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心如 張秀娟 郭圣琳
摘要本研究以農林類院校華南農業大學日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圍繞學生對農科專業及課程的認識、就業規劃、日語與農科如何結合等內容進行問卷調查,就日語專業學生對農意識進行研究并提出改善措施。本研究可為農林類院校日語專業進行教學改革提供學生視角的參考。
關鍵詞 農林類院校;日語;對農意識;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14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及新國標的發布和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的提出,均要求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推進學科之間深度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培養符合新時代發展和滿足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作為農林類院校的日語專業,應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立足農林類院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培養出為國家鄉村振興和中國農業、農業文化“走出去”服務的復合型日語人才。為此,有必要對學生的對農意識進行調查。從相關前人研究看,以農林類院校日語專業為研究對象之成果甚少。主要涉及農業高等院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黃蔓玲、李少雄2007;王磊2012)、農林類院校日語課程教學改革(趙華敏、崔迎春2017等)、日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李錦淑2016)、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樊文瓊2014)等。基本都是從教師和專業建設角度進行研究。本研究以農林類院校華南農業大學日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圍繞學生對農科專業及課程的認識、就業規劃、日語與農科如何結合等內容進行問卷調查,就日語專業學生的對農意識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探討學生對農意識的改善措施。本研究可為農林類院校日語專業培養有農科特色的復合型日語專業人才,提供學生視角的參考。
1調查結果統計和分析
1.1對農科專業及課程的認識
本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日語專業25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回訪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學生對農科專業及課程的認識、就業規劃、日語與農科如何結合、如何實現“農”之特色等方面,對日語專業學生的對農意識進行調查研究。收回有效問卷243份,回收率達94.05%。此外,對少數2018級學生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回訪。
本節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就學生對農科專業及課程的認識進行探討。關于此,主要通過統計和分析以下3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進行考察。
①以下適合文科生學習的農科專業課程中,你對哪些課程感興趣?(多選題)
②你認為日語專業學生學習農科專業知識有必要嗎?
③如果開設農科相關課程,你是否會選修?
首先,①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關于農科專業課程選項的設置,主要從我校華南農業大學2017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初步挑選出農學院、園藝學院、海洋學院、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環境資源學院、食品學院等涉農學院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表中的農科課程。然后向相關專業學生了解這些課程的性質、內容和特色、是否適合零基礎非專業學生修讀等信息,從中進一步甄選出適合日語專業學生修讀的課程,共33門,如圖1左側所示。并將此33門課程的性質、內容和特色、是否適合零基礎非專業學生修讀等信息制作成excel文檔“課程信息表”,供被調查學生參考。甄選標準主要有兩點:一是零起點學生也適合修讀;一是無須數理化等理工科或相關基礎專業知識。具體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將圖1根據各學院和專業排名分值進行統計整理,結果顯示:各學院排名均值看,最受歡迎的是園藝學院,而后依次為資源環境學院、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海洋學院、食品學院、農學院。從課程排名前10看,最受歡迎的是旅游學、插花藝術、茶藝與茶文化、旅游禮儀、茶藝學、導游業務、中西文化比較、海洋生物學/觀賞植物學、茶文化學。最后10位為普通植物學、園林草地景觀設計、水生生物多樣性與保護、樹木學、食品標準與法規、生物多樣性、林學概論、園林植物概論(雙語)、植物學B、衛生與城市害蟲。從學院和課程排名可看出學生對農科專業課程的選擇有以下兩點特征:
簡單、趣味性強的課程較受歡迎,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則不受歡迎。從排名前10和最后10位的課程名稱看,前者趣味性較強,后者則專業性較強。
與本專業日語易交叉融合的課程較受歡迎。從排名前10課程看,大部分是與旅游或插花、茶藝、茶文化等相關的課程。日語導游一直以來是較受歡迎的職業,特別是過去。對日語專業學生而言,學習旅游或導游知識具有較大實用性,與日語交叉融合度高,且易與自己的就業相結合。而插花和茶藝、茶文化等,由于日本花道和茶道是日本重要的傳統文化,亦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與日語結合度較高,較受青睞。而最后10位的課程,雖然專業性較強,但與日語融合度不高,對學習目的和意義普遍不明確,實用性不大,因此較不受歡迎。
關于②的問卷調查結果,243人中認為有必要學習農科專業知識的有179人,占73.66%。認為沒有必要的有64人,占26.34%。關于③的問卷調查結果,認為若開設農科專業課程,會選修的學生有188人,占77.37%。認為不會選修的有55人,占22.63%。
據上可知,大部分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農科專業課程,并且愿意修讀。雖然絕大部分學生們對農存在偏見,認為農便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耕田種地,沒有正確地認識農。但從結果看,大部分學生對農科專業及其課程也并不排斥。但是從農科專業課程的選擇來看,簡單、趣味性強以及與日語易交叉融合的課程較受歡迎,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則不受歡迎。
1.2就業規劃
本節主要從以下④和⑤兩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對學生的就業規劃進行探討。
④未來你有可能會從事涉農行業嗎?
⑤你認為學習農科專業知識對你將來就業或者所從事行業是否有幫助?
關于④的調查結果,認為有可能從事涉農行業的學生有77人,占比31.69%。沒有可能從事涉農行業的有166人,占比68.31%。從調查結果看,雖為農林類院校的日語專業學生,但大部分學生認為不會從事涉農行業。通過回訪調查,大部分學生主要受到社會對“農”偏見的影響,認為學農意味著回到農村耕田種地,從事艱苦且不體面的戶外工作。再者,大部分學生對涉農行業具體是什么行業并不了解,簡單地將其誤解成耕田種地行業。關于⑤的調查結果,認為學習農科專業知識對將來就業或者所從事行業有幫助的有164人,占比67.49%。認為沒有幫助的有79人,占比32.51%。
有趣的是,若將②③⑤設為自變量X,然后將④設為因變量Y,交叉分析結果顯示:約6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農科專業課程,并且愿意修讀,對未來就業或所從事行業亦有幫助,但是卻又認為未來不會從事涉農行業。針對這一現象,在回訪時就其原因進行了調查。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大部分學生意識到僅掌握日語難以滿足社會需求。且日語專業在華南農業大學并不屬于“優勢學科”和“王牌專業”,屬于邊緣學科。故大部分學生希望能夠多修其他專業課程,即便對農科專業了解甚少,亦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但認為技多不壓身,學了總會有用。
1.3學生視角下的日語與農科融合
學生作為人才培養的對象,探尋日語與農科融合時,客觀科學地了解學生意愿和觀點,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可為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一定的參考。為此,本研究設定了如下⑥和⑦兩個主觀題,從學生視角對日語與農科的融合,以及如何實現農林類院校“農”之特色進行探討。
⑥你認為如何將所學的日語與農科相結合?
⑦你認為日語專業如何實現農林類院校“農”之特色?
關于⑥和⑦的問卷調查結果,根據學生的回答,從學習、教學、實踐、對外交流、就業等五大方面進行整理。
學習方面,日語專業學生認為可以利用日語從多途徑和多角度展開農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調研。如利用互聯網等資源或通過閱讀日文原版文獻資料,學習和掌握日本農業和農業文化、農業貿易、農業政策、農業先進技術、農業發展模式、農業教育、食品安全、風景園林以及日本特色農業旅游項目等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并對比中日兩國異同,互相學習借鑒;教學方面,教師首先應在課堂上從思想層面以習近平總書記的“三農”情懷與思想武裝頭腦,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以及國際視野。開設農科課程,并安排有農科專業知識背景和懂日語的“雙師型”教師,或者外教授課。充分利用農林類院校優厚的教學資源,轉換教學場地,為學生提供別樣的教學體驗和農科交流活動。此外,可開設農科相關講座和沙龍等,建立農科相關的日語語料庫;實踐方面,主要有輸入和輸出兩種形式。輸入即參加農業實踐或到農業生產基地、涉農日企學習農科知識,舉辦農科專題的日語角或學習會等。而輸出即制作視頻或推送等,用日語介紹中日兩國的農業,以及宣傳介紹我校農學專業和研究成果,促進院校農產品的國際化。做到學以致用。對外交流方面,學生認為可以與中日農林類院校加強合作,特別是日本農科較強的高校,開展中日兩國農業和農業文化、農業技術等的交流合作,學習日本現代化農業和技術,并輸出中國農業文化。就業方面,可到涉農日企工作或從事日本特色農業旅游業、農產品國際貿易、農科日語翻譯等行業的工作。
2學生對農意識的改善措施
2.1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必須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現下學生普遍未能真正懂農,“愛農村、愛農民”的意識欠缺。第2節調查研究顯示,大部分日語專業學生認為未來不會從事涉農行業。農林類院校作為國家培養“三農”人才的重要搖籃,欲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要求我們必須改善日語專業學生的對農意識,從思想層面加強“三農”意識教育引導力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三農”理想信念。我們認為在教育引導方面,教師應以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為指導,加強農科精神建設并貫徹落實在課堂。積極參與學生的主題團日、青年大學習、微團課等第二課堂,從思想層面以教師帶動學生,學生之間互相帶動的形式培養“一懂兩愛”精神和“三農”情懷,營造“愛農村、愛農民”的校園氛圍。此外,邀請涉農企業、產業、各類政府與非政府機構以及國內外農林類院校的企業家或農業技術員、專家等開設講座,讓學生對農有正確的認識。通過以上,讓學生意識到“三農”問題之重要,亦將“強農興農”當作使命和責任。引導學生主動提高自身農科素養,加強“三農”精神建設,培養“三農”情懷,主動投身于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
2.2日語專業實施教學改革
欲改善學生對農意識,除了培養學生“三農”情懷,日語專業還應當實施教學改革。本研究從學生視角,圍繞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對外交流與合作三個方面,對日語專業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首先,課程體系構建。華南農業大學日語專業自2019年雖開設了日本農業概況這門農科課程,2020版培養方案增設了園藝與文化、茶文化與茶道2門課程,學生也可以選修涉農全校性公共選修課。但這種單純地選修農科課程并不能達到培養“日語+農”復合型人才的目標。應以農林類院校雄厚的農科優勢資源為依托,與涉農學院合作辦學,分方向培養。在日語語言學習基礎上系統而專業地學習某農科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構建“日語+農”課程體系,讓學生“懂農”和“知農”,培養出能滿足社會需求的“日語+農”復合型人才。
其次,教學方面。首先應建設能夠培養出“日語+農”復合型人才的師資隊伍。日語師資隊伍除了具備扎實的日語專業知識以外,還要有具備農科素養和農科專業知識的教師。此外,應以培養目標為指導,調整教學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如使用日語和漢語進行雙語教學,在高年級課上使用日語原版涉農書籍、報刊、新聞、網頁內容、論文等或涉農日語原版視頻作為課堂教學材料。此外,在教學實踐方面,可為學生舉辦以農為主題的各類活動,如農科專題的日語角或日語農業知識學習會等。還可搭建農科實踐平臺,增加實踐的機會,舉辦“知農、愛農、為農”實踐活動等。如用日語制作植物標識牌,制作推送和視頻等,宣傳我校農學特色和研究成果,促進院校農產品走出校門,走向世界,輸出中國農學技術與文化。再如設計具有日語特色的農事訓練方案。華南農業大學為培養文科生的自然科學素養,特設農事訓練課程。但課程內容缺少日語專業特色,缺乏與專業掛鉤,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甚至產生倦怠情緒。我們認為可考慮將農事訓練課程和日語學習相結合,在農事訓練活動中,穿插中國和日本農業文化、農業概況、農業發展史、農業國際貿易等內容,比較中日兩國的農業異同,相互學習借鑒。與涉農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踐機會和環境,擴展學生知識面和豐富實踐經驗。
最后,對外交流與合作方面。與涉農學院和日本農林類院校建立交流與合作關系。華南農業大學作為近幾年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之一,具有豐富的農科資源優勢。日語專業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資源和師資,共同培養“日語+農”復合型人才。同時,日語專業師生可為其他涉農學院提供服務。如為有需求的涉農學院提供日語翻譯服務,為其他專業學生開設日語課程,引進日本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政策等供參考等。此外,與日本農林類院校建立交流與合作關系,培養出為中國農業和農業文化“走出去”的日語專業人才。
3結語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雖認為有必要開設農科專業課程并且愿意修讀,但從涉農課程的選擇看,學生主要選擇簡單、趣味性強以及學生認為與日語易交叉融合的課程,基本未考慮就業因素。且大部分學生表示未來不會從事涉農行業,原因主要在于學生未真正知農、懂農、愛農。對此,我們提出為改善學生的對農意識,首先應從思想層面,以習近平總書記的“三農”思想為指導,加強“三農”意識教育引導力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其次,日語專業應從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對外交流與合作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讓學生在知識輸入和輸出過程中,真正做到“知農、懂農、愛農”,立志為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國農業、農業文化“走出去”服務。
*通訊作者:張秀娟
基金項目: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項目“日語專業學生農科觀意識調查研究”(項目編號:S202010564016);廣東省鄉村振興重難點問題調查研究及相關工作服務項目(項目編號:GZSW21200FC2129);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77),華南農業大學校級質量工作和教改項目“新時代外語專業跨文化思政教育與專業應用能力融合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JG21025);華南農業大學校級教改課題“CLIL視域下‘農業+日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G20139)。
參考文獻
[1]樊文瓊.高職商務日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研究與探討——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商務日語專業為例[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
[2]李錦淑.日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以青島農業大學畢業生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12).
[3]黃蔓玲,李少雄.前瞻社會需求優化農業高等院校日語教育體系[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
[4]王磊.農業高等院校日語教育模式探索——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21.
[5]趙華敏,崔迎春.大學日語教學模式研究——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J].大學外語教學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