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也促進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本文主要基于2009年成立的包含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這五個國家組成的金磚國家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深入的背景,選擇2010年-2019年中俄兩國農產品貿易數據,分析兩國農產品貿易特點、結構和比較優勢等,得出中國對俄羅斯農產品貿易順差額存在由高到低的轉變,且貿易產品類型相對集中的結論。選取2019年與中國農產品貿易排名前20的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通過模型分析論證不同影響因素對中俄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再根據驗證后的模型求出中俄兩國的農產品貿易潛力。結果發現,貿易雙方國內生產總值和是否是金磚國家成員對農產品貿易雙邊合作具有促進作用,而地理距離和國內人口總量及人均收入差距則對雙邊農產品貿易起負面影響,匯率和是否加入WTO則對雙邊農產品貿易沒有明顯影響。中俄農產品貿易屬于“潛力巨大型”,這代表著兩國現有的農產品貿易增長點有待進一步拓展開發和利用。最后根據這個結論,對促進中俄農產品貿易進一步發展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金磚機制;農產品貿易發展潛力;引力模型
一、金磚機制下中俄農產品貿易現狀及結構分析
根據聯合國數據庫2010年-2019年數據,2010年-2019年中俄農產品貿易趨勢為中國對俄羅斯呈貿易逆差,進口大于出口,且逆差額較大。逆差額最大的年份為2016年,逆差額接近46億美元。兩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受世界經濟形勢變動而波動較大。2008-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兩國農產品貿易額呈下降趨勢,尤其是進口額,下降較多。2009年-2011年,兩國同時加入“金磚國家”,中俄農產品貿易額急劇上升。
2011年-2019年,雙邊貿易額呈波動下降趨勢,貿易逆差額縮小,其中中國從俄羅斯農產品進口額先降后升,波動較大,出口額則波動較小,比較平穩。總的來說,中國對俄羅斯農產品進口總額波動下降,且下降較多,說明我國對俄羅斯農產品進口依存度下降,有利于我國國家安全;對俄羅斯農產品出口額則波動上升;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對俄羅斯農產品進出口領域的貿易逆差,且說明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對我國來說俄羅斯作為出口國地位穩定,作為進口國則波動較大。
1.俄羅斯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
根據2008年譚晶榮教授的貿易農產品分類法,本文將其分為大宗、動物、食品、園藝、其他五大類。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種類較為豐富,其中園藝和動物類農產品占比相對較高。園藝類則為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的主要類別,歷年來占比皆高于50%,2008年-2015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園藝類農產品占比先升后降再升,波動較大;2015年-2019年則平緩下降,總體來說園藝類農產品占比穩中有升,這說明我國園藝類農產品在俄羅斯較受歡迎,具有一定出口優勢。2008年-2011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動物類農產品占比穩中有降;2011年-2015年,占比波動較大,先上升,中間兩年比較穩定,最后一年又下降較多;2015年-2019年,占比穩中有升。總體來說動物類農產品占比穩中有降,說明我國動物類農產品在俄貿易優勢下降。2008年-2012年,大宗類農產品占比先升后降再升,波動較大;2012年-2019年,占比平緩下降,總體來說,大宗類農產品占比穩中有降。食物和其他類農產品在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中占比均未超過10%,2008年-2012年,這二者占比基本重合,呈緩慢上升態勢;2012年-2015年,食物類農產品占比先升后降,其他類則先降后升;2015年-2019年,這二者呈緩慢上升態勢,總體呈平穩狀態,說明我國的這兩類農產品在俄羅斯競爭優勢較小且需求相對穩定。
俄羅斯從中國進口各類農產品以園藝和動物類為主,大宗、食物、其他類為輔,而園藝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說明進口農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
2.中國對俄羅斯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
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農產品種類較為單一,其中其他和動物類農產品占比相對較高。尤其是其他類農產品,作為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的主要類別,歷年來占比皆高于70%。五類農產品中,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食物和園藝類農產品占比波動平緩且無限接近于0,特別是園藝類農產品,與俄羅斯從我國進口園藝類農產品占比產生鮮明對比,進一步說明我國園藝類農產品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2008年-2014年,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大宗類農產品占比接近于0;2014年-2015年占比較快上升,達到十年來最高值,為4%;2015年-2019年又平緩下降,總體來說占比穩中有升,說明在大宗農產品領域,近些年我國對俄羅斯貿易產品需求量增加。動物類農產品在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的農產品中占比位于第二,僅次于其他類,2008年-2010年,占比先升后降,波動較大,最高占比達四分之一;2010年-2019年則處于相對平穩狀態,總體而言占比平穩,無較明顯變化,說明我國對俄羅斯動物類農產品需求較為穩定,且相較其他種類農產品,動物類農產品具有一定比較優勢。
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各類農產品以其他和動物類為主,大宗、食物、園藝類為輔,其他類農產品包括橡膠、木材、紙漿和植物原料等,這些農產品都屬于土地密集型。俄羅斯地廣人稀,擁有遠超過我國的土地資源;而我國則人口眾多,擁有俄羅斯不可比擬的人口紅利。所以俄羅斯進口中國的農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中國進口俄羅斯的農產品則以土地密集型為主,這是兩國資源優勢的整合,也符合兩國雙贏局面的利益訴求,由此可見,在金磚機制的作用下,進一步加強中俄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深度,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中俄農產品貿易特點及比較優勢分析
1.中俄農產品貿易的特點及趨勢
(1) 農產品雙邊貿易額逐漸增加
2010年-2019年,中俄雙邊農產品貿易額總體來說緩慢上升,且中國從俄羅斯出口增多,進口減少,雖然依舊逆差明顯,但逆差額有明顯減少。這說明我國在與俄農產品貿易中的優勢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國對俄的農產品依賴度也降低了。
(2) 俄羅斯更依賴中國
由聯合國數據庫計算得知,中國從俄羅斯進出口農產品貿易總額占中國從世界進出口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5.9%降低到2019年的4.7%,說明在農產品貿易領域,俄羅斯在中國的市場地位下降;與此同時,俄羅斯從中國進出口農產品貿易額占俄羅斯從世界進出口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則由9.9%上升到14.4%,說明農產品貿易領域中國在俄羅斯的市場地位提升。總體來說,兩國農產品貿易領域,俄羅斯更依賴中國。
(3) 進出口農產品結構較為集中
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以園藝類為主,歷年來在俄羅斯從中國進口農產品總額中占比都超過50%,最高占比可達63%;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農產品則以其他類為主,歷年來在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農產品總額中占比都超過70%,最高可達78.5%。無論中國還是俄羅斯,動物類農產品都在雙方農產品貿易中居于第二的位置重復度較高。至于大宗,其他和食物類農產品,在歷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農產品總額中占比都低于10%;在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總額中,這三類占比則都低于20%。由上述分析可知,中俄雙邊貿易中,進出口的農產品結構都較為集中。
2.中國相對俄羅斯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是雙邊貿易達成雙贏局面的重要指標。對于中俄農產品貿易同樣也是如此。中國和俄羅斯在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氣候條件、文化基礎等方面都有區別,這也導致了雙方在貿易中的優勢不同。
俄羅斯從中國進口園藝類農產品比例大,俄羅斯本國園藝類農產品競爭力低,即俄羅斯在園藝類農產品中處于比較劣勢,反之中國則具有比較優勢。園藝類農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也與中國人口遠高于俄羅斯的人口優勢相符合,而剩余四類農產品則都不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在未來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中,中國應維護并進一步加強園藝類農產品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園藝類農產品貿易,同時也要促進其他種類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3.俄羅斯相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
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其他類和動物類農產品比例大,中國本國動物類農產品競爭力弱,中國在這兩類農產品中處于比較劣勢,即俄羅斯在其他類和動物類農產品中具有比較優勢,特別是其他類農產品。其他類農產品多為橡膠、木材、紙漿和植物原料等,這些農產品都屬于土地密集型。這與俄羅斯地廣人稀的土地型資源優勢相符合。大宗、食品、園藝類農產品貿易中,俄羅斯不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在未來兩國農產品貿易中,俄羅斯應大力發展其他類和動物類農產品貿易,充分利用已有的比較優勢,同時也要促進剩余三類農產品貿易的發展,以豐富農產品貿易結構。
三、金磚機制下中俄農產品貿易潛力的實證分析
1.模型構建
經濟學家Tinbergen1962年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創建了引力模型。物理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中,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兩物體間的引力大小與質量呈正向關系而與距離呈反向關系。同理,對于出自于萬有引力定律的引力模型而言,兩國對雙方的貿易規模起積極作用,而雙方距離則起消極作用。引力模型的經典公式是:
根據前文分析,本文在引力模型的基礎上引入GDP、貿易直線距離、是否同為金磚國家成員國、人均收入、是否是WTO成員國等為解釋變量,來研究影響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流量的主要因素。
拓展后的引力模型如下所示:
2.樣本選擇和獲取數據
選取2019年與中國農產品貿易排名前20的國家和地區在2010年-2019年的面板數據,因為2019年這20個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占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的80%以上,且這些國家和地區包括屬于我國的香港,位于亞洲的泰國、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位于歐洲的法國、德國、俄羅斯等,位于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等,以及位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亞,遍布五大洲。且其中既包括發達國家又包括發展中國家,樣本選擇的普遍性較高,有利于提高模型的準確度和適應度。根據模型顯示,我們需要搜集中國和這20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兩國之間的直線距離、人口數、國內人均收入及是否加入WTO和BRISC。國內生產總值、人口數、國內的人均收入來自于聯合國數據庫(UN COMTRADE)、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和中國知網數據庫,各國之間的距離根據世界地圖兩國之間首都的直線距離按比例計算。是否加入WTO 和BRISC則由兩組織官網得知。
3.實證檢驗和分析
由于文中選擇的面板數據時間較長,為十五年,容易造成虛假回歸。為了避免這一點,本文用stata軟件進行LLC檢驗和ADF檢驗。結果顯示變量 LnQij、Ln(Yi×Yj)、Ln(Pi×Pj)和LnABSij都同意了原假設存在單位根,即這些變量的原序列不平穩。對數據進行調整后通過了檢驗,對拓展后的引力模型進行混合模型分析、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和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因混合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結果不顯著,所以選擇固定效用模型對樣本進行回歸分析。
三個固定效應回歸模型調整后的 R2都大于0.73,證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但原模型中也有一些變量沒通過顯著性檢驗。模型一中,匯率水平LnEXij 這個變量的顯著性水平沒有通過檢驗,證明農產品貿易不受匯率水平變動的影響。因此在模型二中予以去除,重新進行模型回歸,變量WTOij未通過T檢驗,同上,說明是否屬于WTO成員對兩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較小。因此去除該變量,得到模型三,是所有變量都在1%的基礎上通過了T檢驗,因此模型最適合用于分析金磚機制下中俄兩國農產品貿易發展潛力。
適用于本文的引力模型拓展模型公式為:
由(3) 式中國與俄羅斯雙方的經濟規模對兩國間的農產品貿易規模具有正向作用。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更是在全世界位居第二,俄羅斯也是老牌發達國家,經濟總量位于世界前幾,實力不容小覷,且我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著中高速發展。而變量Ln(Yi×Yj)前的系數是0.57,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基礎上,雙方的經濟規模乘積每增加1%,雙方的農產品貿易額將增加0.57%,而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兩國經濟規模乘積大且在逐年增長,這意味著中俄雙方的農產品貿易額將繼續增長,且有較大發展潛力。
中國與俄羅斯接壤,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就具有先天的農產品貿易優勢。即使根據本文對兩國地理距離的測算標準,中俄兩國的貿易距離即北京與莫斯科的地理距離,這個距離相對世界大多數國家而言,也是較近的。就現實來說,中俄兩國地理距離一定時間內是不會改變的,那么國際運輸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改善因地理距離帶來的農產品貿易中的負面作用。
自中國自加入金磚組織后,充分發揮金磚機制的作用,有效規避日益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不斷加強加深與另外四國的聯系和合作,提高了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即使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后,金磚國家也都依舊保持較為強勁的經濟發展趨勢。這對中俄雙邊農產品貿易也提供了不少優勢。兩國同屬于金磚國家,減少了很多貿易壁壘,令雙邊農產品貿易更為融洽。
四、結論與建議
1.全文結論
根據現有研究對于貿易潛力的判定方法,將中國與俄羅斯的農產品貿易發展潛力狀況分為三種類型:當貿易潛力值大于 1.2時,屬于“潛力再造型”,即兩國當前的貿易潛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挖掘和利用,需要尋找和創造新的貿易增長點;當貿易潛力值小于1.2大于0.8時,屬于“潛力開拓型”,即兩國當前的貿易潛力利用了一部分但是還可以進一步攫取、開拓和發展;而當貿易潛力值小于0.8時,就屬于“潛力巨大型”,即當前兩國間的貿易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和利用,目前的貿易增長點還有巨大的開發空間。中俄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在2010年至2019年十年間,經歷了由“潛力再造型”到“潛力開拓型”再到“潛力巨大型”的轉變。就目前而言,中俄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屬于“潛力巨大型”,開拓和發展空間十分廣闊,應該加大對兩國現有農產品貿易增長點的利用力度,獲取兩國農產品貿易的升級和雙贏。
2.建議
根據上文分析,中俄兩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屬于“潛力巨大型”,所以對于促進中俄兩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和升級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1) 維護并加強中俄兩國的良好政治關系
維護并加強中俄兩國的良好政治關系對促進兩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和升級具有積極意義。政治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國家安全和利益在任何情況下都處于第一位。中俄兩國屬于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良好政治關系不僅有助于降低兩國農產品進入對方市場的難度和貿易風險,也有助于兩國農產品貿易的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2) 積極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
積極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有助于雙贏局面的形成。因為比較優勢就是相對于其他國家,一國在某類產品的生產的機會成本更低的現象。而根據上文分析,中俄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中,中國在園藝類農產品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而俄羅斯則在其他和大宗類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再結合兩國不同的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是兩國在農產品貿易中獲得最大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兩國獲得規模效益。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剩余種類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在充分利用本國比較優勢挖掘兩國現有農產品貿易增長點的同時,也應該努力營造新的農產品貿易增長點,以均衡兩國農產品貿易結構,豐富農產品貿易類別,為兩國的農產品貿易發展和升級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湯碧.中國與金磚國家農產品貿易:比較優勢與合作潛力[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10).
[2]郎麗華,劉妍.中國農業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J].河北學刊,2018(4).
[3]趙捷.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下中國與巴西農產品貿易發展研究——基于貿易特征及趨勢、互補性和增長潛力的實證分析[J].世界農業,2017(4).
[4]劉藝卓,封巖.金磚國家合作框架下的中印農產品貿易現狀,問題和對策[J].南方農村,2020,230(02):29-32+43.
作者簡介:姜紅妍(1993.09- ),女,漢族,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人,本科,黑龍江省撫遠市發展和改革局,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與貿易
341250058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