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紅 軒詩孟 張溫花
腎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泌尿外科疾病,是由于尿液中的成分形成結石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主要表現為疼痛、血尿、排尿困難等癥狀[1]。輸尿管碎石術、經皮腎鏡碎石術、腹腔鏡取石術為腎結石患者常用治療手段,但該病復發率較高且術后易伴泌尿系統感染,增加患者心理負擔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反復復發可能導致腎衰竭[2-3]。因此,關于如何對腎結石術后復發高危人群進行早期預測和判斷,并給予針對性預防護理的思考成為焦點問題[4-5]。本研究分析腎結石患者術后1 年內復發的相關因素,旨在為臨床醫護人員早期識別腎結石患者術后復發風險及實施針對性護理提供參考依據,改善腎結石手術患者遠期預后。
選擇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醫院收治的108例腎結石術后患者并對其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納入條件:臨床確診為原發性腎結石且符合腎結石手術指征;臨床資料完整;術前、術后及隨訪期均精神狀態良好;年齡≥18 周歲。排除條件:合并心、腦、肺重大器官疾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病史;中途失訪。將術后1 年內復發腎結石的21例患者作為病例組(復發組),未復發的87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未復發組)。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均在自愿參與的前提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通過問卷調查及查閱病歷資料,收集患者性別、年齡、住院時間、術前尿白細胞、病變范圍、感染性結石(結石成分中含有磷酸鎂銨)、泌尿系統感染(符合2020 EAU 膀胱損傷診斷治療指南中[3]尿培養革蘭陰性菌≥105 cuf/ml 或革蘭氏陽性菌>104 cuf/ml)、代謝綜合征、術后飲水、蛋白攝入情況等。由責任護士向患者發放相關調查問卷,告知患者當場收回,對調查內容不了解患者,責任護士應當場進行講解,本次共計發放108 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8 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術后1 年內,根據CT 檢查、尿路平片及超聲波檢查,結合臨床醫師診斷判定術后患者腎結石是否復發。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時計數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延續護理、感染性結石、術后飲水量、代謝綜合征、高鈣尿癥、術后過量攝入動物蛋白是影響腎結石患者術后復發的因素(P<0.05),見表1。

表1 影響腎結石患者術后復發單因素分析

續表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感染性結石、術后飲水量<3000 ml、高鈣尿癥是腎結石患者術后1 年內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延續護理是其保護因素(P<0.05),見表2。

表2 腎結石患者術后復發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目前微創外科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腎結石治療術式愈加豐富,結石清除率得到明顯改善,但術后復發率仍居高不下,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6]。有研究報道,腎結石患者術后1、5、10、15 年的復發率分別為19%、25%、31%及50%[7]。患者身體的代謝異常、感染、藥物、飲水等原因是結石形成的常見病因,重視這些高危因素,可以減少結石的形成。本研究分析了1 年內隨訪資料發現,患者術后結石復發率為19.44%,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腎結石患者手術后1 年內存在一定復發風險,需及時進行識別、篩查并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8]。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感染性結石、術后飲水量<3000 ml、高鈣尿癥是腎結石患者術后1 年內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延續護理是其保護因素,分析原因如下:
(1)術后每天飲水量<3000 ml:每天飲水量<3000 ml 可降低腎小管對晶體的通過效果,增加結晶對腎小管的吸附效果與時間,且飲水量減少可增加尿液中枸櫞酸和鎂的濃度,以及增加草酸鈣自發成核所需要的最小飽和度,當飲水量增加,可提高對尿酸鹽/藻酸鹽的溶解效果,減少結晶或結石[8]。
(2)術后過量攝入動物蛋白:動物蛋白會增加酸負荷,并使尿液中草酸、尿酸含量增高,而增加攝入草酸會加大結石形成的風險[9]。大量食用動物蛋白會增加機體酸性負荷,使腎結石發病風險增加,感染性結石也是腎結石患者術后1 年內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原因可能為感染性結石中存在磷酸鎂銨,多由能夠生成尿素酶的微生物感染所致[10]。
(3)高鈣尿癥:高鈣尿癥可導致尿中晶體物質濃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導致晶體處于高飽和狀態,晶體析出后在局部聚集,隨時間延長最終形成結石,高鈣尿癥患者腸道鈣吸收較多,抑制甲狀旁腺激素分泌,進一步增加腎結石形成風險[11-12]。
(4)延續護理:延續護理服務是結石復發的獨立保護因素,有助于降低復發率,尤其在術后1年時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后。Prezioso 等[13]研究指出,結石復發受患者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影響顯著。因此,護理時應需按照患者結石成分開展針對性教育。延續護理屬于醫院護理的延伸,在分析患者結石成分后對其生活習慣、飲食等展開個體化教育,可采用微信、電話回訪、門診教育等方式不間斷的向患者提供專科服務,進而改善患者不良習慣,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療護理依從性,有效延緩結石復發。
針對腎結石術后的患者開展延續護理過程如下:
(1)建立健康檔案:由專門隨訪護士收集腎結石患者資料,包括姓名、年齡、疾病史、治療史、禁忌證、聯系方式等;出院前邀請患者加入本科室該類疾病的醫患交流群。
(2)出院前培訓:出院前,邀請專家講解腎結石的相關知識及術后注意事項,且護士針對患者病情制定相應疾病復診康復計劃,內容包括復診前用藥情況、復診時間、主治醫師出診時間,并告知患者復診當天空腹,便于醫師開具關于肝功能等生化檢查[14]。
(3)電話、微信指導:根據記錄患者和(或)家屬的聯系方式(電話、微信、QQ 等),每周五20:00 發送學習資料,并告知患者下周五前將各自身體感受狀況發送群內,方便醫師了解患者病情恢復的動態情況,對于兩周未回復信息患者,由延續護理護士通過電話聯系患者。
(4)復診干預:在復診時,護士根據患者各項指標康復情況告知患者在疾病認知、飲食搭配及遵醫行為方面的欠缺之處,采用單獨微信視頻推送和PPT 推送方式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強化記憶和行為。
(5)做好家屬工作:護理人員應告知家屬避免在生活中給予患者過大壓力,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和監督患者服藥和保持遵醫行為。
綜上所述,腎結石患者術后1 年內復發與其術后飲水量、高鈣尿癥及感染性結石相關,延續護理可以減少腎結石復發的風險,延續護理一方面可加強對患者病情的動態觀察,另一方面還可加強患者對自我行為的遵醫行為。未來將繼續完善延續護理服務,進一步探討減少腎結石復發的干預方案,優化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