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怡 | Wang Xinyi
譚剛毅 | Tan Gangyi
湖北省蒲圻市有一個曾經號稱“十里紡城”的中國最大紡織聯合企業——湖北蒲圻紡織總廠,是湖北三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形地貌、氣候、資源等得天獨厚,符合“三線建設”工業扎根的需求。蒲圻紡織總廠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三四八工程二處,是1969年總后勤部投資興建的“三線軍工企業”,主要生產方向為滌綸經編布、棉綸織綢、腈綸人造毛皮等軍需物資。1973年4 月,工廠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蒲圻紡織總廠,1975年3月,總廠正式移交湖北省,定名為湖北蒲圻紡織總廠。蒲紡總廠經歷了長達約20年的輝煌時間,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后期,深陷“收不抵支、資不抵債、全面停產、全員下崗”的困境,隨后,蒲紡總廠全面改制,經過10年的破產改制和再造重生,蒲紡總廠未能走出困境,舊廠紛紛被關閉棄置,企業被收購,蒲紡總廠已處于半停產狀態。
蒲紡熱電廠作為蒲紡總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為周邊其他廠房提供生產用電,還為整個蒲紡總廠提供生活用電。隨著蒲紡總廠的全面改制,蒲紡熱電廠改制為“蒲紡三能熱電有限公司”,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滑坡,大量工人失業,蒲紡熱電廠最終也全面停產。2008年蒲紡熱電廠被關閉棄置后,至今整個廠區的建筑保存較為完整。蒲紡當地對蒲紡總廠舊的工業遺址提出了規劃更新,著力于發展三個重要產業,即工業、文化產業、養老產業。蒲紡保存下來的舊廠房等被計劃作為軍工產業遺址,發展特色旅游項目,與附近景點串聯形成人文和自然交匯的旅游線。蒲紡保存下來的工業遺產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挖掘其關于特定時期的人文精神及人文資源,為整個蒲紡三線建設遺址發掘新的發展價值很有必要。
蒲圻紡織總廠地處湘鄂交界處的赤壁市(原蒲圻縣),出于備戰考慮,解放軍總后勤部按照“靠山、近水、扎大營”的建廠要求,選址在蒲圻縣城南約8km的荊泉山,這里依山傍水,風景宜人,廠房依山就勢布局。蒲紡總廠的選址在三線建設的時代背景下符合維持生產和隱蔽戰略的共同需求。
蒲紡熱電廠位于蒲紡總廠6號路,西臨針織一廠,東臨紡織廠,橫向位于整個廠區的中心,縱向上位于山路半山腰,交通上四通八達,平面上作為中心輻射其他廠區以及山下的城區。入口1為熱電廠入口大門,熱電廠的選址符合其過去的功能和需求,即為整個蒲紡地區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提供電力。現在的蒲紡熱電廠廢棄后被作為工業遺產遺跡保護,距離南側山上的總廠機關和北側山下的居民區都有一定距離,周邊分布舊廠區,接近紀念博物館,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其他建筑遺跡和紀念建筑而遠離其他生活生產區,適合蒲紡三個重要產業中的“文化”產業的定位(圖1)。
通過實地調研獲取的資料,現將蒲紡熱電廠內部較為完整的三線建設時期遺留下的特殊場所進行匯總。
蒲紡熱電廠廠區大體上分為兩個大區,即靠北的生產廠區和靠南側的管理辦公區,兩個大區由廠區入口大門互相連接。南側管理辦公區的功能分區包括工會辦公、會議、食堂及室內活動場館等,中間有一道主干道貫穿整個區域,銜接辦公區各個樓棟,并通過生產廠區入口大門直通廠區。辦公區主干道靠近廠區入口大門一側,周邊布有精心設計的精致人工小景觀帶,具有美化、休閑、展示、集散的功能,作為整條流線的景觀點綴。道路兩側辦公建筑已閑置十多年,部分保留完整,部分已經被雨水腐蝕,裸露出其樓梯間和樓板。區域正中間的集散廣場和布告欄基本保持完好,場所空間和細部保留完整(圖1)。

圖1 蒲紡熱電廠總平面圖
北側主廠區的功能則僅由生產廠房組成。主廠區正門口留存一紀念雕像,雕像后方就是主廠房,為熱電廠的核心建筑。熱電廠主廠房由三個建筑單體并列而成,根據走訪調查得知,三個單體最初為分開設計,由各自的火力發電相關流水線組成。從主廠房的一層平面圖中可以看出,南北兩邊為兩個獨立的大跨度工業廠房,南邊為高18m的鍋爐房,北邊為高26m的汽動機工作房,中間區域為8m跨多層框架,高28m(圖2)。現在生產廠房已閑置多年,看起來破舊不堪(圖3~4)。

圖2 蒲紡熱電廠主廠房平面圖

圖3 蒲紡熱電廠廠區

圖4 蒲紡熱電廠鳥瞰圖
廠房北側布置煙囪等荷重較大的建構筑物,且與主廠房之間由管道連接并通往北側的主廠房;熱電廠主廠房兩側的汽機間和鍋爐房均為大跨度桁架結構,以便放置運輸帶和循環水冷卻設施等大型機器;中間的單體為框架結構,布置化驗室實驗室值班室等部分;兩側的大跨空間也由管道貫通中間的框架結構部分,互相連通以完成生產流程(圖5)。如今火力發電相關設備已經被從廠房內拆除搬離,甚至有部分結構因為搬離設備的需求而被損毀,同時雨水也造成中間框架結構的梁被腐蝕導致樓板垮塌,整個建筑處于結構不穩定的危房狀態(圖3~4)。

圖5 蒲紡熱電廠剖面圖
蒲紡熱電廠廠房類似其他三線廠房,兩邊的車間為單層大跨度結構,采用預制砼排架結構,排架柱采用工字型鋼筋砼預制柱,屋架采用大跨度預制鋼筋砼桁架,跨度約為16m,屋面板采用預制帶助鋼筋砼板,跨度6.5m,柱邊中部設計有預制“T”型鋼筋砼吊車梁。工字型柱、砼桁架、“T”型吊車梁、帶助屋面板等結構構件,均體現了當時的設計理念,節約成本,批量建設,真正實現多快好省的建設方針。這些老式廠房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在當時為我國工業建設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其特定的建筑布局、大量的預制結構、均不能滿足現在的使用和安全要求,只能作為早期工業建筑遺產保留下去(圖6~圖7)。

圖6 廠房內部結構之一

圖7 廠房內部結構之二
這些閑置多年的廠房看似破舊不堪,但其結構構架還完好無損,讓人無不贊嘆那個年代我國建筑行業的技術水平。根據三線軍工建設有關政策的限定,這些老式廠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不能隨意拆除,所以有相當多的廠房得以保留下來。
這些廠房在保留原有構架和外貌的前提下可以改造使用。改造這些廠房并非難事,因為多為大跨度、大空間結構,只需在內部做一個完全獨立的單層或多層框架結構。新做的內部建筑不能破壞原有結構,同時還能保護原有結構不能倒塌,受損傷時還能方便修復,真正做到既保護歷史古跡,又能合理加以利用。
目前,不少地方對于“三線”工業遺產的保護和研究意識較弱,既缺少對舊址原貌進行維護,更無法挖掘其中蘊含的非物質文化價值。一些“三線”工業遺存被用作其他企業的生產場所,有些被當地居民用于居住,有些被用于飼養牲畜。因此,探討“三線”工業遺存的出路,發揮其當代價值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目前也有一些“三線”工業保護和再利用比較成功的案例,例如:重慶天興儀表廠轉型為博物館和主題文化酒店,“青海省九院”轉型為生態農業和高附加值農業基地,四川達州“062基地”珠江機械廠舊址轉型為職業技術學校,這三處工業遺址均轉型成功,再利用率高且有當地特色。本文以蒲紡熱電廠為例,探討其改造為三線工業遺產紀念園的再利用的方向和策略。
2004年蒲圻紡織總廠由湖北省下放到赤壁市實行屬地管理,蒲紡當地有關部門對蒲紡工業遺址進行改造,最終確立了“經濟繁榮區”與“文化發育區”的兩大功能板塊。2009年1月,時任湖北省省長李鴻忠帶領有關部門前往蒲紡考察調研,并提出把蒲紡工業園升級為省級開發區。2009年5月,省政府批準蒲紡為省級工業園區,同時確定蒲紡為湖北省重點扶植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園區內現有企業4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0家,包括香港大誠集團、臺灣大利集團公司、浙江盛宇集團公司等企業先后落戶蒲紡創業,初步形成了一個以輕紡為主體,各種產業聚集配套協調發展的格局,蒲紡的“經濟繁榮區”已經逐步完成,但是“文化發育區”還有待進一步開發。蒲紡總廠是“三線建設”時期國防工業遺產歷史文化的見證,是中國特殊歷史時期工業記憶的載體。蒲紡熱電廠作為蒲紡“三線”建設的一部分,當地相關建筑和歷史資料保存完好,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蒲紡的“文化發育區”的功能板塊需要更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元素的支撐,以便完成產業閉環以及吸引外界的流量,展示三線建設歷史文化,對蒲紡熱電廠進行紀念園改造能滿足這一現實需求。
①從地理位置看,隸屬于總后勤部的蒲紡熱電廠”是“三線”建設時期為備戰需要而存在的工業類型,且遺存整體性強、完整性高,其地理位置優越,東毗鄰赤壁市經濟開發區,南靠國家級名勝風景區——陸水湖,北距武漢市132km,南距岳陽市90km,改造成為“三線建設”工業紀念園具有重要意義并可以帶來示范效應。
②從整體布局看,作為蒲紡“三線”工業代表建筑的蒲紡熱電廠,保存了“三線”時期時代特色的同時,也具備其獨特的設計亮點,其在過去作為工業園區的心臟不僅滿足了蒲紡生活生產的供電供暖,還作為“綠色環保”代表園區,享有“花園工廠”這一殊榮(圖8~圖9)。蒲紡熱電廠廠區在建造之初所具備的布局和設計理念,使其在當地具有極高的獨特性和紀念意義,這也促進了其改造為紀念園區的可行性。

圖8 廠區整體鳥瞰圖

圖9 廠區二廠門入口
③從改造成本看,蒲紡熱電廠分布于山腰處,其既有的作為火力發電廠特有功能設計,導致其被改造為其他廠房的成本較高。由于國家政策不支持小規模發電廠的繼續啟用,使蒲紡熱電廠難以作為廠房被改造和再利用。同時,蒲紡熱電廠建筑雖出現部分結構上的腐蝕損毀,但是整體結構和建筑布局依舊保存完好,改造難度較低,相比其他舊廠遺址,能比較完整地重現整個三線工業面貌,改造重建成本低,效果好,對于正處于經濟恢復期的蒲紡來說是一種合適的選擇。
④從當地政策方面看,赤壁和蒲紡當下的發展也支持其采取生產和旅游兩條路線相結合。2012年6月15日,赤壁市“四大家”主要領導及17家市直部門負責人齊聚蒲紡,召開了“支持蒲紡新城建設現場辦公會”,決定把蒲紡新城建設納入到全市“三城三區”(赤壁古城、生態新城和蒲紡新城)城市和旅游產業規劃布局,按照“解放思想、砥礪前行,二次創業、建設新城”總要求,搞好蒲紡新城建設,重振蒲紡雄風。蒲紡熱電廠改造三線建設紀念園區正好滿足政策上的大方向和需求,更容易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宣傳。
⑤從群眾支持這一方面看,蒲紡當地居民多為原蒲紡職工,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山區奉獻一輩子的人,原本就對蒲紡總廠有難以割舍的情懷,隨著蒲紡總廠的破產、被收購和改制,這些前職工也對紀念“二三四八”工廠有著情感上的需求,同時剩余的待業人員也需要新的產業植入重回崗位,蒲紡熱電廠改造紀念園區可以得到當地群眾的支持,從而更容易執行。
①突出文化特色,延續歷史記憶。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作為特定時期的社會產物,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因此,在規劃更新的過程中,要把工業遺產和歷史文化發展銜接起來,要注重三線建設工業文化的突顯,將其融入到紀念園區內,避免原有文化與新生改造之間的斷裂,延續三線精神,傳遞時代魅力。
②兼顧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單一保護工業遺產不是一種長久的發展方向,要將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蒲紡作為“三線建設工程”的工業遺產,其有價值的文化遺留不僅僅在其廠區建筑的遺址之中,也保存于“三線”建設時期蒲紡當地人的生產生活痕跡之中。改造項目要將建筑保護改造和發展特色旅游、社會教育相結合,保護及活化手段也要多樣化,才能更好地發展蒲紡的文化產業,不再重演蒲紡廠區歷史的泥潭。
③改善形象,優化環境。作為紀念園區改造項目,其功能的完善與環境的優化對展示“三線”建設軍工文化特色至關重要,故對紀念園區道路、建筑、景觀環境進行更新設計,將過往生產印記、獨特記憶等進行空間串聯,提升工業園活力,增加園區魅力,使其“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記憶”,以提高現有紀念園區環境,促進園區功能完善。
關于蒲紡熱電廠留存建筑轉型為“三線”工業遺存紀念園區的改造,在設計上的改造策略可以匯總為以下幾點。
①從內部總體布局來看,蒲紡熱電廠在設計之初就響應國家號召的“綠色環保”的口號,廠區整體注重綠化保留和景觀,建筑分布較散,留存建筑功能和形式豐富多樣,可以考慮保留這些特征并加以再利用,在不破壞廠區原有特征的情況下進行對紀念園區功能流線的設計。
②從建筑本體來看,蒲紡熱電廠廠區除廠房以外的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安全性較高,保留年份較久,除廠房以外的建筑不需要進行重大改造即可再次投入利用,而廠房的大跨空間曾滿足了生產功能,但不契合新的功能需求,需要進一步進行內部設計和改造。
③從地理環境來看,蒲紡熱電廠地處蒲圻紡織廠正對面,101居民區靠南,很容易和周邊的區域產生流線功能的交流,設計師可以在新的功能設計中考慮與周邊功能的交錯銜接,為周邊居民提供新的生活景象(圖10)。

圖10 蒲紡地區工業遺產復興整體規劃圖
④從交通流線上來看,蒲紡熱電廠在地理位置與老廠歷史博物館接近,打造為紀念園區可以進一步完善前往蒲紡熱電廠游客的參觀流線,流線分為兩套系統,一套是以車行系統為主,沿外圍半山腰盤山而上的車行公路,一套是以人行系統為主,拾級而上的臺階,流線順暢且便捷,且有滿足無障礙系統的可能性(圖11~圖12)。

圖11 游客參觀車行流線圖

圖12 游客參觀人行流線圖
⑤從紀念園的整體景觀來看,蒲紡熱電廠依山傍水,視線開闊,山上植被茂密,種類繁多,通過改造,實現山、水、廠區相映成趣的建設效果。
綜上所述,作為蒲紡“三線”工業代表建筑的蒲紡熱電廠,其獨特布局和設計理念具有“三線工業”極高的特色性和代表性,使其具備轉型為紀念園區的可行性;赤壁和蒲紡也支持生產和文化旅游相結合的發展路線;同時,國家政策導向使蒲紡熱電廠難以作為廠房被改造和再利用。這一系列客觀條件為蒲紡熱電廠改造為紀念園區提供了可選擇性出路。
目前,蒲紡工業園區在經過改制后吸引新的產業入駐,在工業生產方面逐漸步入正軌,而文化旅游業則有待進一步開發。蒲紡新城不僅僅是一座即將復興的工業城鎮,也是一座蘊含工業文化遺產的旅游城市,還是承載了一代為國家三線建設付出一生的建設者們的汗水和熱情的精神寄托符號。蒲紡需要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發展,生產上的重建,還需要從人文精神上重拾其文化自信。對蒲紡熱電廠以及其他建筑遺產進行紀念性建筑方向的改造,能夠有效地實現經濟和文化雙贏,讓蒲紡從新的發展方向找到突破口并穩定發展,重拾產業和文化繁榮。當然,蒲紡熱電廠紀念園區改造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客觀條件的差異,緊密結合蒲圻地方特色,多方借鑒其他城市“三線”廠的成功改造模式,使“三線”國防工業遺產走出一條蒲紡特色的保護再利用之路,由此,地域性“三線”工業遺產的價值才能得以發揚光大。
資料來源:
文中所有圖片均為作者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