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職著 朱小軍


關鍵詞:可持續;鄉村;再生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2-0066-03
1相關概念解析
1.1可持續設計理念
可持續設計是一種構建及開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策略設計活動,不僅包括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也包括社會、文化、經濟的可持續。在設計學科中進行的可持續設計是基于經濟、環境、文化和社會等綜合因素,探討如何實現可持續的設計活動,以設計為出發點找尋滿足未來生活需求的方法。
1.2鄉村再生設計
“鄉村再生”指在鄉村現有場地條件的基礎上進行鄉村的再造。根據國家現有的政策、條例,推進新農村的建設,在充分發掘鄉村傳統激活點的基礎上進行鄉村的規劃塑造,使之在體現自身傳統特色的同時更能適應現代生活。鄉村再生不應該是停留在淺層的“粉飾工作”,應結合當地居民物質文化的生態需求,進行鄉村活力的再造。使居民能有一個更宜居的生活環境,增強對村莊的歸屬感、鄉土情。
鄉村的可持續再生設計作為一種設計手段,其設計路徑既要滿足當下居民的需求,又要考量將來的健康發展。生態、經濟、社會作為鄉村可持續再生的重要支柱,在鄉村的可持續再生設計中,要保護其自然環境,適當開發,減少污染源。尊重在地產業、鼓勵多種產業模式共同發展。支持當地的文化項目,保留原有鄉村的建筑風貌,傳承鄉風民俗。此外,結合鄉村實際情況進行鄉村可持續設計策略的實施,能讓鄉村自身適應并匹配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在實現“鄉村自我造血”的同時,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如圖1所示。
2可持續理念下鄉村再生面臨的困境
2.1環境與村莊發展需求不匹配
隨著鄉村建設政策及惠農政策的推進,農村整體建設也得到了提升發展,鄉村居民對于更高質量居住環境的追求及居住現狀提升的意愿更強。現如今,部分鄉村已經開始建設,但在一些地區人居環境臟亂差仍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鄉村惠民建設也存在一定問題:(1)一些鄉村建設了健身廣場公園等,但未針對居民實際需求進行規劃,導致選址遠離居民活動地點,對居民的吸引力不夠,導致使用次數較少;(2)一些村莊內的排污系統及垃圾處理點,因后期的管理運營不成系統及由于改造簡單化同質化問題嚴重,以致于實用性低。同時由于部分村莊為響應鄉建政策,建設一些不切合村莊發展的旅游項目,而村莊自身基礎設施有待完善,道路系統有待優化,導致收益效果欠佳,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2.2傳統鄉土文化的缺失
近年來隨著鄉村建設政策的推廣,大量鄉村參與到鄉村改造中來,但是建設不僅沒得到預期效果,還暴露出建設的形式化問題。在建設之初未進行綜合考量,未能從村莊本體出發,沒有對村莊現狀進行深入調研。對于村莊歷經多時期所流傳積累的特色文化、鄉風民俗沒有進行充分挖掘,設計未進行長遠考慮,盲目套用現有建設模式乃至城市建設模式,造成建設中鄉土元素的缺失,缺乏居民與村莊的聯系及認同感,最終產生千村一面的現象。傳統鄉土文化是多少代鄉村居民生活流傳沉淀下來的,是鄉村的精神財富,因不恰當的鄉村建設模式,使鄉村傳統文化受到強烈沖擊,乃至消失。
2.3經濟產業結構單一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一些村莊整體環境得到了改善,但在經濟產業考量方面鮮少涉及,村莊的可持續發展缺少經濟產業的支撐。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農村發展有可持續經濟的支撐,鄉村振興才能科學、持續、健康發展,鄉村建設既要改善環境,又要根據村莊實際把村莊特色發掘出來,做村莊特色產業,為村莊持續發展賦能。大部分農村家庭收入除了傳統種植業外主要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缺乏龍頭及特色支柱性產業培育,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經濟效益不明顯,產業持續支撐不夠,生命力不強。
3可持續理念下的鄉村再生設計策略
3.1村莊環境整合優化
加強區域生態建設,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修復村莊空間肌理,使鄉村煥新顏。根據村莊現有狀況,以整體保護、局部更新、適時再生出發,針對不同情況進行設計手法的結合,進而實現村莊環境的整合優化。
對于村莊的整體保護,首要是對村莊整體肌理的延續,即鄉村長時期生活所形成的街巷尺度、交際空間,以及無形的鄉村所特有的“熟人社會”氣息、鄉村傳統習俗、村莊社會結構等。在對村莊公共功能區域進行規劃時,一方面可以根據村莊居民的生活習慣,注重鄉村居民對村莊的親切感與歸屬性;另一方面,注意活動空間選址的恰當性,考慮鄉村居民的參與性,注重空間對人際交往尺度的把控,完善村莊的基礎服務設施。對于具有村莊特色的空間進行局部更新,在保留原有特征及主體結構的前提下進行新功能的植入,充分挖掘村莊的傳統文化元素,并結合生活需求將空間重新布局,賦予其二次生命;村莊的整體景觀打造,應盡可能選用在地鄉土植被,打造具有鄉土特色的鄉村景觀,增強鄉村居民的認同感。在保留村莊原始路網的前提下完善村莊道路交通系統,針對一二級不同道路進行鋪裝材料的區分。同時,針對當下鄉村居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在維持村莊整體風貌的情況下,進行現代技術及管理手法的置入,生態環境作為鄉村發展的潛力和優勢,要科學選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模式,加強垃圾處理的基礎建設,探索農村專業保潔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一體化設計建、管、運的管理體系。
3.2在地文化挖掘重塑
馮驥才先生曾說:“鄉村建設要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鄉村的特色和氣質,一定要保護好,鄉村建設要讓村民享受到現代文明帶來的方便,另外知識界必須要啟發和幫助當地的原住民熱愛自己的文化,讓他們看見自己文化的價值,才會成為自己鄉村文化的主動保護者”。鄉村是一個具有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美學等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文化等多重功能,這些功能不是城市化可以取代的。不同與城市的高樓林立,鄉村自有的田壟菜地、蛙鳴鳥啼等呈現出多元的文化價值。充分調動鄉村自有資源的活性,能讓鄉村文化延續。
推進鄉村歷史文化傳承與有機更新,可以加大投入和管理,對鄉村散落的歷史建筑、遺跡等文化資源進行整理、修繕,對村莊歷史典故、鄉風民俗、手藝等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梳理和傳承。基于鄉村原有的風貌和村莊記憶,引導村莊有機更新。
增強村莊民居地域特色以及標識性,可以進行民居建筑立面統一規劃。通過對地方傳統建筑形式、色彩的采集,對傳統建筑形式與色彩進行提取,重組建筑元素,得出典型建筑色彩模式與現代工藝元素相結合的具有當地特色建筑設計策略。村落標識系統更新,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通過村莊特色的標識系統,向大家傳遞村莊無聲的文化名片。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不是相互獨立的個體,一方面,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需要物質屬性的空間亦或是其他載體進行呈現;另一方面,物質文化亦需要非物質文化的注入,促進物質文化的發展創新,二者不可分割。
3.3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由農業1.0逐漸向農業3.0升級過渡。近年來,農業的發展趨勢由傳統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進行產業發展路徑升級,應以傳統產業為基礎,尋找特色突破口,進行規模生產,同時進行產品精加工、深加工,在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同時可以擴展產業規模增加就業崗位,為村莊居民創收。當下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的更迭變化,在傳統的農產品售賣的基礎上,發展線上售賣模式,拓寬銷售渠道,逐步向現代化農業發展。同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尋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結合點,從村莊特色餐飲、可開發旅游資源、特色手工藝等出發,進行產業發展模式升級,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產業向特色化邁進。
4可持續理念下的小野窯再生設計實踐
小野窯村地形平坦,視線開闊,有較強的可塑性。以微介入.自更新的方式進行總體規劃,通過對村莊的全盤調研,整理出村莊的發展脈絡、建筑及環境特點,結合對當地作物植被的考察,結合地域民俗文化元素,將文化內容注入現有地塊,在村莊原有場地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規劃整治。充分考慮村內居民的需求,調動村民的參與意識,讓設計真正做到為村民服務。充分激活村莊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形成一個住民與外來者和諧共融的新農村,提升村民的總體生活質量,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使產業結構向多元化發展,用村莊未來的文化體驗營造出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如圖2所示,為村民創建一個更為便捷、更富活力、更加宜居的居住環境,提升村民總體的生活質量,使小野窯村能夠煥發新生。
4.1治環境
對于小野窯不成系統的村莊環境,首先要進行鄉村結構調整、環境整治,在保護村莊整體框架不變的基礎上,使村內環境與新型城鎮化要求相匹配,將村莊功能空間明確化、完善化。根據實地調研,小野窯村用于居民集會的場所很少,原有的集會社交空間環境簡陋,基礎設施缺失,村內的基礎活動場地有待進一步規劃整治。改造要貼合村莊的自身特點,注重空間肌理的保護,又要對所改造空間的空間特性加以延續。改造以村落知青廣場、村口水塘景觀、村內街道等為著手點,完善村莊道路交通系統,依據村莊南北主軸線下的村內主路進行適當拓寬、硬化處理。村內次級道路鋪設了磚石小路,方便村內通行且具有鄉土特色,作為村莊居民日常溝通交談的場所之一,注重道路寬度尺度的把控,減少了道路過寬對人們造成的疏離感,延續了傳統鄉村街巷的親切宜人尺度。此外,充分挖掘了村莊的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修舊如舊的手法將村口處歷史建筑加以修繕利用,基于原有建筑群的物理特征及村莊基礎服務需求,將空間功能重新劃分。然后設置小型鄉村博物館、村民活動中心、接待、商店等功能空間,在保留村莊居民原始記憶的同時完善村莊基礎服務體系,使老建筑煥發新的生機。根據村莊現有情況進行鄉野景觀塑造,水景作為景觀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村莊整體環境的營造起著關鍵性作用,將村內的兩處水塘進行整治,規劃可供村民休閑娛樂的親水平臺,村莊入口左側水塘根據場地的現狀,結合場地內原生植物設置景觀亭及木棧道,做休閑觀景平臺,打造富有地方鄉土特色的鄉村景觀。通過對村莊空間肌理的修復優化,煥發鄉村活力。
首先,針于村莊基礎設施不完善造成的生態問題進行合理規劃,通過技術改造,優化村莊生態環境。其次,通過完善村莊排水系統,修建完善村落排水溝,形成秩序導流,力求實現再利用。再次,進行了垃圾的分類處理,實現垃圾的高效回收利用。最后,完善村莊治理管理制度,通過對村莊居民日常垃圾污水等處理的有效約束,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運轉,滿足鄉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改善居民的居住質量。
4.2塑文化
小野窯雖村莊整體規劃較為規整,但住宅缺乏地域特色及標識性,且皆為自建,建筑立面材質也不統一,缺乏統一規劃。鄉村再生離不開對鄉土元素的提取和創新,在進行鄉村再生改造過程中可充分利用鄉土材料,因其較強的在地性與辨識度,對地域性表達有很好的效果。選用適當的鄉土建筑元素,可以提升村莊的整體性,同時采用當地建造技藝,能體現出村莊的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景觀,小野窯在人民公社時期以前作為該區域的農科隊,主要負責周邊種子的種植供給,基于村莊歷史,以鄉村歷史農耕用具為出發點進行鄉村景觀設計,選取標識性較強的農具進行再設計,用作村落村口、集聚場所等人群往來場所的裝飾性雕塑。一方面引發了當代乃至上代的共鳴,另一方面對下代也起到科普作用,傳播了農耕文化。村落標識作為人們進入村莊的第一信息獲取源,在形成記憶點的同時要結合鄉村的本身特色,與鄉村整體相統一,努力營造鄉韻氛圍,展現村莊特色。
4.3創收入
小野窯居民現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的農業種植及村民務工,村莊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單一,村民人均收入不高。在村莊原有基礎上進行產業結構轉型,開辟了一條文化體驗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此進行經濟創收。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可種植品種較多,結合村莊入口分布的大塊田地,向觀光農業用地、租賃式菜地、體驗式菜園模式發展,傳統農業向休閑化方向轉變。一方面前往的人群增加了村莊的知名度,傳播了村莊的鄉土文化;另一方面也為當地村民增加一條收入渠道,起到“提收入、增名氣”的效果。依托村莊現有條件向鄉村農園、農家樂、體驗式民宿方向發展,打造鄉土特色活動,給人們帶來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體驗,吃野窯美食,住野窯民宿,賞野窯風景,游野窯民俗,聊野窯鄉情。結合地方鄉情,向適宜的發展模式轉變,實現鄉村產業結構的創新升級,逐步實現鄉村農業現代化,進而增加居民的人均收入,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結語
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與城鄉一體化進程加速的新時期,要提高對鄉村再生發展的重視度。面對突出的鄉村空心化現象及鄉村生態環境問題,鄉村的發展需要進行創新轉型。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要積極探索可持續背景下鄉村文化、產業與環境再生的適應性發展途徑。使得鄉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活力,促進鄉村的振興。
397050033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