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時下,曲藝搭乘新時代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快車,正在建立適合曲藝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中國曲藝學學科體系,實現曲藝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曲藝學與其他藝術學科,比如戲劇與影視、音樂與舞蹈等門類有共同共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在乘上高等教育的快車之后,如何既利用快車的優(yōu)勢,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學科一樣齊頭并進地發(fā)展,又在教育教學中保留住中華曲藝本身獨特的藝術門類特性,使其在現代教育的框架下保持民族文化傳承味道不變,培育出新時代的曲藝新人,是當下曲藝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和研究的緊迫問題。
核心課程是培育曲藝人才的核心問題。核心課程對于學生在專業(yè)方面能否成才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在曲藝學中,不論是曲藝文學創(chuàng)作、曲藝表演,還是曲藝音樂等二級學科都各有其核心課程。這些核心課程凡是屬于技術技巧類別的,大多需要幼功基礎,多是基本功類、表演類和創(chuàng)作類課程。上好核心課程的關鍵是師資。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核心課程的任課教師必須是院團里或者舞臺上成熟的曲藝演員、曲藝演奏員、曲藝創(chuàng)作員、曲藝理論研究者等,否則,很難進入曲藝的本體。如果這類人才具備相應的教育教學職業(yè)履歷,那么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就會更加規(guī)范嚴謹。因為有豐富的藝術實踐經歷,他們在藝術實踐課堂上既能以身示范,又能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傳道授業(yè)、答疑解惑。
日前,中國曲協組織撰寫了一套12本高等教育曲藝教材。在推廣和使用的過程中,核心課程的師資問題就突顯出來了。雖然教材走進了課堂,但是教師的執(zhí)教能力直接影響著教材作用的發(fā)揮。教師如果沒有曲藝專業(yè)化的履歷,那么實踐課的示范會成為一紙空談。哪怕是很好的藝術實踐教材,讓從未接觸過曲藝的高級教授來教,恐怕既委屈了曲藝高等教材,也委屈了非曲藝專業(yè)的高級教授;反之,教師如果只精通專業(yè)技術表演,沒有解讀教材、分析課本的基本能力,也很難規(guī)范地按照教材內容和體系落實教學要求。所以在高等曲藝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核心課程師資專業(yè)化,通過對優(yōu)質師資選拔和再培訓,彌補他們在師范教育等方面的不足,才是一條走得通的路子。
課程教學標準的訂制,對于明確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制訂課程實施方案、規(guī)范課程的教學過程、指導任課教師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制定課程教學標準需要選取曲藝作品作為教學內容,承襲傳統作品和創(chuàng)作表演新作品是其中最主要的兩項任務。完成這兩個教學任務,都要重視一個問題:承傳統,重創(chuàng)新。
曲藝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精粹,是優(yōu)秀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曲藝藝術歷史悠久,孕育于先秦,萌芽于漢代,興于唐宋,發(fā)展于元明清。傳承至近代,各曲種更加成熟,流派紛呈,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保持著自己獨有的底色。“守正創(chuàng)新”是新時代國家對高校教師隊伍提出的明確要求。曲藝教學也一樣。中華文化是曲藝藝術的鮮明底色。這個底色不能隨著各種現代文化、異域文化、網絡文化和碎片快餐文化等沖擊,隨隨便便就隨波逐流,丟了傳統。當然,這個底色也不能固步自封,一味地說老唱老,結果站在舞臺上的都是新時代的“小老藝人”,說的唱的都是百年以前的作品,看不到時代,聽不到今聲。所以,在選取教學作品時,經典的傳統作品一定要納入課程教學標準,不能丟;同時,還要關注最新的創(chuàng)作模式。曲藝生長于民間,百姓生活是滋養(yǎng)這門藝術最重要的文化源頭。在高校這樣的廟堂不能斷了營養(yǎng),應該更好地利用高校資源,用新時代的新作品培育新的曲藝接班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須重視創(chuàng)演結合,重視教學與實踐結合,畢竟畢業(yè)生的出口是文化市場,他們只有接受住市場的檢驗,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
多年觀察發(fā)現,江湖傳承培養(yǎng)出的各行業(yè)各曲種的學徒有很多相通之處——大多有“小老藝人”的做派。他們最初去師父家里的時候,也曾經是未曾學藝的普通青少年。但是為什么幾年的傳統學藝經歷就會讓他們的氣質變得與其他藝術高校走出來的藝術生不一樣了呢?究其原因,就是學習的內容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所以,曲藝辦學走進高校,就要重視曲藝學生的整體知識結構的搭建,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能局限在師父讓學什么就學什么的江湖圈子里。《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要求,“加強和改進專業(yè)藝術教育工作,優(yōu)化專業(yè)結構,提高教學質量”。我理解,曲藝學大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名大學生,是一個社會人。學生掌握的文化、知識和技能要滿足社會對曲藝學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除了具有基本的業(yè)務能力之外,還應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人文素養(yǎng)。目前,高校開設的公共基礎教育課程,都涉及到文學知識、法律知識、計算機互聯網知識,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國防軍事理論教育等,對于把他們塑造成為一個立體的社會人才已經基本夠用。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警惕一些論調,諱言知識面狹窄,講究一招鮮吃遍天,把專業(yè)技能當成吃飯本錢的江湖藝人。新時代的曲藝人才不能再成為一輩子就靠著會表演一兩部書就能行走江湖的藝人。這樣的傳承方式需要革新,即便是水平高的藝人師父,如果不注重學習和教學理念轉變,也不過就是“肚囊寬綽”而已,很難培養(yǎng)出知識結構合理、思維方式科學完善,同時又具備文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等修養(yǎng)齊備的人才。所以,曲藝學進入高等教育序列之后,要不斷優(yōu)化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按照時代的需要培養(yǎng)曲藝人才。
伴隨經濟社會發(fā)展逐漸呈現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成為大學教育的核心,其最終目的還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堪當時代大任的高等教育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曲藝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曲藝表演以其特有的展現形式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感染力,在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和審美教育中可以發(fā)揮獨特的作用,具備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價值和意義。筆者強調的高校曲藝教育需加強思政建設,主要是想讓學生深刻認識舊時某些江湖民間藝人糟粕思想的腐朽,比如“有奶就是娘”“出來混,找飯門”等唯利是圖的粗淺認知。在評書界,中國老百姓自古就把說書藝人稱為“先生”,因為曲藝作品講究的是“三條大道走中央,人間正道是滄桑”。因此,進入高等教育的曲藝課程里,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目的地融入,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就需要我們在曲藝教學的主題目標設定時,注重激發(fā)學生在日常生活、專業(yè)學習和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我們也應該從多方面豐富創(chuàng)新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教學團隊編寫相關補充自用教材,在教材中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課程建設與社會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曲藝高等教育模式下培育曲藝新人,就需要強化思政教育,努力把曲藝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聽黨話、跟黨走,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曲藝接班人。
曲藝走進高校就要敢于打破江湖傳承中難以改變的門戶之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育大平臺的優(yōu)勢。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在實際教學中,要將同一曲種的各個流派同時引入高校,避免學科牽頭人是某一門派,該院校就成為某一門派的種子基地這種怪現象。在藝術交流中,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是高校的優(yōu)勢和胸懷——能破江湖民間傳承所不能破,能為江湖民間傳承所不能為。在具體的課程安排中,可以借鑒戲曲學院傳統戲曲的排課方式,鼓勵學生能“轉益多師”,打破門戶山頭的陳舊觀念。
但是,我們也要尊重傳統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不可回避的是——曲藝歸根結底是口傳心授的傳統藝術,不能簡單用大班集體教學的方式所取代。傳授途徑可以打破門戶概念,實現轉益多師。但是小班教學、口傳心授的傳統教學方式是堅持做好傳統藝術的基本途徑。要將大班教育和小班口傳心授相結合。專業(yè)基礎課可以大班教學,專業(yè)核心課堅持小班授課,口傳心授。鼓勵和支持各個流派的主教老師輪流帶班教學。
曲藝作為傳統藝術不同于現代藝術,有其自身特點和規(guī)律。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初期最好的方式是見識得多,接觸得廣,最好能轉益多師;當學習進入高級研學階段,最終是要實現歸宗歸門的。但這不應該是本科教學中完成的步驟,至少要等到學生本科畢業(yè),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具備一定的舞臺實踐能力和獨立的藝術審美能力時,再面對這個必須面對的問題。舊時拜師講究“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這個“訪”,不單是訪藝術造詣,也訪人品學問,訪為人處事,甚至江湖地位、經濟能力等。這種經濟能力和社會能力直接關系到師父能給徒弟帶來什么樣的利益平臺。當這些因素都成為藝術歸宗歸門的標準時,就給曲藝藝術傳承大打折扣。很難想象,在曲藝高等教育的本科階段,全班學生都還沒畢業(yè),其間就有個別學生在校內拜了任課老師為師父,其他同學該如何相處。
需要指出的是,拜師不是拜利益。高校曲藝教育中要深化“藝術的歸宗歸門是審美取向的歸屬”這一概念。而這種審美取向的歸屬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舞臺實踐能力和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之后才能明確。所以在高校曲藝教學中要深化思想教育,堅決抵制封建行幫陋習。應大力提倡深入鉆研業(yè)務,深刻體味研究各個流派藝術審美取向的學習精神。拜師,不是演員個體一個人的拜師,而是演員藝術追求的精神歸宿。新時代的曲藝新人應該對拜師有更高層面的解讀——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拜師,而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保護藝術傳承,為了讓各個藝術流派的精髓更好地流淌進中華民族一代代子孫的精神家園。
身處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每個在高等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曲藝人,都擔負著弘揚各個曲種流派,完成文化長河中曲藝藝術傳承的接力棒的光榮使命,我們這一代人一樣責無旁貸。
(作者:中國曲協曲藝教育與學科建設委員會委員、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曲藝系主任)(責任編輯/鄧科)
349250033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