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
摘要高校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師生共同“獲得感”是檢驗教學改革成效的關鍵指標。課題組調查了解當前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獲得感”的現狀,分析影響要素,基于教學相長的原理,研究提升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獲得感”的實現機制。
關鍵詞 高校思政課;獲得感;實現機制
中圖分類號:G456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23

1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獲得感”的研究意義與內涵
1.1研究意義
高校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的主陣地,理應做教育改革的先鋒。用創新激活思政課,使學生勤學智學樂學,教師樂業勤業精業,不斷提升思政課帶給師生的“獲得感”,最終引領學生成才,促使教師成功是思政課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
1.2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獲得感”的內涵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獲得”強調客觀取得,“感”關注收獲過程中與過程后的感受。理解“獲得感”的內涵,還必須結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一方面關注共享改革帶來的豐碩果實,另一方面強調其主觀上獲取、得到的美好感覺。分析獲得感要關注物質和精神兩個維度,處理好“給予”和“取得”的辯證關系。
高校思政課“教師獲得感”,是指思政課教師通過課程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贏得學生和社會的認可,從而自身獲得職業認同感、榮譽感、責任感和成就感而產生的陽光向上的內心感受。“學生獲得感”,是指大學生在接受思政課教育過程中,在人格、思想、知識、能力等方面切切實實的改變,最終促進其自身全面、終身發展而產生的良性體驗。
2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獲得感”的影響要素
2.1高校思政課“教師獲得感”現狀及影響要素
2.1.1高校思政課“教師獲得感”現狀
我們對湖南省高校的思政課教師開展了“獲得感”問題調查。問卷涉及從事思政課教學的原因、崗位的價值認可度、學生重視度、與學生溝通情況、思政課教師待遇與社會地位等。據統計,僅有32.1%的教師職業認可度較高;60.8%的教師認為學生對課程的重視度不高;82.1%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參與度不高。44.6%的教師認為與學生溝通不力;57.1%的教師認為待遇比不上專業課教師;只有26.8%的教師認為自身的社會地位高。
總之,現階段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認可度有待提高,學生的喜愛程度、重視程度需要改善,同時待遇問題、評價機制等都會影響“教師獲得感”的提高。
2.1.2高校思政課“教師獲得感”影響要素
學生認同度不高。“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社會價值主要表現為教學被學生需要。學生的反饋越正向,越積極,“教師獲得感”越好。但是作為政治性、理論性極強的公共必修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度不夠。現階段各高校多以大班形式組織教學,管理難度大,即便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學互動也難以和小班授課媲美。因此,學生上課開小會、睡大覺、打游戲等時有發生。與專業課教師相比,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評價偏低,老師們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凸顯,因此“教師獲得感”低。
學校管理制度不周。根據教育學原理,教師的社會地位包括政治、專業、經濟地位和職業聲望等。其中,最直接、最基礎的是經濟指標。薪資水平一定程度上體現對教師的尊重和重視,影響教師自信心和尊嚴感。職業聲望是教師社會地位的綜合體現,因為課程的特殊性,教師在論文撰寫、教材編訂、課題申報等方面都有諸多局限,學校的評教、職稱評定等機制不考慮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教師的個人發展,造成獲得感缺失。
社會期待值過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關鍵”課程中承擔關鍵作用,需要不斷補充知識,開拓視野,才能把課程講深講透。“四有”“六個要”“八個統一”無不凸顯著對思政課教師的高度期待。當今,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思想領域的斗爭愈加復雜,大學生的價值觀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如果立德樹人被單純當作思政課的任務,不能形成同向同行合力,那么思政課教師將陷入“單打鼓、獨劃船”的局面,這種失衡的育人生態將導致思政課教師壓力過大,從而影響獲得感。
2.2高校思政課“學生獲得感”現狀及影響因素
2.2.1高校思政課“學生獲得感”現狀
在受邀高校,我們同步調查了“學生獲得感”問題。內容涉及開設思政課的必要性、對課程是否感興趣、對教材是否滿意、喜愛的思政課內容有哪些、喜歡怎樣的思政課老師等。數據顯示,19.7%的學生對思政課持“無所謂”態度;67.7%的學生認為課程雖然重要但卻不感興趣;59%的學生認為使用的教材不貼近實際,甚至深奧難懂;84.2%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應當關注社會熱點、貼近學生生活”;調查顯示,各高校的實踐教學形式有限,不能滿足學生多方面需求。學生喜愛平等待人、個性鮮明、生動風趣、自律嚴謹的老師。80.3%的學生希望與老師加強溝通,希望在思政課中獲得更多。
總之,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方式、結果等均未達到心理預期。
2.2.2高校思政課“學生獲得感”影響因素
學生自身因素。理論性、政策性內容居多是思政課的學科特點,而在新媒體背景下,絕大多數學生都對看短視頻、聽音樂、玩手游、即時通訊等沒有抵抗力。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對象型、封閉型、理論灌輸型的傳統思政教育顯得單調乏味。如果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消極,學習投入度就會低,這無疑影響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
授課教師因素。教師的知識根基、理想信念、道德修養、氣質情操、人格魅力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的理論功底不扎實,對教學對象研究不夠,授課方式習慣單向灌輸,忽視大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與選擇權,導致不能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貼近學生的實際,如若不能運用到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將很難對這種思政課產生共鳴,認可度也低。
環境體制因素。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呈現復雜化、多元化特點,意識形態領域的危機與挑戰空前,一些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核心價值觀缺失、馬克思主義信仰淡化,牢牢守住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任務艱巨。目前一些高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師資投入不足,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課程建設力度不夠,教學實踐活動難以持續開展、思政教育不能較好地融入其他課程,思政課教師不得不“單兵作戰”,思政課陷入“孤島”窘境。如此種種,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學生獲得感弱。
3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獲得感”的實現機制
3.1強化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自我認同
3.1.1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深刻認識職業使命
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夠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大學生確立人生目標、激發學習興趣、習得知識技能、練就實踐本領,還能指引他們掌握社會規范、認清社會角色、養成社會人格、承擔社會責任,助力大學生實現從“自然個體”向“社會個體”的轉化,將自身小我融入到人民大我之中,與祖國同心與時代同行。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深刻認識自身強烈的職業使命感,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者與傳播者,守護好意識形態陣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掌好舵。
3.1.2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思政課程具有嚴謹的知識體系,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六要求”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有信仰的人方能講信仰,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加強理論素養,樹立堅定的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大精深又與時俱進,教師要孜孜不倦地終身研讀,深化吸納,領悟積淀,在糾正學生偏頗和解答學生疑惑時方能做到透徹深刻、游刃有余。國內外環境深度變化,信息爆炸,學生知識面廣,思維敏捷,思考角度新奇,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要研究學生的專業學科、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法學等,才能通過綜合知識和技能迎戰教學。
3.1.3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切實強化學科擔當
努力提升教學能力,勇擔學科責任,最終獲得學生的認同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獲得感的關鍵。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引領”的原則,推動教與研共進,發揮思政課“洗滌靈魂”的強大力量。首先,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掌握學生的實際訴求,把解決思想上的問題與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具體困惑聯動起來,構筑特色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方式與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最終提高學生的滿意度。其次,要加強理論研究,提高科研意識,重視科研培訓,切實提高學術能力。通過“教”與“研”的耦合共生,促進“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3.2深化高校學生獲得感的自覺生成
3.2.1明確學科意義,端正學習態度
立德樹人是根本,思政教育潤無聲。新時代大學生要深刻認識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性,破除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對思政課的錯誤理解,端正學習態度,感悟思政課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促進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理解思政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潛移默化的過程的特點,做好對思政課獲得感長期評估的心理預備。
3.2.2投身社會實踐,錘煉政治修養
所學為所用,通過參觀教育基地、義務支教、志愿者服務、專業實訓等活動,在實踐中內化、吸收思政課的原理與方法,再轉化為指導自身行為的指南與內在力量。如此,在實踐中多用、善用、巧用思政知識,才能不斷提高認知、分析與改造能力,逐漸增強政治修養,提升對思政課的主動感知力,自覺深化學科獲得感的生成。
3.3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外部環境
3.3.1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完善高校思政教師工作機制。以提升思政教學實效為中心,鼓勵教師深耕教研,改革創新。落實中央政策,優化思政教師崗位設置、科研管理、工作量認定、經費投入等,完善考評機制、激勵機制,職稱評定機制,研修培訓機制等。通過機制優化,保障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
創新學生綜合考評機制。統籌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在各門課程考核中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測評相結合。凸顯思政育人功能,發揮思政課的指揮棒作用,將思政課成績作為學生評獎評優的重要標尺。
打造“思政”校園氛圍。根據學院辦學特點,創設突出思政功能的校園景觀,如馬克思主義主題廣場、紅色文化展館、道德模范走廊、拓展訓練基地等,讓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組織各類線上線下文化活動,利用校園廣播、公眾號、云平臺等宣傳國內外熱點,以滲透式的體驗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3.3.2共創和諧的社會環境
大學生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要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共同為創造和諧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而努力,為思政教育奠定堅實的外部條件。全黨全社會形成高度重視思政課和認同思政課教師的良好生態,各高校努力開好思政課,教師用心講好思政課,學生喜愛并努力學好思政課。
4結語
教學相長是中國教育理念的重要命題之一。我們立足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憑借教學相長的智慧,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證調查,分析影響高校思政課師生獲得感的因素,進而從教師自身、受教育者、教育環境三個方面進行解析,探尋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獲得感”的實現機制,希望能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改革帶來積極影響。
基金項目: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政課師生共同‘獲得感’的實現研究”(項目編號:18C1487)。
參考文獻
[1]歐曉靜,蘇國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內涵、結構及本質[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8,33(06).
[2]姚文忠.教學相長:師生獲得感的特殊性[J].教育科學論壇, 2017,11.
[3]許磊,蘇國紅.思政課教師“獲得感”實現路徑探索[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9,33(4).
[4]高錫文.增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關鍵在教師[J].人民論壇,2020(1):112-113.
[5]孫洪麗.高校思政課教師“獲得感”的提升路徑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20(2).
[6]劉梅敬.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生成邏輯[J].社會科學戰線,2019(07).
[7]楊曉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獲得感提升路徑[J].高教論壇,2019.
[8]賴韋珍,媛茜.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提升路徑研究[J].知識文庫,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