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異質機構投資者、會計穩健性與并購績效及其影響機制分析,項目編號:2019D01C063
摘 要:在我國積極建設創新型國家并將創新視為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背景下,創新對于企業長遠發展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選取我國A股上市企業2014年-2018年的相關數據,實證分析研發投入、高管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結論表明研發投入、高管股權激勵與企業當期績效分別具有負相關與正相關關系,且高管股權激勵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由研究結論可見,企業應當制定并實施符合企業自身情況的高管股權激勵方案,適度加大對研發創新活動的資金支持力度,從而提升企業績效。
關鍵詞:研發投入;股權績效;企業績效;調節效應
一、引言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顯著,我國也將科研創新放在了發展的中心地位,出臺了不少政策大力支持科研工作和項目的開展。尤其自2018年以來,我國的研發投入一直處于高速增長期。我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總共支出了24426億元用于科研開發,占GDP的2.4%,比2019年增長了10.3%,目前我國在R&D經費總額排行榜位于全球第二。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企業作為研發創新主體更是敏銳地察覺到科研創新對企業發展成長的重要性,只有向“創新型企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大研發創新投入,以此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使企業走得更快、走得更遠。而高管作為企業經營和發展中的重要參與者和重大業務的決策者,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整個企業的創新研發進程,繼而對企業績效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世界各國以及各個企業之間競爭的實質也逐漸轉變為創新能力的競爭,企業想要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就需要通過加大研發創新投入來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尋求更加長遠的發展。但研發創新活動一般都周期較長,企業的創新研發活動初期往往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才得以進行,短期內很難產出創新研發成果,這就會對企業當期績效造成負向影響。因此,本文提出第一個假設:
假設1:研發投入與企業當期績效具有負相關關系。
隨著科學技術和時代的發展,現代企業將所有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企業股東和擁有經營權的高管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等的問題,高管可以借此選擇有利于自身的決策并采取行動,盡管這有可能會損害企業及其所有者的利益。為了避免此類委托代理問題的出現,企業也會實施相應的股權激勵措施,將高管自己的前途利益與企業的未來發展和整體利益捆綁在一起,減少高管謀取私利的短視行為,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努力提高企業績效。因此,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
假設2:高管股權激勵對企業績效產生正向影響。
由于企業研發創新活動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高管為了降低企業經營的風險,保證自己短期績效目標的完成,通常會做出較為謹慎保守的經營決策,減少在科研創新方面的資金投入。為了解決企業股東與高管之間的利益沖突,企業可以給予高管一定比例的股權,增強高管的主人翁意識,促使高管更加關注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將更多資金和優質資源投入到研發創新活動中,從而提升企業價值和績效。因此,本文提出第三個假設:
假設3:高管股權激勵在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
三、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我國A股上市公司2014年-2018年的相關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數據,所有數據來源于CSMAR數據庫。篩選后可用于研究分析的共有1205個樣本數據,同時本文對變量在5%和95%分位上進行了縮尾處理。
2.樣本選擇
(1) 被解釋變量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企業績效,由于我國資本市場與國外相比還不夠完善,市場指標較難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因此本文采用適用性較廣的總資產收益率(ROA)來衡量企業績效。
(2) 解釋變量
本文的解釋變量為研發投入,國內外學者主要用研發投入的絕對值來衡量,為了使企業之間更具可比性,本文選擇研發投入強度(RD)作為解釋變量。
(3) 調節變量
本文的調節變量為高管股權激勵,參考大多數文獻的做法,選取高管持股比例(RATE)作為調節變量。
(4) 控制變量
由于研發投入和企業績效的關系還受其他許多因素影響,借鑒以往相關研究文獻,本文選用總資產增長率(GROW)、總資產周轉率、資產負債率(LEV)、企業規模(SIZE)、現金流(CASH)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
3.模型構建
根據以上假設,本文構建了以下三個模型:
四、實證分析
1.描述性統計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總資產收益率(ROA)均值為4.51%,普遍認為市場競爭力較強。企業的總資產回報率在5%及以上,說明我國上市企業績效總體來看還可以,市場競爭力處于中等水平,但部分企業虧損較為嚴重。研發投入強度(RD)均值為2.31%,高于國際上公認維持生存標準2%,企業要想獲得競爭力,其研發投入強度需達到5%以上,可見我國上市企業對研發創新的積極性不高,研發投入強度有待提高;從極值來看,各個企業之間對研發創新活動的投入差異較大,少部分企業并不重視科研創新。高管持股比例(RATE)的均值為0.23%,最大值為2.86%,最小值為0,說明我國上市企業對股權激勵的重視程度存在一定差異,目前股權激勵的發展還處于較為不平衡的狀態。
2.相關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總資產收益率(ROA)與研發投入強度(RD)的相關系數為負,說明研發投入對企業當期績效產生負向影響,但顯著性未通過檢驗,假設1仍在之后的回歸分析中進行檢驗。高管股權激勵(RATE)與總資產收益率(ROA)的相關系數為0.068,并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初步驗證了假設2。此外,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最大為0.614,各變量的VIF值均不超過2,因此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問題。
3.回歸結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模型1中研發投入強度(RD)的回歸系數為-0.105,且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研發投入對企業當期績效具有負向影響。創新研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企業為研發創新所投入的資金和人員等資源需要整合后才能發揮效用,在此過程中還有公司治理情況等其他因素對研發創新活動產生影響,研發投入很難在短時間內就迅速轉化為新產品、新技術等為企業帶來利潤的研發創新成果,而大量研發資金的支出又增加了企業的當期成本,這就降低了企業當期的績效水平。因此,假設1得到驗證。
模型2中高管股權激勵(RATE)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表明高管股權激勵對企業績效具有正向影響。企業所有者通過給予高管一定的股權緩解了委托代理問題,將高管的個人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相連,激發了高管的主人翁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推動高管努力工作,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和財富。因此,假設2得到驗證。
模型3中研發投入強度與高管持股比例的交乘項(RDxRATE)的回歸系數為負,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高管股權激勵在研發投入和企業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且顯著降低了研發投入對企業當期績效的負面影響。企業所有者通過給予高管一定的公司股份對高管進行股權激勵,使高管擁有了對公司收益的剩余索取權,他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對企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通過加大研發投入來支持研發創新活動,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進一步提高企業績效。因此,假設3得到驗證。
五、結語
本文以2014年-2018年241家A股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了研發投入、高管股權激勵分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及高管股權激勵在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二者之間是否具有調節作用。結果表明,研發投入、高管股權激勵分別對企業當期績效具有負向和正向影響,高管股權激勵在研發投入和企業當期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建議:第一,創新是企業成長的不竭動力,也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源泉,我國企業應當及時看到研發創新活動所帶來的收益的持續性,不應當拘泥于當期績效水平的高低,而是應當謹慎規劃研發創新計劃,合理配置并調動相關資源,根據自身情況適度加大對研發創新活動的資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通過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來持續釋放研發創新活動的長期累積效應,推動企業走得更快、更遠。第二,我國企業應當提高對股權激勵的重視程度,制定并優化高管股權激勵制度,提高高管的持股比例,以此來緩解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委托代理問題,避免高管因一己之私而做出損害企業整體利益的短視行為,推動高管不斷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為企業帶來更多更持久的利潤和利益,使企業績效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夢利,龔基云.股權結構、研發投入與高端制造業企業成長關系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40(08):43-48.
[2]吳燕天.創新投入中介視角下的股權激勵與財務績效——基于科技型與非科技型企業的對比研究[J].財會通訊,2021(14):39-43.
[3]顏莉,王珊,劉迅.股權激勵、研發投入與企業創新——基于科創板企業的經驗數據[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1,19(04):85-94.
[4]喬葉桐.高管持股比例調節下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經驗數據[J].商場現代化,2021(09): 72-74.
[5]Le S.A.,Walters B.,Kroll M.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xternal Monitor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R&D Spending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2).
[6]倪艷,胡燕.股權激勵強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A股上市公司為例[J].江漢論壇,2021(04):17-27.
[7]薛喬,李剛.創業板公司研發投入對財務績效的影響——高管激勵的調節效應[J].財會月刊,2015(32):123-128.
[8]肖曙光,楊潔.高管股權激勵促進企業升級了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18(3):66-75.
[9]Paula FO,Silva J F.The Impact of Alliances and Internal R&D on the Firm's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Brazilian Business Review(English Edition),2018(6):533-550.
[10]陸國慶.中國中小板上市公司產業創新的績效研究[J].經濟研究,2011(2):138-148.
[11]馬富萍,李太.高管團隊特征、高管團隊持股與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基于資源型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科學管理研究,2011,29(4):117-120
作者簡介:張盈(1996.08- ),女,漢族,新疆呼圖壁人,新疆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會計
392250033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