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利 鄭 嫻 劉 彤
內科學是醫學生最先接觸到的臨床學科,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掌握扎實的內科學理論知識,是為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奠定基礎的重要環節。然而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授課教師往往重視專業知識的講授,而忽視自然、人文社會、行為、醫學倫理等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往往以疾病為中心,不是以患者為中心;一般會從個人能力和經驗出發,而忽視團隊的力量;重經驗,對循證醫學方法注意不夠,對批判性思維強調不夠。特別是在中醫院校,這些矛盾尤為突出。由于中西醫課程并存,導致西醫課程授課時間相對縮短,傳統的授課方法很難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有效掌握西醫內科學的繁雜內容,培養現代醫學的臨床思維和技能更是無從談起。 因此,很多學生會產生抵觸和畏難心理,學習積極性下降,非常不利于內科學知識的掌握。凡此種種弊端,亟需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進一步改變。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方法已廣泛應用于醫學各科課程的教學中[1-4],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基于實際問題進行討論、探索、學習等活動,理解和掌握與所提問題密切相關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策略,目的是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進而培養醫學生的自學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是在醫學教育和科技創新快速發展下孕育而生的,與不同的教學方法聯合使用,長短互補,這正符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
翻轉課堂是一種顛覆了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日漸深入其中,翻轉課堂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5-7],為教育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將課上任務放在課前完成,課后作業被安排到了課上,這種教學模式促進了師生間的互動,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一個被動的聽講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醫學專業課一般都是應用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翻轉課堂可以協助醫學生實現理論與臨床的對接。采用貼近臨床情境的視頻有助于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更富人文關懷;課堂小組活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團隊意識。
目前在國內外的研究中,單獨的PBL教學法與翻轉課堂教學法研究頗多,但是將二者結合的教學方法研究較少。本研究在內科學的課堂教學中,整合附屬醫院的多種病例資源與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將PBL與翻轉課堂2種教學方法結合,探討其對提升內科學教學效果的促進作用。
1.1 一般資料選擇遼寧中醫藥大學 2017 級 120 名中醫學專業八年制學生,隨機將其劃分成2組,分別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60人。2組學生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教學實施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以教師為主體,結合多媒體,系統化地講解教學內容,并在課后布置相關作業。
1.2.2 研究組教學實施研究組采用PBL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實施過程如下。①課前準備: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8~10人,確定小組組長。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布置課前問題和預習任務,并根據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制作PPT、微視頻課件,發布在學習通平臺上。同時給學生提供在線學習平臺,如視頻公開課、精品課程以及慕課等,供學生進行觀看和學習。學生依據問題,利用各種資源或信息技術手段查閱資料,有效搜集信息進行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后做出思維導圖,歸納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同時提出疑點,供課堂上分析解決。②課堂交流與討論:教師將PBL醫案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引導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不直接回答學生問題,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增強其推理能力。若學生在某個問題上存在分歧與疑惑,應鼓勵學生課后通過互聯網與圖書館來查找問題答案。在討論之后,每個小組派出 1 名學生來匯報該組的問題與討論結果。 最后,由教師對討論內容進行總結,對難度較大的問題,應廣泛聯系相關學科知識,幫助學生進行梳理與分析,使學生盡快掌握臨床的思維方法。
1.3 考核指標
1.3.1 期末考試成績課程結束后, 2組學生同一時間參加內科學期末考試,試卷內容完全相同,滿分為 100 分(包括填空題20分,名詞解釋20分,簡答題20分,病例分析題40分),實行統一評分標準,流水閱卷。
1.3.2 教學效果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以不記名形式填寫由課題組自行設計的“學習能力評估量表”,了解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的滿意程度,滿意度等級分為:非常滿意(5 分)、滿意(4 分)、一般(3分)、不滿意(2分)、非常不滿意(1分),共5檔。以評估2組學生對于提升自身表達與溝通能力、端正學習意愿和態度、培養團隊合作能力、提升問題分析和臨床推理能力、增強知識信息管理能力等5個方面能力的滿意程度,據此對教學效果作出系統評價。共發放問卷 120 份,收回有效問卷 120 份,有效回收率為 100.00%。

2.1 2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研究組學生在期末考試中,病例分析題得分以及期末總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例,
2.2 2組學生教學效果滿意度比較研究組學生認為PBL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法能夠提升自身表達與溝通能力、端正學習意愿和態度、培養團隊合作能力、提升問題分析和臨床推理能力、增強知識信息管理能力,對其教學效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學生教學效果滿意度比較 (例,
在臨床醫學快速發展的時代下,臨床醫學教學模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傳統教學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以教師為主體,最大的弊端就是“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學生為了通過考試而記憶、背誦相關內容,不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不僅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傳統的教學形式相比,PBL教學法可以促進醫學生進行開放式獨立探究性學習、團隊合作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是一種啟發式精英教育,發揮“問題”在醫學生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充分調動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綜合素質,而翻轉課堂更是顛覆了傳統的“先教后學”式的教學理念,將課堂教學的重心從傳統的知識傳遞向知識內化進行反轉,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互動合作能力,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及學習效率。學生在課前的自主學習促進了課堂上的積極討論,有利于師生利用有限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效率,進而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深刻理解課堂中的知識。
本研究借助于互聯網輔助教學,將翻轉課堂作為PBL與互聯網+學習相融合的良好載體,使經典的PBL教學法與新興的翻轉課堂實現優勢互補,符合互聯網+時代的需要。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與對照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主要原因在于2組學生病例分析題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病例分析是由臨床典型病例精煉而成,是考核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形式。研究表明,該教學模式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其次,研究組的學生對內科學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學生普遍認可該教學模式能顯著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具有明顯優勢。
總之,將PBL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法應用于內科學教學中,可以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真正實現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全面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以及綜合素養,有助于培養出符合當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將對該教學法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使其更符合中醫院校的教學規律,進一步擴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