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敏

【摘要】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中,幼兒可以通過各種活動,在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中收集和獲取信息,與原來的知識結構體系產生聯系,得以培養情感、提高記憶力、想象力與邏輯思維。利用自然資源構建園本課程,對開展幼兒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園臨近荔湖濕地,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和特色自然資源。因此,我園充分發掘幼兒園周邊的自然資源,將自然資源融入到幼兒園日常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可以更多地接觸自然環境,感受自然中的物質,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本土自然資源;荔湖濕地;幼兒園;園本課程
據研究報告顯示,幼兒每周花費一定的時間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活動,有益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但是,隨著時代及科技的不斷發展,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漸深入,大量的自然資源被破壞,幼兒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這是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而濕地公園已然成為“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廣闊無垠的區域面積和豐富良好的自然資源,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態,使濕地生態公園成為人們出游的優質選項。
一、荔湖濕地自然資源融入園本課程的價值
(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處于認知起步階段的幼兒大多好奇心極強,探索外界的精力旺盛。相比中小學生,他們更渴望去戶外環境探索。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性格特點,將自然資源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幼兒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巧妙利用自然資源來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豐富自身認知,從而促進其成長。
(二)滿足幼兒對大自然的向往
對于幼兒而言,大自然是除了父母和教師以外的最重要的老師。然而,在城市生活的幼兒大都缺少親近大自然的機會,但是他們對于自然界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教師可以利用自然資源,增加幼兒日?;顒又械淖匀辉?,滿足其對自然的好奇心,同時也能促進其健康成長。
(三)提高幼兒自主探索的能力
幼兒通常具備開拓性的思維和豐富的創造力,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 幫助幼兒釋放自然的本性,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活動,獨立完成任務。學前教育對于自然探索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模式, 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理解來進行自然資源的探索。由于這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知識的積累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自然探索活動還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注意跟上幼兒的步調,反哺教學,幫助理解幼兒的思想和豐富自己的知識,以提高幼兒教學水平。在此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及時為幼兒提供支持和引導,幫助他們擁有更好的體驗。
(四)增強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荔湖濕地風景優美,是幼兒周末假日游玩的主要場所。幼兒園把荔湖濕地自然資源融入課程,讓幼兒進一步認識身邊熟悉的事物,萌發對幼兒園、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荔湖濕地自然資源用于園本課程內容的篩選
荔湖濕地不僅有原生態的動植物和各種無機物,同時,也有現時發生的各種生產和社會交往行為。幼兒園如何篩選出適合幼兒的資源作為課程內容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前期調研。三方面了解荔湖濕地情況:一是教師利用周末時間進行實地考察;二是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家長和幼兒對荔湖濕地的認識程度;三是查閱相關資料。
(二)梳理歸納。從獲取的資料中挑選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內容,并對內容進行梳理分析,把挑選后的資源進行歸納,形成課程主題網絡。
(三)構建課程網絡圖。根據前期的調研梳理,結合幼兒園五大領域和資源類別,構建課程網絡圖,逐步形成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三、荔湖濕地自然資源用于園本課程的策略
(一)融入環境創設
1.創設專題環境。專門開辟一個樓梯區域,利用幼兒的作品,師生共同創設荔湖風光、蛙鳴魚躍、鷺舞燕翔等景觀,讓幼兒時刻感受荔湖濕地的優美景色,引起幼兒作為一個增城人的自豪。
2.融入班級環境。各年級根據主題進行環境創設。例如,小班是鎮街風情,中班是中國風,大班是科技航空,各個班級根據大主題選擇一個特色進行創設。例如,小班級有朱村街、荔湖街、派譚鎮等;中國風的中班級有的是百家姓,有的是唐宮夜宴,有的是漢宮春曉等;大班級有星球、火箭、宇航員等主題。各班級同時融入荔湖濕地元素,例如,利用荔湖濕地的蘆葦在植物角制作白鷺、創設“荔湖濕地的昆蟲飛”、制作“荔湖濕地”的Logo等,間隙活動時,幼兒會聚集在主題墻前觀賞討論自己參與創設的作品,這時本土的文化資源如同荔湖清澈的湖水,滋潤幼兒的心田。
(二)融入區域材料
材料的投放是活動實施與開展的核心,它是提高幼兒活動興趣的重要部分,能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主動探索、主動獲得知識。根據課題主題活動的開展投放相應的材料,使每個幼兒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成功的喜悅。如,語言區用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的圖片制作看圖講述;美工區投放豐富多樣的荔湖濕地景觀圖片,幼兒用繪畫、剪貼、拼接等方式進行藝術再現;益智區制作白鷺賽道飛行棋,通過扔骰子方式操作白鷺飛行;科學區投放了在荔湖濕地收集的物品,例如,石頭,沙子、落葉,做沉浮的試驗。自然材料不僅豐富了每個區域,還激發了幼兒的活動興趣。
(三)融入主題活動
在幼兒園課程中,主題是一種圍繞某個中心形成的教育內容的組織結構。荔湖濕地自然資源來源于幼兒生活,具有實踐性、整體性,容易激發幼兒興趣。順應幼兒興趣,以荔湖濕地“實物”或“景觀”為主題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
荔湖濕地有著各種動植物資源,教師據此開展了主題活動“濕地的好朋友”。首先,請家長帶領幼兒到濕地公園徒步,觀察濕地里都有哪些動植物,可以請家長幫忙記錄,也可以自己繪畫記錄。然后,組織教學活動,讓幼兒暢所欲言,輪流講述“我眼中的濕地”。有的幼兒說看見有小青蛙、小鳥、白鷺;有的幼兒說看見蘆葦、椰子樹;有的幼兒說濕地里有魚……意見不一樣時,幼兒會爭論探討。迎合幼兒的興趣,教師設計主題教學活動:音樂活動《荔湖濕地的小青蛙》、語言活動《荔湖濕地動植物—生物多樣性》、美術活動《魚媽媽》、科學活動《保護水資源》等,體育戶外活動時則開展“我是騎行手” “我是快樂的搬運工” “石頭叮叮當”等游戲。
在大班開展“游萬壽寺”主題活動。萬壽寺位于荔湖西面,歇山頂、斗拱飛檐、灰塑龍船形正脊,保持著明朝洪武年間首次重建寺廟時的建筑風格。教師先請家長帶領幼兒參觀萬壽寺,再通過課件仔細觀賞大殿,引導幼兒觀察大殿的構造,接著在建構區投放各種建構游戲材料,請幼兒依據圖片進行搭建。幼兒認真討論、探索,嘗試使用木條、海綿紙、麻繩、白乳膠、錘子、鐵釘等材料進行搭建。在此過程中,幼兒學會了初步的分工與合作,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及大型活動中每個成員的責任感。
(四)融入園本教研
在確定了課程主題網絡后,教師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設計幼兒能夠理解和實踐的教學活動,并開展優質課例評選,以此深化課題的開展和激勵教師的成長。首先,五大領域教研組每位組員都上一節相關的教學活動,組內評選推薦;接著,全組人員幫助推選的教師磨課修改提升,最后舉行全園的課例公開課,課后教研評課,評選出優質課例。通過這樣的層級評選,每位教師都能參與其中,每位教師都是主角,有效提高了教師的教研能力。
(五)融入親子活動
因本園性質和地理位置的關系,本園幼兒對荔湖濕地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最大限度地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和周邊自然資源構建的園本特色課程,是對“活教育”、自然教育的深入研究、實踐。在此過程當中,教師利用幼兒對荔湖濕地十分熟悉的這一點,動員家長帶著幼兒去濕地進行志愿活動,可以讓他們擔任“小小講解員”,向游客介紹濕地的文化、自然景觀及水利工程等,不但增加了幼兒的社交能力,還給他們更多的時間來擁抱自然、感受自然。例如,在周末的時候,教師和家長可以帶著幾個對于濕地較為了解的幼兒去荔湖濕地擔任“小小助力員”。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分組,一組負責維護濕地的環境衛生,發現有游客亂扔垃圾就立刻上前制止;一組負責講解荔湖濕地的文化歷史和值得參觀的景點,給游客帶去更好的觀賞體驗等。
四、結語
幼兒對自然界充滿好奇,自然環境和自然材料更是豐富幼兒認知的重要來源,在開發利用本區域自然資源時,要尊重幼兒天性,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通過深度融合自然資源和教育活動,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釋放天性,激發內在的創造能力和探索精神,也讓幼兒教育“活”起來。
參考文獻:
[1]劉為影.河北省農村幼兒園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基于城鄉協同發展的背景[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1):231-232.
[2]莊國紅.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構建農村幼兒園園本化課程[J].好家長,2009 (4):47-48.
[3]劉芬.利用本土資源,構建園本課程,推進多者互動[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70):12-13.
[4]孔敏.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
[5]阮心怡,辛均庚.關于鄉村幼兒園自然資源開發的理論思考[J].亞太教育,2020(23):6-8.
[6]孔海清,王紅.本土文化資源在園本課程中的運用[J].教育導刊(下),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