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啟香 張莉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的作用。方法:本次實驗跨越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這一時間段,研究人員對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研究。研究人員按照雙盲對照原則對本次實驗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照組所選45例患者實施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實驗組所選45例患者實施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記錄對照組及實驗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平均出院時間、并發癥出現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對照組及實驗組患者在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平均出院時間方面的數據比較分析,均有著較大的差距,(p<0.05);對照組所選45例患者中共計5人出現并發癥,占比為11.11%,實驗組所選45例患者中出現并發癥的人數共計1人,占組內所選患者人數的比例為2.22%,分析比較組間并發癥出現概率相關數據,差異較大,(p<0.05)。結論: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有著不俗的表現。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
【中圖分類號】R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前言:目前,臨床上多是通過保守治療或是手術治療的方式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以期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針對這種情況,有關人員應注意研究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的作用,并比較其與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之間的表現,以此為依據幫助醫護人員進一步優化調整后續治療方案。詳細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將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間本院就診的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本次實驗研究對象均經過影像學檢查及臨床癥狀診斷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本院倫理委員會充分知曉本次實驗的內容及可能導致的后果,并許可研究人員繼續開展本次實驗。研究人員在確定本次實驗研究對象時應向患者及其親屬詳細講解本次實驗的目標、流程及潛在風險,并在征得患者及其親屬同意后開展本次實驗。本次實驗中死亡或是中途退出的患者的數據應排除在實驗結果之外。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基礎信息可以用于比較,組間數據比較分析不存在突出的差距,(p>0.05)[1]。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基礎信息見表1。
1.2方法
在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中,醫護人員應要求患者保持側臥位,并實施全身麻醉,切口位置為腰椎后正中方向,將病變椎關節暴露出來,借助槍鉗做出骨窗,大小為1厘米,通過剝離子分離和切除黃韌帶,在顯微鏡的幫助下對神經根進行牽拉,借助尖刀片處理后縱韌帶,將暴露的髓核切除。在切除后,應注意松解神經根,沖洗手術腔,做好止血處理,完成引流管放置工作,對切口進行縫合處理。引流管拔除時間為術后24小時。在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中,醫護人員應要求患者保持側臥位,實施局部麻醉,利用C型臂機及椎間孔鏡開展工作,規范完成穿刺工作,之后將導絲置入,切口大小為1厘米,逐級置入導棒及擴張導管,對椎管及椎間孔間的距離進行擴張處理,將套管(7.5毫米)置入。醫護人員應通過透視明確管道位置,將內窺鏡放置其中,切除髓核,將神經根、后縱韌帶及黃韌帶暴露出來,殘余髓核消融工作借助雙極射頻技術完成。醫護人員應注意觀察神經根是否在呼吸的影響下搏動,之后松解神經根,并對其周邊組織進行清理,完成切口縫合工作。兩組患者護理水平一致,均在術后接受抗生素治療。
1.3判斷標準
記錄對照組及實驗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平均出院時間、并發癥出現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平均出院時間、并發癥出現情況方面的數據均依靠計算機軟件SPSS23.0分析處理,并發癥出現概率通過百分比加以指代,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平均出院時間借助標準差(±)進行指代,對應數據的檢驗使用X2及t來完成。組間數據比較有著較大的差距,則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2]。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平均出院時間
對照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平均出院時間分別為(3.8±0.7)厘米、(40.6±3.8)毫升及(12.4±3.4)天,實驗組患者對應數據分別為(0.8±0.4)厘米、(11.3±3.3)毫升及(4.6±1.1)天,分析比較相關數據,均有著較大的差距,(p<0.05)。
2.2兩組患者并發癥出現情況
對照組及實驗組患者并發癥出現概率相關數據比較分析,差異較大,(p<0.05)。詳細情況見表2。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于20歲至55歲男性,患者在患病后會表現出坐骨神經痛、腰痛等癥狀,正常工作及生活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共計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參與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間的實驗,目的是研究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的作用。對照組及實驗組患者在本次實驗中分別接受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分析本次實驗可以得出,兩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平均出院時間、并發癥出現概率方面數據比較分析,均有著較大的差距,(p<0.05)。實驗結果顯示,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有著不俗的表現,其應用價值遠高于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
本次實驗表明,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在改善手術指標、加快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進程、防范椎管內粘連等并發癥出現方面成績較為顯著。
參考文獻:
[1]王向前,夏紅濤,李軍. 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對單節段鈣化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J]. 河南醫學研究,2020,29(21):3915-3916.
[2]劉建新,裘榮火,王正. 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L4/5及L5/S1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20,32(08):1557-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