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莉 魏曉軍 王夕戀 蘇雪江
(1河北地質大學;2.河北省教育廳, 河北 石家莊 050031)
自2015年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眾創空間建設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舉措,眾創空間發展非常迅速,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眾創空間脫穎而出,對于實施國家雙創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校眾創空間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都具有突出作用,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與之相適應,高校眾創空間如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面臨的重要課題。
河北省非常重視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幾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2018年河北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促進高等教育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加快高等學校眾創空間建設。2016年省財政廳、省科技廳聯合發文明確省級財政采取無償資助和獎勵性后補助方式,資助各類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發展。2018年省教育廳發布《河北省高等學校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指引》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高校眾創空間建設提供了工作指導和評價標準。2020年8月,河北省科技廳和省教育廳聯合發布《關于推動眾創空間市場化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推動眾創空間市場化發展,形成專業特色鮮明、管理服務規范、盈利模式清晰、資源開放共享的眾創空間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這些政策的相繼出臺,指明了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標志著高校眾創空間要從數量規模式發展轉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通過市場化實現轉型升級。
在密集的政策鼓勵下,河北省高校迅速掀起建設眾創空間的高潮,到2020年底,全省118所高校建成158個高校創業孵化園(眾創空間),資金投入4億多元,參與雙創教育的專兼職創業導師4000多人,年度創業扶持資金4000多萬元,可容納項目團隊3886個,入駐創業項目2360個,注冊運營實體783個,帶動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學生3萬余人。
其中,4所高校入選發展改革部門評選的國家和省級“雙創”示范基地,36個眾創空間入選國家和省級科技部門評選的示范性眾創空間;61所高校的63個眾創空間入選省級高校創業孵化示范園;10所高校入選人社部門評選的省級示范創業就業孵化基地;6所高校認定成為河北省創業大學;河北科技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高校先后入選教育部評選的全國高校創新創業典型經驗年度50強高校,8所高校眾創空間成為國家級備案眾創空間。全省高校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多元化、專業化眾創空間群,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礎。
眾創空間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聚集了一批師生投身于創新創業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3年,全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立項1251個,省級立項6198個。特別是一些緊密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特色鮮明的高校眾創空間成效顯著。
河北工業大學眾創空間秉承學校“工學并舉”的辦學特色,重點圍繞“方程式賽車”“機器人”“航模”和“航天”等硬科技領域培養創新型人才,入駐創新創業團隊100多個,創客1000余人,年產值4000余萬元。燕山大學通過校院企共建實現空間拓展和專業升級,設立了“燕山大學創新創業引導資金”,空間入駐了工業余熱回收、智能機器人、共享洗車、AI軟件開發、VR虛擬裝配等多個創業項目。河北大學建有7個眾創空間和創業孵化基地,總面積達7000余m2,包括2個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眾創空間。年均入駐創業團隊70余個,孵化率約為21%。河北師范大學包括校級眾創空間1000多m2和21個二級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平臺3000多m2,在孵項目包括教育培訓、文化創意、網絡安全、軟件開發、新媒體運營等多個領域,孵化成功率達34%。河北農業大學建設了首批30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為河北農業的精準扶貧工作做出突出貢獻。2020年底,河北農業大學還牽頭組織成立了河北省高校眾創空間聯盟。
河北省高校眾創空間基本實現高校全覆蓋,規模上在全國居于前列,對于創新創業教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從質量上來說,河北省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并不占優勢。據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數據,到2020 年5月,國家級眾創空間總數達到2450 家,其中高校眾創空間為231家,占比9.4%;河北省國家級眾創空間111 家,其中高校為9 家,占比為8.1%。河北省高校在全國高校國家級眾創空間中的占比也只有3.9%,明顯處于偏低水平。從增長趨勢來看,隨著全國創新創業熱潮的掀起,近年來各省都在積極進行眾創空間提升建設,通過國家級備案的眾創空間明顯增多,2020年全國的增幅近30%,河北省增加了31家,增幅達到38.8%,但高校中只增加了1家。
高校眾創空間建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服務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近年來,國家也非常重視高校的雙創人才培養,一個重要的培養途徑,就是通過舉辦賽事來推動高校學子積極投入到創新創業活動中去,以賽促創、以賽促教,如“互聯網+”中國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全國性賽事。
其中,最為令人矚目的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自2015年開始舉辦以來,已發展成為高校排名第一的重要賽事,其獲獎情況可以側面反映高校雙創教育的效果,以下以此賽事為例,分析河北省的雙創教育情況。
表1 歷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河北省獲獎統計
表2 歷屆互聯網+大賽河北省先進高校獲得國家級獎項情況統計表
據相關統計,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舉辦6年以來,金獎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強省,前三名江蘇、浙江、廣東分別榮獲55、54、38塊金牌,28個省及自治區共獲443塊金牌,平均值為16塊。銀牌榜前三名同樣由該三省獲得,分獲86、84、68塊銀牌,35個省及自治區共獲1070塊銀牌,平均值為30塊。銅牌前三名由江西、河南、安徽包攬,特別是江西省以193塊銅牌的優異成績名列第一,總計35個省及自治區共榮獲3548塊銅牌,平均值為101塊。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河北省高校目前的水平,尚未實現金獎零的突破,在全國呈倒數狀態;銀牌共取得17塊,未到全國平均水平;只有銅牌取得了115塊,超過平均水平。
從近年來頒發的集體獎來看,河北只有河北農業大學因在青年紅色之旅賽道取得的好成績獲得過高校集體獎。可見河北省高校雙創教育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眾創空間吸引了對創業感興趣的學生入駐,但是很少吸引師生到這里進行競賽熱身活動,和“互聯網+”、大創項目等多項重要的創新創業活動呈脫節狀態,反映出眾創空間未能有效和雙創教育相結合,作用發揮不足。
在調研中發現,政府各主管部門為促進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政策頻出,表現出良好的協同性。但同一部門內部協同性有待加強。影響力最大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由教育部下達通知,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也是由教育部實施,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則由共青團中央牽頭舉辦。到了高校,對應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門,也分別由高校內的不同部門分頭組織,分散到教務、團委、創業學院等不同單位。高校眾創空間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活動的主要場所,政出多門,如果受重視不夠,就很難凝聚各方面力量切實發揮作用。
3.2.1 傳統的創業教育與需求不相適應
眾創空間的創業教育和高校傳統的創業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傳統的創業教育在于培養學生具備嚴謹扎實的理論基礎,課程體系比較成熟。但在眾創空間中,創業教育往往來自于創業者的真實需求,創業者由于專業背景、創新領域和創業經歷等的不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差別很大。傳統單一的創業教育并不適合眾創空間創客們的個性化需求。
3.2.2 運營機制沒有理順
在創業教育組織體系上,典型的特點是各自為戰,教務處負責設置公選的創業課程,就業指導中心負責就業指導課程,創青春和挑戰杯大賽由校團委組織進行,眾創空間在不同的學校歸屬于不同的部門,二級院系很少真正深入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整個體系各模塊彼此獨立,各自為戰,難以集中資源發力。
3.2.3 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較薄弱
眾創空間的創新創業活動,需要有一支既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具備豐富實戰經驗的師資隊伍參與,特別是應有相當數量的競賽教練式師資深度參與進來。
眾創空間師資力量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校內創新創業導師,二是校外企業家和投資人。河北高校一般很重視直接的科研成果產出,對于教師的評價和考核也很大程度上傾斜于科研指標,對教師參與雙創教育缺乏足夠的激勵措施。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工作量計算、所受獎勵、評聘職稱時分量不足,勢必減少對創業教育的投入,積極性不高。校外企業家和投資人雖然擁有創業項目管理經驗,但與學生接觸時間短,投入精力有限,數量也比較少。總體上看,眾創空間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實際上,很多高校也一直在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機制來解決眾創空間的問題,比如設立社會創業導師、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引入企業合作經營眾創空間等,但總體看來,實踐效果并不明顯。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多呈短期化、松散化傾向。高校的目標是希望企業幫助高校對學生創業活動提供新的路徑;而企業的目標則可能是尋求高校科技資源的支持、發現新的利潤增長極,謀求投資回報。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如果未能發現共贏點,則很容易削弱雙方合作的意愿。
政府部門采取統一的組織管理方式,如成立雙創教育委員會,聯合科技廳、發改、財政、工信、稅務、人社等部門共同組成,在省教育廳設立專門辦公室,協調各方關系,解決規劃、實施、資金及相關政策制定等重大事項,最終將雙創教育落實到眾創空間,使其真正發揮創新創業載體的作用。
教育主管部門還應充分發揮全省眾創空間聯盟的作用,組織高校到先進省市考察學習,通過舉辦論壇、研討會等形式,加強校際交流,樹立典型榜樣,組織開發案例,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大力宣傳創新創業大賽,著力打造如“河北省高校創客峰會”“河北省高校創新工作坊”等創新創業品牌活動,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應結合本校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提升眾創空間管理與孵化服務能力,向眾創空間專業化方向升級,推進眾創空間差異化和內涵式發展。
4.2.1 優化高校內外部協同組織體系,形成合力
首先,高校外部協同是基于空間平臺實現與政府、企業等社會力量的資源整合,協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其次,優化內部協同組織體系,成立學校層面的創新創業教育委員會,包括教務處、科研處、學工處、財務處、就業指導中心、團委與各院系領導,對外協調政府和企業推進協同進程,對內進行系統規劃和組織。教務部門應注重提供專項教學改革支持;二級學院注重引導教師以眾創空間為載體,帶領學生開展科研成果的轉化;由學工處和團委部門引導、以二級學院為主體充分利用眾創空間的聚集功能,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學校出臺創新創業基金管理辦法,擴大校內外資金來源,將對眾創空間建設和創客的支持落到實處。這樣,整體組織形成有序的網絡體系,共同推進眾創空間和雙創教育的發展。
4.2.2 充分吸引專業教師積極參與,促進成果轉化
創新創業活動需要強大的導師團隊,一般包括校內外專兼職導師,特別是要吸納競賽指導老師進入,吸引專業老師的積極參與。利用眾創空間吸引集聚一批有創意有夢想的師生,通過項目聯結在一起,建立起交流社區,開展知識創造與成果分享,從“聚合”到“聚變”,提高創業孵化率。對眾創空間優秀管理人員、優秀創業導師參與指導創業項目的情況作為職稱評審、崗位競聘、績效考核、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據。
4.2.3 加強創業教育教學改革
要大力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改革。一般創業教育課程可作為專業的通識教育,形成學生創業基礎知識儲備的完整架構,設置一定的學分要求。眾創空間中的課程可以慕課或微課程的形式提供課程菜單,供有興趣的學生自由選擇。對于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學生開設個性化的創新創業實戰類課程,采取“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模式,著重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欲望,篩選出有潛質的創客深度參與創新創業活動。
先進地區高校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學校與地方政府、企業之間具有緊密合作的聯系,發揮了多方各自領域的優勢。高校所在地政府可以為高校提供政策扶持和產業發展方向,完善周邊配套設施建設,提供創業基金支持;企業可以發揮其市場化運營優勢,出資共建空間運營平臺,提供硬件及配套設施建設,并以孵化+投資的進入方式,參與眾創空間的專業化運營,甚至可投資相關創業項目,承接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高校還應加強與專業院系之間的合作,發揮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的資源優勢,將院系專業教師及其科研成果引入眾創空間,協助其建立創業團隊,并提供專業的孵化服務,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