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茹
一、響應國家號召,開展中醫藥傳統文化的探索研學
2020年10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為國家戰略精準落地吹響了新號角。當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無論是早期預防,病中治療還是病后恢復,中醫藥都發揮了無可代替的積極作用。大到藥物研發、臨床醫療,小到理療康復、日常防治,中醫藥全程參與了抗疫的各個環節。我校學生通過新聞等媒介了解到中醫藥在抗疫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之后,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主人翁的擔當意識致信學校,號召全體師生在特殊時期學習中醫藥知識,保護自己、保護家人。學校也迅速響應學生的號召。本學期,由朝天小學與廣東省中醫院合作,聯手啟動“岐黃薪火”計劃,用創新的教學方式,開展“挺起脊梁、呵護健康”探索人體脊柱健康的研學活動。
在一系列獨具特色的體驗活動中,學生經歷許多難忘的“第一次”:第一次認識人體脊柱,第一次設計自己喜歡的護脊書包和腰帶,第一次近距離辨認中藥材,第一次親手搗碎中藥……學生在克服困難的路上成長,在動手實踐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探索中醫技藝和文化,了解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精髓。探究必然產生問題,問題必將驅動探究,在五年級“挺起脊梁、呵護健康”的活動實踐中,導師的引領和自主探究,使學生漸漸明白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他們在思辨與創新方面的收獲也超乎想象。
二、STEAM理念下學科深度有機融合特色課程模式的探索
所謂融合,就是集百家之長以融于一身。通過融合多學科教育資源,優化內部系統結構,以達成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特色課程模式。STEAM教育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的多學科綜合教育理念。“岐黃薪火”研學與STEAM教育理念一脈相承,將數學、物理、化學、醫學、藥學、英語、美術、設計、體育、勞動、思政、人文與素養等多門學科有機融合,通過多門學科資源的介入,有效解決問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并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全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如何把紙上的文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實踐。為此,在研學活動中加入了非常重要的環節——“導師先行”,這是我校探索研學項目中的又一大亮點。從筆者揣著一紙藥方踏入中藥鋪購買藥材到反復查閱資料親手縫制香囊,最強烈也最直觀的感受是,只有作為教學者的導師有一定的親身經歷,才能更客觀地從學習者的角度思考,自然地引導學生提出生活中的問題。
那么,“導師先行”這個觀點到底有什么優勢呢?比如說,在藥材的購買方面,筆者以前聯想到的教學題材可能是利用購買藥材的過程讓學生理解數學中單價、數量、總價等概念。但這是遠遠不夠的,親自到店購買后,可以發掘到更廣泛、更深入、更多元的教學題材。經過親自購買,筆者意外地發現藥房有一本中藥性狀對比手冊,里面包含了各種常見的中藥材,而且藥材是用透明塑封裝著釘在冊子上的。這本手冊標識清楚了藥材名稱,方便立體觀察各種藥材的樣式和形狀,非常適合學生初步了解中藥,學習與中藥材相關的常識。同時,筆者聯想到了學校科學實驗室里的動物標本,動物標本也是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更立體地了解動物、了解自然。如果學生親自采摘植物的葉子并制作成“植物對比手冊”,是不是能更有趣、更直觀地了解植物、了解美好的大自然呢?用這種方法是不是也可以讓學生學會鑒別中藥材?讓感興趣、想深入了解中藥的學生嘗試去做,從體驗中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此外,藥店還有傳統搗藥用的藥錘和藥盅,這種工具在以后化學的學習中也會用到,藥錘和藥盅在化學上被稱為研杵(chu)和研缽(bo),為學生日后的化學學習打下基礎。大家還發現藥錘很重,那為什么要做這么重呢?不做這么重行不行?如果不做這么重,搗藥會費力氣和費時間嗎?這就涉及到物理的力學知識:與力的作用點、大小、方向有何關系呢?作為導師,要做的就是把問題拋給學生,引發他們的興趣和思考。如果學生能因為引導而主動去查閱資料,獲取相關知識,興趣就在他們身上生根發芽了,他們的收獲也會比別人多。通過引導,學生化被動思考為主動思考,這個過程有利于培養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思考問題的習慣,這個習慣也會讓他們受益終身。
一個關注點可以引發許多跨學科的綜合的思考和研究。搗藥涉及了小學一年級語文的李白詩篇《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白兔在干什么?搗藥,用的就是這種傳統工具。不少學生當初學這首詩時充滿了疑惑:“搗藥”是什么?是“調皮搗蛋”的意思嗎?而這次研學恰好讓學生有機會走進中藥坊,了解“搗藥”的前因后果及具體做法,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玉兔搗藥”的傳說。跨學科整合,有利于學生汲取多方面的知識,同時將多學科的知識綜合運用起來。
三、從學生視角出發,以興趣促思考、問題作引領,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導師要堅持腳踏實地,尊重基礎差異,激發學生興趣。剛接到研學任務時,年級導師不約而同地提出疑問:脊柱醫學深奧難懂,五年級學生難免吃力,該從何開展這個主題實踐呢?確實,具備扎實數理化基礎的大學醫科學生尚需花多年時間學習,沒基礎、沒經驗的五年級學生又如何才能在研學中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呢?為此,導師們多次探討,摸索出“化抽象為具象,興趣驅動學習”的研學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充分考慮五年級學生在基礎知識上的不足,將晦澀的專業知識變成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知識,從而達到適應學生基礎、激發學習熱情的目的。從“醫生進校園”講座到導師日常的引導,醫學團隊和導師團隊都認真準備,精心挑選,用具體的圖片、脊柱模型,一步步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了解人體脊柱。從侯宇醫生第一次的大禮堂講座開始,學生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每次講座都能堅持做筆記,針對不理解的知識,有的學生還在旁邊畫圖幫助記憶和分析。正是學生對脊柱知識興趣濃厚,才使得“化抽象為具象,興趣驅動學習”的研學模式得以順利有效開展。
此外,還有“問題引領”的研學模式,這又是一項年級特色研學實踐。學生的人生閱歷、思考方式都與成年人不同,但從他們童真的想法里可以發現不少寶貴的、嶄新的看問題的視角。教師要鼓勵學生用主動發現問題,并以學生問題為出發點進行整理歸類,按不同類型的問題組成專項研究小組,分層分組開展合作探討。因為在以往的常規課程學習中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提問的習慣,因此,學生能較快進入研學模式,認真聆聽,積極思考,提出問題。每次研學前,年級導師都會引導學生提前預習,提出疑惑,帶著問題聽講座;講座的過程中,學生認真記錄的同時也會思考自己提出的疑問,并再次發現新的問題。在收集歸類問題的過程中,導師發現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實踐證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為學生提供自我表達的平臺,讓學生有機會說出內心想法,做到敢想敢說,敢問敢想辦法求證。
興趣引發思考,思考驅動實踐,實踐提出問題,問題推動進步,反映的是本校校長提出的“體驗學習圈”里的體驗:明理—內省—運用。學生在聆聽了一系列科普講座/查閱資料之后,也慢慢地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吸收知識、主動運用知識。有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學校有教師因護腰帶尺寸不合適而無法很貼合地使用護腰帶,這也說明了目前市面上的護腰帶設計還不夠人性化,有待改進。于是,他們萌發了為不同體型人士設計“加大號”和“加小號”護腰帶的想法。在設計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去觀察生活中、學校里的護腰帶使用者,了解護腰帶的承托原理,提出“護腰帶不扣扣子還能有效用嗎”這樣的問題。他們分工合作,有的負責禮貌地邀請教師參與數據調查,有的負責準備軟尺,有的負責測量腰圍,有的負責記錄數據,有的負責制作統計表使數據一目了然。整個設計由小組合作完成,它不僅僅是一幅圖畫,更是一份暖心的設計,它承載著學生的夢想,開啟了學生的創新發明之路。
另外,還有學生考慮到午休問題,趴著午休可能會傷害脊柱,從而打算設計會伸縮的學生午休椅和立式枕頭,還有學生設計護脊書包。所謂學以致用,不外乎此。學生現階段的發明制作,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顯得稚嫩而天馬行空,但導師不能只關注他們發明創造出來的實體,更要關注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為他人著想的善心和敢于創新的可貴勇。導師要尊重學生的初心,引導學生在保持初心的基礎上發展探索的意識,培養他們細致的觀察力,從而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觀察探索的意識、創新創造的勇氣運用到日后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為教師賦能,促進教師發展
關于教師的發展,應提倡“教學相長”。鼓勵教師以自己熟悉的學科領域為起點,通過設計學科相關問題,進而探討跨學科的問題,從而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使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研學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跳出課本的局限,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長期來看,研學有助于學生從社會中汲取自身發展的力量,鍛煉實踐能力、感知能力、團隊協作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從而不斷提高下一代國民素養。我校以學科帶動項目研究,以項目研究促進學科學習的研學體驗學習模式不失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