方等資本主義國家肆意抹黑和丑化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依然存在,青年一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容易發生變化,不少青年學生出現理想信念不堅定、學習動力不足、就業迷茫等。在此情況下,沒有強有力的精神指引,很容易造成青年一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歪曲和方向的偏離。特別是作為農類高職院校,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承擔著更多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任。建黨精神的弘揚和傳承,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黨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有助于學生將來更好的服務鄉村振興。因此,在涉農高職院校青年大學生中弘揚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對青年學生能夠起到鑄魂立心、凝心聚氣的教育效果,對于錘煉學生思想品質、紅色基因薪火相傳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激發青年的報國之志,培育新時代鄉村振興人才
烽火百年,從鴉片戰爭到列強割據,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外有列強環伺,內有軍閥割據,國將不國,家不成家,從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到五四青年的吶喊再到嘉興南湖游船上的密議,是一群群有志青年的挺身而出,探尋救國圖存之真理,喚醒民眾思想之覺醒,創造世界之大同,前赴后繼,犧牲自我,為人民謀福祉,而最終鑄就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黨精神,在血與火中成就我黨特有的精神氣度。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悄然而至,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在涉農高職院校青年大學生中弘揚傳承偉大建黨精神,不斷深化大學生對當前所處時代歷史使命的認識,才能使這一代人勇于擔當時代所賦予的責任。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使命和擔當,生活于物質豐富、幸福和平年代的當代大學生,對現實使命的責任擔當模糊不清,而偉大建黨精神能夠提醒當代大學生自覺使用整體、全局的視角觀察整個國家的特定階段,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堅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將自己的夢與中國夢聯系在一起,投身于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投身于鄉村振興的浪潮之中,以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之心、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同時,有利于當代青年大學生接受紅色教育洗禮,汲取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成為革命文化傳播的使者,成為紅色薪火的傳人。
二、在涉農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偉大建黨精神的著力點
(一)講清偉大建黨精神的特征
1、人民根本性。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從救國救民到民族復興,我們的黨歷經百年風雨洗禮,時間在變,初心未變。無論是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我們黨始終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新時代,抗擊疫情的勝利,掃黑除惡的圓滿結束,全面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勝利,更是讓14億中國人衣食無憂,安居樂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負人民的重托和承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們黨奮斗的目標。
2、科學先進性。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一個有著科學性、先進性的組織,是一個勇于自我革命,不斷自我革新的無產階級政黨??茖W的理論指導思想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偉大的建黨精神及其后的系列中國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由被動轉為主動??茖W是前進的動力之源,科學性是建黨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科學性這一內生動力下,偉大建黨精神推動著黨不斷革新發展,推動著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是我黨歷經百年依然保持蓬勃生機的精神密碼,其科學性和先進性充分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建設中的精神表達和文化呈現。
3、開創進取性。任何事物的開創即意味著顛覆,也伴隨著曲折,偉大建黨精神亦是如此,她始于紅船密會,成長于長期革命斗爭中,共產黨人臨危不懼,勇往直前,銳意進取,使中華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國家之大同,為全民之福祉。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開辟了民族精神的新境界、新內涵。作為當代大學生,要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擔當好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在知識范圍上力求“寬”,不斷提升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知識層面上力求“深”,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探究和創造精神,形成獨立創造性的思維模式,進一步增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時代特征性。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時代前沿,解決時代亟需的問題。在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不懼犧牲,喚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覺醒。在偉大建黨精神之源的指引下,在不同的時代形成了一個個與時代相呼應、長久涵養后人的“精神譜系”,這些精神都照亮著中國的革命、建設和發展,是我們取得今天成就的力量之源。新時期,青年大學生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在弘揚和傳承偉大建黨精神中,作為思政課教師,要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創建黨的歷史必然性、黨的歷史貢獻性和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性,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
(二)講好英雄模范故事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要講好英雄模范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講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創新發展的故事,從每一個英雄模范故事人手。這百年間,涌現了無數感人、勵志的英雄故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新中國的成立來之不易,今天中國取得的成就更來之不易,都是無數革命烈士英勇犧牲,用血肉筑起的鋼鐵長城誓死捍衛的。我們要致敬英雄,這些英雄事跡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代代相傳。由此,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講好英雄模范們先鋒故事。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離不開對老一輩革命家和戰斗英雄的深入挖掘和生動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也有專門論述,他強調:“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作為思政課教師,也只有認真、透徹地講好英雄故事,才能讓“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這32個字所蘊含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特質得到廣泛宣揚,讓信仰之火熊熊燃燒,代代相傳。
(三)創新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中融入偉大建黨精神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精神之源,實踐中弘揚傳承偉大建黨精神,要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一是與時俱進創新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專業設計內容上要有所區別,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既要講好黨史故事和建黨精神,又要講好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生動性。二是通過各種文化載體,契合當下學生喜愛的表現形式,在課堂創意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下,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弘揚傳承偉大建黨精神。三是充分利用廣西本地紅色資源,將本地紅色文化融入到實踐教學中。高校要在第二課堂中開展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教學活動,倡導學生到紅色勝地,到革命老區去參加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建黨歷史、建黨事跡中感悟建黨精神,讓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將偉大建黨精神外化于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創造了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鑄就了偉大事業,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站在新的一百年起跑線上,在農類高職院校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做好青年革命傳統教育,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引導青年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以實現中華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培育奮勇擔當之時代新人。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涉農高職院校黨史融入‘概論’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YJJ2106。
作者簡介:韋芳元(1986-),女,廣西宜州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梁金苗(1991-),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李琳)
14165005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