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琴 易艷春 祁績





基金項目:湖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20210184)
摘 要:本文選取中國22個省(直轄市)2000年至2018年的數據,用各省份的CO2和SO2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的代理指標,以中國-東盟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來度量中國-東盟貿易開放度,考察中國-東盟貿易開放對環境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與東盟貿易開放,并沒有產生貿易的“環境逆差”,相反促進了我國二氧化碳減排,因此要堅定不移的擴大開放,促進我國與東盟的貿易往來,繼續積極參與有關的國際合作,同時加快對外貿易的綠色轉型。
關鍵詞:貿易開放;環境影響;SO2;CO2
一、引言
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也就意味著需要全方位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實現貿易發展和環境改善的“雙贏”局面。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貿易萎靡,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已呈上揚態勢。2020年7月14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中國與東盟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6%,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7%。東盟逆勢取代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作為我國重要貿易伙伴和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在攜手推進經貿往來的同時,也需要關注雙方貿易開放帶來的環境效應。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多次提出“美麗中國”的建設以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回答中國與東盟之間是否存在貿易的“環境逆差”,以及如何優化我國的貿易和環境政策。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有利于我國貿易、環境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對我國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文獻綜述
貿易開放對環境的影響研究主要在于得到貿易對環境的影響方向,但對此學術界并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一般可分為貿易開放對環境的有利影響(貿易有益論)、不利影響(貿易有害論)以及不確定影響(貿易中性論)三類觀點。貿易有益論認為貿易自由化并非是導致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在一定條件下會對環境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即貿易自由化有利于污染減排(Shen,2008;Kearsley&Riddel,2010;Baghdadi et al,2013;李小平,2010;閆云鳳,2012;呂磊磊,2019);貿易有害論認為貿易自由化會加劇一國(尤其是環境標準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排放,從而導致環境惡化(Copeland&Taylor,1994;Khalid&Wei,2013;U.Almulali,2014;周茂榮、祝佳,2011;余麗麗和彭水軍,2017;慕金釗,2019)貿易中性論認為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并不確定,這取決于國家類型以及比較優勢類型(Antweiler,2001;Managi,2009;王舒鴻、王小青,2019)。
國內外有關中國與東盟貿易開放的環境效應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且學者們更多地致力于分析中國與東盟間自由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A.S.Abdul-Rahim(2017)。選取1989年-2011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數據,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POLS)來探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貿易開放對環境有積極而顯著的影響,而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的影響不大。Valentina Dotto(2016)以東盟中國自由貿易為例考察自由貿易協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和環境問題,文章發現自由貿易協定會對環境產生負面的外部性,并且自由貿易協定加劇了(在GMS中)資源耗竭的程度。
國內學者主要是利用中國與東盟雙邊數據,實證研究環境規制與雙邊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例如,劉志雄(2016)利用1990年-2013年中國與東盟六國的數據,實證研究了環境規制與雙邊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發現,中國出口東盟以及加強環境規制確實有助于促進中國經濟增長。花瑞祥、藍艷(2020)從環境成本的角度,利用貿易和污染物排放強度數據,基于環境經濟投入產出模型,核算了中國與東盟進出口貿易中包含的環境成本,分析了中國與東盟貿易開放的環境效應。
通過以上文獻整理不難發現,現有研究對貿易引發的環境問題的研究都比較豐富,但更多的學者致力于分析中國與東盟間自由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就中國與東盟貿易開放的環境效益研究的比較少,本課題以此為研究視角,選取中國22個省(直轄市)2000年至2018年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各省份的CO2和SO2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的代理指標,結果表明我國與東盟貿易開放,并沒有產生貿易的“環境逆差”,相反促進了我國二氧化碳減排。
三、數據來源與模型設定
1.變量的選取及數據說明
(1) 被解釋變量
環境污染(hed)。考慮到本文研究的對象為各省份,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各省份的CO2和SO2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的代理指標。
(2) 解釋變量
貿易開放(trade),采用各省份至東盟的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
(3) 控制變量
為了更準確評估貿易開放對地區環境污染的影響,本文進一步控制匯率水平、實際人均GDP、地區的私家車數量和人口密度。
各變量的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2.模型建立
本文關注的是貿易開放對地區環境污染的影響,本文結合已有文獻的做法,設立如下計量模型:
其中CO2 it表示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SO2it表示地區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γi表示個體固定效應,δ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μit表示隨機擾動項。
3.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中國22個省(直轄市)2000至2018年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相關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各省(直轄市)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部分變量存在個別缺失數據的情況,采取插值法進行補充。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2所示。
四、回歸結果分析
1.基準回歸
由于本文的數據為面板數據,在分析貿易開放對地區環境污染的影響時,首先需要確定相應的計量模型,這樣才能準確評估貿易開放的環境效應。為此,本文分別對CO2和SO2進行了最小二乘回歸、固定效應回歸和隨機效應回歸,相應的回歸估計結果見表3所示。根據F檢驗的結果可知,在貿易開放對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回歸估計結果中,F檢驗值均在5%的水平下顯著,說明對于CO2和SO2而言,固定效應模型均要優于混合效應模型。進一步根據hausman檢驗結果可知,對于貿易開放影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言,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對于貿易開放影響二氧化硫的估計中,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估計。
結合貿易開放對二氧化碳的影響來看,貿易開放的回歸系數為-0.0489,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說明貿易開放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會降低0.0489個百分點。
結合貿易開放對二氧化硫的回歸估計結果來看,此時貿易開放的回歸系數為-0.0198,但不顯著,說明貿易開放的提高并不會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
2.穩健性檢驗
為了提高模型估計結果的可靠性,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穩健性檢驗,首先采用各地區和東盟地區的進口額作為貿易開放的代理變量,相應的回歸估計結果見表4的第一列和第二列所示。可以發現此時貿易開放對于二氧化碳的影響依然顯著為負,但對于二氧化硫的影響不顯著,說明更換變量的度量方式不會影響到回歸估計結果。
進一步,本文以核心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做工具變量,相應的回歸估計結果見表4的第三列和第四列所示,此時貿易開放對于二氧化碳的影響依然顯著為負,但對于二氧化硫的影響不顯著,說明內生性并不會影響本文的估計結果。
3.實證結果分析
結合表3的回歸結果,就貿易開放對二氧化碳的影響來看,貿易開放的回歸系數為-0.0489,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貿易開放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會降低0.0489個百分點;就貿易開放對二氧化硫的回歸估計結果來看,此時貿易開放的回歸系數為-0.0198,但不顯著,說明貿易開放的提高并不會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用各省份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的代理指標,結果表明我國與東盟貿易開放,并沒有將我國變成“污染避難所”,相反我國與東盟貿易開放減少了我國碳排放。
五、結論與建議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貿易往來持續增長,東盟逆勢取代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作為我國重要貿易伙伴和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在攜手推進經貿往來的同時,也需要關注雙方貿易開放帶來的環境效應,本文選取中國22個省(直轄市)2000至2018年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各省份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的代理指標,結果表明我國與東盟貿易開放,并沒有產生貿易的“環境逆差”,相反促進了我國二氧化碳減排。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堅定不移的擴大開放,促進我國與東盟的貿易往來。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與東盟貿易開放,促進了我國二氧化碳減排,貿易開放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改善,即實現了貿易與環境發展的“雙贏”局面,因此必須長期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并且不斷將其推向新的高度。
繼續積極參與有關的國際合作。盡管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和疫情的蔓延帶來了世界貿易格局的不穩定性,但我國始終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如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RCEP的簽署等。中國作為世界經貿大國,在推進貿易往來的同時,也需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樹立綠色轉型的旗幟,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努力。
加快對外貿易的綠色轉型。貿易開放對環境的影響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因此我們在擴大開放的同時也要引導開放朝著更清潔的方向進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型產品的出口,制定和完善綠色貿易清單,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實現綠色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Antweiler,W.;Copeland,B.R.and Taylor,M.S.“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2001,pp.877-907.
[2]Copeland B R,Taylor M S.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755-787.
[3]Copeland,B.R.and Taylor,M.S.“Trade,Growth,and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pp.7-71.
[4]周茂榮,祝佳.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環境的影響——基于ACT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04):211-215.
[5]花瑞祥,藍艷.中國與東盟貿易的環境效應及其關鍵社會經濟因子影響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20,33(09):2210-2218.
[6]彭水軍,劉安平.中國對外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基于環境投入一產出模型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10,(5):140-160.
作者簡介:李雅琴(1996.04- ),女,漢族,湖北荊州人,湖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與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環境
312250058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