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語 仇燕蘋
(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 江蘇連云港 222005)
2020年11月,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第四次領導人會議上,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新西蘭以及澳大利亞五國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球范圍內經濟規模最大、成員結構最多元的自由貿易區由此誕生。在當前“逆全球化”浪潮抬頭與WTO改革停滯不前的大背景下落實RCEP,形成以亞洲、歐洲和北美為核心的“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影響深遠。展望未來,RCEP主要成員國如何加快經貿合作,以充分發揮RCEP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是當前至關重要的課題。對此,本文選取貿易結合度指數來衡量RCEP主要成員國在2001-2020年之間貨物貿易領域的相互依存度,以了解各自的貿易發展現狀與緊密程度,以期對RCEP框架下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提供參考意見。
貿易結合度指數亦稱為貿易強度指數,1947年由經濟學家A.J.Brown提出,后經Barkley、Kojima等人完善,其計算公式如下:
Tab=(Xab / Xa)/(Mb / Mw)
其中,Tab表示a國和b國之間的貿易結合度指數,Xab表示a國向b國的出口額,Xa表示a國的出口總額,因此(Xab / Xa)代表a國對b國的出口占a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反映的是a國的出口能力;Mb表示b國的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因此(Mb / Mw)代表b國的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反映的是b國的進口能力。若該指數大于1,說明a國與b國在貿易上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即a國對b國的出口依賴程度比較高,或者說b國對從a國的進口依賴程度比較高;反之,則說明a國與b國在貿易上關系較為疏遠。鑒于文萊、緬甸、柬埔寨和老撾四國的貿易數據缺失較多,本文將以其他11個成員國作為研究樣本。根據上述公式和相應的貿易數據,對RCEP框架下主要成員國近20年的貿易結合度指數進行測評與分析。
1.中國對RCEP主要成員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從中國對RCEP主要成員國的貿易往來角度來看,2020年貿易結合度指數整體都大于1,說明中國與RCEP主要成員國均有較為緊密的貿易往來關系(具體可見表1)。

表1 中國對RCEP主要成員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
表1的計算結果可以概括為三種情況:一是中國對日、韓兩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一直保持在1以上,表明總體上中國與這兩國之間在貨物貿易領域的往來較為密切。其中,中國對日本的貿易結合度指數由2001年接近于3到2020年的1.39,下降幅度明顯;而中國對韓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在經過2001-2010年這十年間的較快下降后,呈現波動變化趨勢。二是中國對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均較為平穩,且有穩步上升的趨勢。其中,中國對新西蘭的貿易依存度從2016年之后均在1以上;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始終高于1,且保持平穩增長狀態。三是中國對東盟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的平均值約為1.68,其中中國對越南和菲律賓的貿易結合度指數明顯高于其余四國。中國對越南的貿易結合度指數于2014年達到峰值的3.40,之后趨于平穩,在2.65上下波動;中國對菲律賓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在2020年超過中國對越南的水平,成為東盟國家中貿易關系最緊密的國家。在東盟六國中,中國對新加坡的貿易結合度指數相對偏低。
2.RCEP主要成員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相反,從RCEP主要成員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角度來分析,當前總體上依然呈現大于1的基本特征(具體可見表2)。

表2 RCEP主要成員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
表2的計算結果可以概括為三種情況:第一,盡管日本和韓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近年來始終保持在1.7以上,韓國更是維持在2以上,這說明日本和韓國與中國有著較為緊密的貿易關系。第二,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2010年之后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2020年均達到歷史最高,其中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增勢尤為顯著。第三,東盟六個國家與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平均值為1.22。其中,越南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在2004年之前一直是東盟國家中最高的,持續下降約十年之后,該數值于2014年降至最低值0.94,之后幾年圍繞1.4上下波動;其余五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相對較為平穩,且均保持在1以上,其中印尼呈現出上升趨勢。
通過上述結果可知,中國與日本、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和東盟國家之間整體上對彼此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在2001-2020年間均在1以上且波動幅度相對平穩。
第一,在貿易規模上,中國與日韓兩國多年來互為主要的貿易伙伴。在外貿商品結構方面,中國主要出口的是勞動力密集型商品與中低端工業品,日本與韓國出口的產品則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商品為主,商品結構存在較強的互補性。日、韓兩國相對狹小的國內市場也成為兩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的動因之一,因此盡管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加之中國近年來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實施使得中國的貿易伙伴發生了一些改變,導致中國與日韓之間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呈現下降趨勢,但是該指數保持在1以上,其中韓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更是超過2,充分說明日韓兩國與中國市場的聯系緊密。
第二,中國與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之間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均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得益于自貿區的成立和發展。2008年10月中國與新西蘭正式簽署《中國-新西蘭自貿區協定》,2015年12月《中澳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加強了中國與澳、新兩國的貿易緊密度。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20個世紀90年代以來保持著總體的貿易順差,但與澳、新兩國卻常年處于貿易逆差地位,這反映澳新兩國出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同時也說明中國對這兩國產品的偏好。在中國對澳大利亞的主要進口商品中,以金屬礦砂為主的礦產品一直是主要產品,但是中國近期采取多種措施減少對澳大利亞鐵礦石進口的依賴,建立與多個“一帶一路”國家采礦業的緊密合作,未來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貿易結合度變數不定。2021年初,中、新兩國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新西蘭政府關于升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的議定書》,實現了兩國的自貿關系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基礎上進一步提質增效,可見中國與新西蘭兩國的未來貿易往來值得期待。
第三,中國與東盟之間整體的貿易結合度指數趨于穩定,貿易結合度指數在1-2之間波動,說明兩個經濟體之間的依賴程度較高。依托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和升級,使得經濟聯系愈加緊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舉辦以來,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雙邊投資、產能合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新冠疫情導致世界貿易萎縮、人員往來受到嚴重影響的背景下,2020年中國與東盟互為最大的貿易伙伴。
RCEP的簽署將整合各成員國之間的規則與標準,如原產地規則能夠降低貿易成本和風險,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透明的貿易環境。同時,RCEP各成員國本身能夠形成良好的產業鏈閉環,有利于促進彼此間的貿易與投資,深化區域供應鏈與產業鏈的合作,帶動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谫Q易結合度指數測評所體現出來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依存度,對RCEP框架下主要成員國之間對外貿易發展提出如下建議:第一,RCEP成員國應準確定位自身貿易優勢,充分發揮各自之間的貿易互補性優勢。作為RCEP的發起者和主導國家,東盟國家應明確自身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利用人口紅利承接國際制造產業的轉移。中、日、韓三國作為東亞三大經濟體,技術水平相對先進,應當加大產業資本的輸出,向東盟國家轉移低端產業鏈,從而集中培育中高端產品的優勢;而對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國來說,加入RCEP能夠使其豐裕的自然資源優勢與農產品優勢得到進一步的發揮。第二,要加深RCEP區域內的經貿關系,除了提高成員國之間雙邊貿易的結合度和挖掘雙邊互補性的商品貿易潛力,還應通過提高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文化認同來鞏固和發展區域內的經濟利益紐帶。RCEP是世界上成員結構最多元化的自由貿易區,各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卻并不完善,因此RCEP各成員國之間具有巨大的文化貿易發展潛力。RCEP成員國可以借助RCEP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各國之間的文化認同感。
對于中國與RCEP成員國的對外貿易發展,RCEP自貿區的建成有助于中國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立健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為提升中國的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對中國在RCEP框架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如下建議:一方面,中國應借助RCEP積極推進區域內更高層次的合作。中、日、韓GDP合計占亞洲七成以上,且彼此之間的貿易結合度一直較為緊密,而RCEP是當前唯一能將三國包含在同一框架下的自貿協議,這將為后續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奠定基礎。此外,由于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東盟中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文萊同時也是《全面與進步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成員,CPTPP被認為是迄今為止要求最高的經貿合作機制。在貿易領域實施接近99%的零關稅,在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采用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2021年9月16日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CPTPP,因此中國可以依托RCEP加深與CPTPP之間的經濟與貿易聯系。另一方面,中國應當加快推進國內相關管理制度的改革。由于RCEP不僅僅降低了成員國之間享受關稅優惠的門檻,還規定了區域內的原產地累積規則,所以中國要有針對性地做好相關技術準備,制定原產地管理方法和實施措施,完善各項流程,以確保RCEP相關政策的順利實施。
本文以RCEP主要成員國作為研究主體,通過搜集2001-2020年成員國之間的貨物貿易數據,利用相關指標體系,以中國為研究中心,計算中國對RCEP其他國家出口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和RCEP其他國家對中國出口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從而得出中國與RCEP主要成員國之間存在較為緊密的貨物貿易關系這一結論。隨著2022年1月1日RCEP的正式生效,在貨物貿易領域體現出來的第一大亮點是各成員國之間的自由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區內九成以上的商品實現零關稅,并且是立即實施和在十年之內降為零,這將在短期內給各國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實質收益,另一大亮點是原產地累積規則。在確定產品原產地時,可將RCEP其他成員國的原材料進行累加,以達到最終出口產品增加值40%的標準,從而享有更優惠的關稅稅率。此外,在貨物貿易便利化方面,包括海關程序、技術標準、檢驗檢疫在內的一系列規則將進一步擴大各國在貨物貿易領域的交易規模。由此可見,在RCEP框架下中國與主要成員國的貨物貿易發展潛力巨大。根據定量計算結果以及RCEP的相關規則,對各成員國在貨物貿易領域如何充分利用RCEP帶來的各種機遇提出相關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貨物貿易領域的自由化程度提升之外,投資和服務貿易也是RCEP協定的重點。RCEP其他成員國對中國在具備商業利益的服務和投資領域作出的開放承諾,為我國企業更好地在區域內開展各種服務、投資活動帶來機遇,也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與RCEP其他成員國在貨物貿易領域的合作。例如在農業領域,關稅減讓安排不僅能夠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拓寬進口消費選擇,同時RCEP區域也是我國農業“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尤其是東盟區域,在投資負面清單中對農產品的種植與加工方面均作出較高的開放承諾,以加強雙方的產能合作,提高進出口規模。在制造業方面,除了通過關稅減讓繼續擴大進出口規模以外,我國可以借助自身產業鏈完整、配套設備完善等綜合優勢,鼓勵企業走出去,積極與國外先進產業水平對標,加大科研創新合作,促進產業升級和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增強我國制造業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此外,區外跨國企業為了享受區域內的原產地規則紅利,將會加大對具備雄厚的產業基礎能力的中國制造產業的投資。我國也將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引進先進設備,促進產業升級,有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綜合制造實力,創造出口商品的競爭優勢。在服務貿易方面,RCEP成員國均承諾開放超過上百個服務貿易領域,涵蓋金融、電信、交通、研發等。諸如跨境電商、互聯網金融、網上交易會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將為區域內制造商的生產和消費者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
綜上所述,RCEP是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三位一體的自由貿易協定,充分體現了各成員國維護多邊貿易自由化、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信心。相較于中國與RCEP成員國單獨簽署的雙邊自貿協定,RCEP的開放程度更高,除了貨物貿易、服務與投資,還納入了知識產權、電子商務、政府采購等議題。因此,RCEP的成立在進一步加大中國與其他主要成員國的貨物貿易結合度的基礎上,也將擴大雙向投資規模,不斷提升我國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改善營商環境。在RCEP區域內,各成員國之間在生產、消費、價值積累的過程中,享受關稅減讓和貿易便利化措施帶來的福利,能促進區域之間商品流動,最終為區域乃至全球經貿增長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