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研究存在著“重內容,輕形式”的弊病。少數民族文獻檔案研究者,較多利用所掌握的少數民族文字和語言從事文學、歷史、地理、民俗、語言、文字等相關領域的專題研究,較少有人關注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本身,這也是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研究的普遍現象。由于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文種的多樣性,翻譯的困難性,使得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的整理編譯和利用都受到局限。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獻;歷史檔案
吉林省少數民族的文獻檔案資源比較豐富,分布較廣。經過較系統和細致的調查,分三個方面將現存的狀況、整理和利用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等,縷述如次。
1 吉林省少數民族文獻檔案現存狀況
最新的統計顯示,目前調查過的吉林省少數民族文獻檔案收藏單位及個人有24家。主要是省內各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博物館和民間個人。但省內各級圖書館有100多家,市、縣級的檔案館有50余家,市、縣級文化館有60多家,各級各類型博物館有20多家,總調查收藏量所占比例并不高。而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種類豐富,數量繁多,題材多樣,流傳形式不一。僅據調查的24家單位及個人,提供的民族文獻檔案共計20150余種。其中書籍2317種、銘文26種、講唱997種、檔案16816件。1984年,吉林省少數民族古籍普查與編目工作開始啟動。歷時十年,延邊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出版了《中國朝鮮族古籍目錄》。1997年7月,國家民委辦公廳下發文件,全面啟動《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的編寫工作。吉林省主要牽頭負責《總目提要·朝鮮卷》的編寫工作。同時還承擔了《總目提要·滿族卷·蒙古族卷·回族卷·錫伯族卷》的協作編寫工作。至2012年11月《總目提要·朝鮮卷》正式出版發行,收錄了朝鮮族古籍檔案條目1195條。另外,現已著錄的古籍檔案卡片計有:滿族古籍、檔案共計1496件(其中書籍類111件,文書檔案類944件,銘刻類19件、講唱類422件);蒙古族古籍、檔案168件(其中書籍類19件、文書檔案類148件,銘刻類1件);回族古籍、檔案107件(其中書籍類15件,文書檔案類75件,銘刻類3件,講唱類14件);錫伯族計15件(其中文書檔案類14件,銘刻類1件)。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民族古籍藏量較豐富,為了便于管理與利用,他們特設了滿族特色文獻數據庫和蒙古族特色文獻數據庫,收錄有關滿族、蒙古族的圖片、檔案文章方面的資料。吉林師范大學(原四平師范學院)于2000年10月成立了滿族文化研究所和東北譜牒研究中心,內設滿族資料室,擁有專業圖書2200千余冊,收藏珍貴譜牒800余份(件),并配有較完善的設備,利用數字技術對譜牒音像資料進行整理和展示。延邊大學古籍研究所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已整理出版古籍、檔案等18部。
2 吉林省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和研究成果
民國時期進行的少數民族文獻檔案整理,為學界留下了早期的成果。那時調查研究工作主要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整體民族觀念的變化;二是學術研究方面的需要;三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關注。
而當時從事少數民族文獻檔案調查的主體,既有政府組織的以及受政府或學術機構委托的學者,也有個人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多次派遣學者進行少數民族調查,如1930年凌純聲、商承祚等到松花江下游進行少數民族歷史調查,之后,凌純聲據此撰寫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民國時期的學者在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文獻檔案搜集與初步整理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關傳世的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的輯佚、匯編、校勘、考釋方面的研究;二是對調查所得的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文獻檔案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三是對有關吉林地區少數民族碑銘的翻譯和注釋的研究;四是對國外有關中國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檔案史料進行編譯的研究。
建國后,隨著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工作不斷推進。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工作迎來了蓬勃發展時期,大量的整理研究成果出版。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工作也不斷出現新的成果。其中朝鮮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出版了21種。滿族歷史文獻檔案的整理,除了書面文獻檔案以外,滿族的口頭文獻檔案整理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滿族口傳文獻檔案主要是滿族故事、滿族歌謠、滿族說部等滿族口傳文獻,這其中最突出的是《滿族說部》。從2007年第一批滿族傳統說部出版,到2009年第二批滿族傳統說部問世,總計出版了28部。目前,第三批滿族傳統說部也出版在即。滿族口傳文獻的整理共出版了55種。蒙古族歷史文獻檔案的整理,早期有代表性的是王國維的《蒙古史料校注四種》,王國維對這四種史料進行了詳盡的文字校勘,對史料中所涉及的地理、史事、人物、風俗等進行了深入考證。為后來的蒙古檔案史料研究打下了基礎。蒙古族的口傳文獻,主要包括蒙古族民間故事、民間歌謠以及烏力格爾等。建國后,蒙古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和研究成果有16部。赫哲族歷史文獻檔案的整理和研究,主要是民間故事和口傳文獻研究,整理及研究成果有39種。達斡爾族歷史文獻檔案的整理以民間歌謠、民間故事、說唱藝術形式等口傳文獻為主,其整理、出版成果有23種。鄂溫克族歷史文獻檔案的整理,以神話故事、民間文學、民歌等口傳文獻為主,其整理研究成果有16種。其他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的整理,如錫伯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文獻檔案也有整理研究成果問世。例如蒙古族的《吉林蒙務》《奉天·洮南府蒙漢史料匯編》,錫伯族的《薩滿神歌》《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錫伯族卷》,鄂倫春族的《黑龍江莫蘇昆》《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鄂倫春族卷》《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史料、〈清實錄〉》,等等。為后來的少數民族文獻檔案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礎。
3 存在的問題
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績,固然與各單位和科研人員自身的努力分不開。從調研中得知,吉林省政府領導親自參加民族古籍利用開發工作會議,幫助解決經費,使吉林省民族文獻檔案的整理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正是因為領導高度重視,民族古籍文獻檔案的各項工作才能夠有方向、有措施,有保障。吉林省于1983年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長掛帥、省文化廳、省檔案局等20余家單位和部門參與的少數民族古籍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規劃目標和任務分擔,建立了定期例會制度,極大地調動了各部門做好民族古籍工作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將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研究工作提升到省級層面。吉林地區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多民族創造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積累豐厚。由于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的整理工作起步較晚,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存量較大,情況較復雜。特別是許多無文字的少數民族口傳文獻,整理剛剛起步,參與人員業務素養較低,受相關制度和經費保障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在整理、開發及研究工作中存在著許多的困難,很多問題還有待于解決。
3.1 專業人才匱乏,學科結構不合理
少數民族文獻檔案整理和保護工作涉及民族學、史學、文學、人類學、藝術學、考古學等多學科知識,對相關業務的領導和研究人員在專業背景和知識儲備上都有較高要求。吉林地區長期以來是以圖書、情報、檔案為主體的民族古籍開發隊伍為主要整理和研究群體,盡管各有側重,但實質上都是從事民族古籍信息整理加工工作。除一些專業民族研究所和民族圖書館以外,大部分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還是以圖書館學、情報學、計算機科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為主,少數民族專業人才匱乏,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研究機構更是整體存在著人員學歷偏低、知識結構單一的問題。這些情況從根本上影響和制約了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和研究工作的質量。吸納少數民族專業人才,培養復合型、實用型人才,提供專業知識培訓等,應該成為吉林地區全面加強民族文獻檔案整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經調研統計,目前吉林省有朝鮮族古籍檔案工作專(兼)職人員30余人;滿族古籍檔案工作專(兼)職人員20余人;蒙古族古籍檔案工作專(兼)職人員10余人;回族古籍檔案工作專(兼)職人員10余人;錫伯族古籍檔案工作專(兼)職人員5人。現有專業技術人員中,80歲及以上的有3人,70歲及以上的有6人,60歲及以上的有14人,50歲及以上的有25人,40歲及以上的有5人。30歲及以上的有2人。現有專業人員中,博士畢業生3人,碩士畢業生10人,本科畢業生5人,專科及以下者37人。職稱結構上,正高職稱2人,副高職稱7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2人。從年齡結構看,現有的民族古籍檔案工作人員老同志居多,年輕人員偏少;從學歷結構看,本科、專科人員多,研究生、博士生少;從性別結構看,女性多,男性少。這種“三多三少”的隊伍結構,與民族古籍工作艱巨任務不相適應,致使工作進展緩慢。由此可見,目前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人才存在著專業人員匱乏,人員年齡結構老化、業務人員整體學歷偏低等實際問題,這些現實的情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整理和研究的進展與質量。
3.2 理論研究滯后,跟不上保護形勢
學界對少數民族文獻檔案概念的界定存在爭議,導致少數民族文獻檔案開發整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對少數民族文獻檔案沒有一個科學并且統一的界定。目前,國內相關成果多為滯后性研究,主要以考證、述評、回顧等方式,對已經開展的各項整理和開發工作實踐加以概括、分析和總結,雖然對同業開展相關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但還遠遠不足以支撐少數民族文獻檔案保護和整理等相關工作的需要。缺少前瞻性的理論研究、分析預測及探索描述,未能真正把握和揭示影響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開發的核心因素,理論研究跟不上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緊迫形勢。另外,目前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數據庫和數字化的采集、制作、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著技術標準不一致、管理不規范等情況,不利于資源的整合和共享,這些問題也都需要科學的理論研究作指導。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研究存在著“重內容,輕形式”的弊病。少數民族文獻檔案研究者,較多利用所掌握的少數民族文字和語言從事文學、歷史、地理、民俗、語言、文字等相關領域的專題研究,較少有人關注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本身,這也是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研究的普遍現象。由于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文種的多樣性,翻譯的困難性,使得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的整理編譯和利用都受到限制。例如,滿文字體和輸入法已經問世,已經可以實現電腦輸入和正確顯示。但由于多數網頁不能很好地支持豎寫排版,現實網絡上仍多采用大清滿文轉寫或穆德轉寫進行交流。更為嚴重的是,民族口傳文獻面臨斷層,現有“滿族說部”和“蒙古族烏力格爾樸”傳承人,有的年事過高,尚無傳人。同時,由于缺少過硬的搶救、搜集手段,少數民族古籍在民間的毀壞和流失也相當嚴重。
3.3 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檔案研究中還發現普遍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
3.3.1 制度建設不健全問題。漢文古籍編目現執行國家標準《古籍編目條例》。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的編目,目前尚無國家制定和頒布的統一規則和標準。而且各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的形式與特點各不相同,甚至差別很大,也影響到統一編目條例和著錄標準的制定,大量珍貴的民族古籍流失嚴重。因此,各級部門必須抓緊立法工作,讓群眾從法律的層面加以重視和保護,使我們的古籍工作有法可依,更便于開展工作。
3.3.2 經費短缺問題。東北三省少數民族古籍存量浩如煙海,搶救、挖掘、整理、研究的任務十分艱巨。在人員培訓、翻譯整理、古籍征集、修復保護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各省的少數民族歷史文獻保護經費十分有限,導致很多相關工作無法順利、持續地開展。各省少數民族歷史文獻協作機制雖已建立,但是各單位的重視程度還有待于提高,特別是在經費保障方面,還需要相關制度和規范的要求,長期持久地對少數民族歷史文獻保護和整理開發專項工作提供充足的科研和整理經費。
3.3.3 歷史文獻檔案原生性保護條件較差,再生性保護工作進展遲緩問題。研究中我們發現,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文獻收藏機構的文獻保護環境不達標,書庫環境、溫濕度控制、防火防蟲等設施配備、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著隱患;另外,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少數民族古籍再造工程等文獻再生性保護工作起步較慢,遠遠落后于漢文古籍保護工程,需要全面地加強。
此外,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獻整理工作還存在著資源總量不清、數字化程度不高、區域發展水平差異過大、缺少專業人才、傳播手段單一等不可回避的現狀和不足。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滿族民間歷史檔案資料整理研究與數據庫建設”項目批準號:(19ZDA181)。
作者簡介:多海,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北方民族文化與民族古籍。
336450033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