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袁 鶯
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地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規劃完整、布局清晰、勢在必行[1]。十三五期間,在統籌兼顧區域經濟發展及職業教育現狀的背景下,在重點城市的職業學校開展了現代學徒制試點、1+X證書試點等探索性改革,結果表明這些舉措大大提升了職業教育的產業適應性。從產業端推動教育端的改革,使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同向同行,大大增加了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2]。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系列工程的推進,指明了職業教育的出發點、校準了職業教育的航道線、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目的地。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同宗同源,兩者貫通培養其時已至,而這其間中高職課程的有效銜接是貫通培養的實踐基石。2012年江蘇省就提出了以學制貫通為突破、以課程一體為根本的貫通培養體系[3]。可見中高職課程能否有效銜接直接關系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系統發展。
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將中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更名為會計事務專業,將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從專業名稱上將中高職會計專業進行了區分,其實質是通過審視產業、職業、崗位、專業的關系,以終端產業鏈需求引領專業發展,從頂層設計回答了職業教育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
會計專業作為傳統專業,長久以來中高職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實施、教學保障、教學評價上存在著類同。
1.課程設置類同。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倡導思政引領、兼顧基礎知識、注重專業文化、強化技能培養。①基礎課程。中高職均開設了符合學情的思政課程、文化基礎課程,從思想上、精神上、素養上塑造具有高尚政治覺悟、敏銳政治思維、崇高道德情操、健全人文素養、豐富知識儲備的人才;②專業課程。由于存在相同的行業入職門檻,課程開設中圍繞職業需求,會計基礎、財務會計、經濟法、成本會計和財務管理等課程就成為經典必修課程。在理論素養的遞進式推進教學過程中,同步夯實專業技能[4]。
2.教學實施類同。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生本教育理念逐步增加,培養大數據背景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共同目標。“大智移云物區”理念的引入要求會計專業學生不僅要會運用財務數據,更要有獲取財務數據的能力,對人才的復合性要求、對知識的糅合度整合、對技能操作的層級化挖掘都提出了新標準。中高職會計專業以課堂講授作為日常教學主要方法,以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作為協同教學方法。“動”“靜”結合的教學實施手段,突顯了理實共生同促,展現了教師的專業功底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保障類同。①中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環境類同。以傳統教室或傳統機房形式開展教學,這種類同的優勢對于學生來說空間熟悉度高、易開展常態化教學。但由于座位的布局變革度不大、形式上單一、缺乏靈活度與新穎性、教學主體與學習主體界限并未從空間上得到改進。②中高職會計專業教材類同。中高職教育與會計崗位層級區分度不大、兼容性較強,同類課程使用教材形式類同、難易類同,教材內容并未區分編寫。
4.教學評價類同。教學評價是完整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價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對教學過程產生質的影響與改變。職業學校倡導的理實并重育人模式,必然需要更豐富的教學評價方式進行支撐;職業學校開設了不同類型的課程,必然需要更嚴格的規范管理。結果式評價仍是當前會計專業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過程性評價課程數量相對較少且科學規范化管理力度不夠。
1.培養目標不同。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落腳點是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強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落腳點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教育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理論與技能的要求均高于中等職業教育,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培養,更多地承擔著能工巧匠與大國工匠的培育任務與歷史使命。
2.教學對象不同。中等職業學校的授課對象為初中畢業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初期,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較弱。既渴望被呵護,又希望能獨立。文化課底子薄弱、專業課興趣不高、升學意愿明顯,自我矛盾突出。高等職業學校的授課對象主要為高中起點或中職起點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受個人經歷、他人經驗、思維發展、個人欲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全新個體認識。自我意識非常明顯、喜歡社會活動、學習主動性不強。
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有效銜接需要用縱深的眼光去看待長學制的人才培養體系。中高職會計專業有效銜接會經歷簡單拼接、課程整合、協同發展、提質增效四個發展階段。有效銜接的最終目標是提質增效,①牽頭院校與合作學校之間在專業發展上的共贏;②學校與合作企業在人才需求上的共通;③合作企業與產業發展在創新需求上的共融。
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正努力向協同方向邁進,整合學校、企業、產業三方,協調一致以達到共同提質增優的目的。在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我們也清晰的認識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曲折式、螺旋式地上升,當前還有一些必需共同面對的困境。

圖1 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有效銜接層級圖
1.教學目標缺乏層級銜接。在取消中職學生就業導向的培養目標下,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的學生必然將以提升學歷為主要教學目標。對于中職學校而言,正常的教學目標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重的培養目標是中職學校區別與普通高中的關鍵之處。首先,從專業知識角度來看,會計專業中職學校開設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專業課程,在高職學校同樣開設,課程名稱也幾乎無差別;其次,從實踐技能角度來看,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珠算、點鈔、打字等單一技能逐漸被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類課程所取代。隨著“X證書”的推廣運用,中高職院校限于各自學校資源與專業布局,無法有效針對“X證書”做到等級銜接。
2.教學內容缺乏體系重構。中職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以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的專業課程設計路線。高職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和中職會計專業核心課程開設順序一致。在課程名稱、教學內容類同的前提下,對于中職轉段升入高職的學生,重復性課程與內容的學習,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無法精準崗位需要與產業需求。
3.教學實施缺乏背景研究。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投入與使用,使中職會計專業課堂進行了教學設施的更迭。隨著各層面教學大賽的推動,中職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運用的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如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互動教學法、參觀法等。相較而言,高職院校重科研輕教學現象明顯,更注重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所以就課堂教學而言,形式上與中職學校倒掛現象明顯。中職學校具有教學方式靈活、教學內容淺顯、更注重單項技能練習的特點;高職院校具有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深廣、技能訓練綜合性強的特點。
4.教學保障缺乏有效溝通。①經費投入不足。根據教育部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高中階段教育經費總投入為8428億元,其中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總投入為2872億元,占34.08%;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 13 999 億元,其中,普通高職高專教育經費總投入為2758億元,占19.70%。職業教育的發展面臨自信缺失、經費投入不足、專項引導乏力的窘境。②師資溝通不暢。課堂教學的另一個主體是教師,中高職教師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上,才能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才能落實到貫通人才培養方案上。 中高職學校從合作角度來看是平行關系,從教學內容來看是層級關系,這兩層關系本身就是矛盾的。目前合作雙方對于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涉及較少,更鮮少進行師資教學探討互派、競賽科研互助等方面的深入交流合作。
5.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教學評價具有“指揮棒”的正向功能,有效實現人才培養與質量反饋的閉環。當前中高職銜接中一環為轉段考核,由學校自定,缺乏統一標準,以高通過率作為執行依據。教育部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系統改革職業教育的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同時隨著職教高考制度的提出,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部將會形成自下而上的接續培養動力機制,即中高職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應該經得起企業考驗。
中高職銜接能使中職學生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也能為高職教育提供穩定的有專業基礎的生源,能一體化地規劃專業發展。
1.學情現狀對接。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應體現理論遞進、技能遞增的原則。以學情為基礎,從中職入學階段協同跟蹤調查教學對象,立體化了解學生,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培養進行層級劃分。
2.崗位需求對接。中職學生無法報考會計專業職稱考試,就業崗位限于一線服務工作,就業渠道窄、薪酬較低,加之智能化財務的大面積推廣,畢業即失業現象明顯。在教育公開全面推進的今天,以江蘇為例,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60.2%。因此,在終身學習體系的發展背景下,可以看到中高職銜接生源數量充足、質量堪憂的現狀;而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己任。
3.課程設置對接。以中職的培養目標為起點,構建好會計專業課程的縱向提升與橫向拓展問題。中職階段應關注基礎的夯實,以加強基礎會計、財務會計、電算化操作技能、會計專業單項技能為主;以核算型知識的講授為主;以向高職院校輸送具有扎實專業基礎與技能的合格人才為關鍵教學點。
高職階段側重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以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智能財務、財務共享、會計綜合技能為主;以管理型知識的學習為主;以向企業輸送寬基礎、強技能、會溝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主。
1.銜接教材內容。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近年來,經濟大環境與國際環境的快速變革,使得會計類教材滯后現象明顯,加之中高職教材內容雷同,重復性大,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通過合作開發新型教材可以使雙方教師在教學內容、進程安排上進行深度合作。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是當前中高職會計專業的重要核心課程。中職會計教學應以初級會計師考證要求設計教學內容,相銜接的高職會計專業可以不開基礎會計,以中級會計實務替代財務會計教學,以管理會計替代財務管理課程。對于技能學習,根據崗位對接情況來看,中職教學以初級標準進行,高職教學則以中級及以上標準開展。中職教學強調基本功練習,如珠算、點鈔等;高職教學重視分析能力學習,如經濟法案例、財務報表分析等。
2.開發教學資源。中高職協同開發課程資源有利于資源整合、師資共享、優勢互補。在雙方互派師資條件不足的情況下,通過視頻或文字材料將雙方優勢、師資協同起來,也能避免軟硬件的重復建設。通過合作開發教學資源,雙方不僅能在教學上相互提升,也能在科研上得到長足發展。統籌兼顧中職學校硬實力和高職院校軟實力,中職學校有更多的硬件條件能提升單項技能,高職學校有較好的軟件條件用于對接崗位需求的綜合技能和新型技能。
1.將教學內容改革成項目教學。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已成為普及化地現象。現行會計教學的整體授課方式以理論教學為主,和基礎課程的學習別無二致。項目教學的主要思路是將現行專業課程以崗位需要為原點,中職教學應以核算為主,以講授崗位實用知識為日常教學內容,如何開票、如何進行賬務處理、如何申報納稅等。項目教學可以將出納、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稅收基礎等課程重新整合,以回答上面三個實務問題為出發點,開展多樣化的教學;高職教學應以培養業財融合的專業人員為主,重點解決企業內部如何開展預算、績效、評估與決策等問題,可以將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績效管理等課程重新整合,以專題式、案例式教學為主。務必將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能力相適應、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培養相融通、職業標準和技術技能規范相銜接。

圖2 會計崗位層級及能力要求圖
2.將例題講授演繹成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能快速、高效地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效果。真實案例及情境演繹,突出了重難點,提升了教學實效。會計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同步發展的,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需要重塑課程內容,防止學生懂理論,不懂實務的現象產生。專業知識貫穿個人職業生涯的整個環節,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專業知識勢必常改常新,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加深知識印記,教會學習方法、教會思考路徑應成為職業學校的育人理念。
1.提升教學技能水平。會計智能化進程的日益普及和后疫情化時代的到來,都給會計專業教師提出更具體化的素養要求,除了理論功底扎實、技能水平嫻熟、表達能力生動等傳統的要求外,更需要掌握豐富的媒體操作技能。唯有教師浩然明理、儼然肯學方能將育人走實走深。無論是中職教師還是高職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路徑是相同的,是共性需要。
2.構建優質教學團隊。當前教育的有效開展,不是靠孤立的教師個體,而是需要團隊的一體化建設,依靠集體智慧,協同推進育人效果。其一,大團隊概念,即指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核心,以課程教學為體現的中高職教師群體;其二,中團隊概念,即單指中職教學團隊或高職教學團隊,圍繞課程分層管理;其三,小團隊概念,即指單一課程多名教師的教科研團隊建設。提倡以小團隊建設為圓心,外延式推進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