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輝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1300)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正不斷改變傳統金融業務,催生出移動支付、互聯網眾籌、網絡借貸等新型的數字金融模式,對金融從業人員的素質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出符合數字金融發展需求的金融專業人才,高校金融學專業的課程教學需要作出適當調整,其中《金融監管》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課程之一。由于新型的數字金融模式具有跨市場、跨行業的特點,將帶來更隱蔽、更復雜的金融風險,對我國金融監管制度帶來極大的挑戰。為了保證數字金融有序的發展,監管部門應不斷健全和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因此,《金融監管》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出具有分析與應用監管政策能力的金融專業人才,適應數字金融發展的需求。
目前《金融監管》課程以分業監管為邏輯主線,課程內容主要圍繞銀保監會與證監會對金融行業準入、經營與退出的監管進行系統分析。然而,數字金融往往以混業經營的形式存在,比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百度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平臺同時擁有銀行、基金、保險等多種金融牌照。雖然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逐漸從分業監管向功能監管的轉變,但是數字金融的交易活動更加隱蔽,業務界定也越來越模糊,給功能監管帶來更大的難度。為了加強數字金融的監管,近年來我國人民銀行已出臺多項有效的監管辦法,比如《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管理辦法》《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等,逐步協調監管數字金融的混業經營發展。因此,協調監管應該是當今《金融監管》課程的邏輯主要內容,以央行的宏觀審慎管理與金融委的金融監管協調作為學習中心,對“一委一行兩會”的監管框架進行重新認知。
在傳統金融監管理論中,金融監管方式主要以政策為導向,根據監管政策對金融行業進行合規監管,而監管工具則以法律、經濟與行政手段的相互配合。但是,傳統的金融監管體系難以與高速發展的數字金融相匹配,并產生不少的問題。比如,指紋支付、刷臉支付、在線開戶等創新交易模式,會造成消費者信息泄露問題;提供擔保服務、項目資源、第三方支付等網絡中介服務商,由于其非金融屬性而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以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不斷弱化央行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為了建立一套創新型的數字金融監管框架,我國監管部門已在監管工具上進行不少的改革,比如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監控、建立大數據風險識別系統、以區塊鏈技術構建信息共享平臺等。同時,借鑒國際經驗,監管部門還引入“監管沙盒”“監管科技”“智慧監管”等創新的監管理論。因此,我國金融監管方式的發展方向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堅持風險導向與政策導向并重,利用監管科技手段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業態與技術監管。
目前《金融監管》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教材開展,同時最近出版的教材內容主要以傳統金融業務與金融機構的監管構建理論框架。在數字金融背景下傳統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并將大量資源不斷流向數字化發展中,但同樣伴隨著較大的風險隱患。因此,數字金融監管才是未來金融監管理論的研究重點。然而,數字金融產品與業務、數字金融市場參與者等基礎理論內容,很少出現在現有課程教材中,而“監管沙盒”“監管科技”等創新的監管理論更是看不到。學校為了迎合數字金融的發展需求,也單獨開設一門《互聯網金融》課程,詳細介紹數字金融的產品與業務。但是,《互聯網金融》課程仍缺乏監管部分的內容。總之,由于教學內容滯后于數字金融的發展,這使得學生難以及時掌握最新的金融監管工具,比如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監管科技。此外,對于近幾年金融市場上發生的最新監管大事件,比如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試點、螞蟻集團暫緩上市等,學生也無法利用現有教材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
從課程內容來看,《金融監管》課程包含許多較強綜合性和抽象性的理論知識點,這些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并不貼近,學生在解讀過程中容易出現理解不到位。比如,在課程中經常提到的“審慎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等理論術語,學生很少接觸,只有在一些政府文件或者工作會議上出現。如果學生不主動去理解這些術語,就算給出完整的定義,學生也回答不出它們的區別。當前《金融監管》課程教學主要以任課教師滿堂灌輸的填鴨式開展,教師講解大量的理論知識,而學生則邊聽邊做筆記。這種教學方式沒有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局面,學生只是機械地記住理論知識,無法培養出獨立主動的思考能力。同時,由于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課堂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然而,由于“監管沙盒”“監管科技”等創新的監管理論并沒有出現在最新的教材當中,這需要學生主動地從網絡、期刊等途徑進行學習與理解。如果學生一開始沒有掌握好課本的基礎理論,對于這些創新監管理論,就更加難以理解,沒法適應數字金融的發展需要。
在學校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金融監管》課程一共有32個課時,其中理論課和實訓課各16個課時。然而,由于課程理論性較強,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課時都是以理論課開展為主,實訓課所占比重不足一半,導致學生缺少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實訓練習。同時,實訓課的內容也主要是傳統的案例教學,教師展示一些金融監管案例,再對個別同學進行提問,教師作出最后的評價與總結。在整個實訓教學中,教師只能讓學生參與其中一部分,教師講解還是占了大部分時間。所以,不管是理論課還是實訓課都以教師講授為主,缺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悖的。在現實中,金融機構不僅要理解數字金融政策,更需要懂得如何去利用,這樣才能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比如,隨著近幾年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理論的出現,政府大力推行沙盒試點,出臺了許多金融科技扶持政策。因此,有不少金融企業加入到沙盒試點當中,并獲得監管政策的紅利。因此,如何提高課程實訓課教學質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培養學生對金融政策解讀與應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這也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
基于現有《金融監管》的教學內容滯后于數字金融的發展,任課教師應該及時新增數字金融教學內容。首先,積極引入數字金融產品與業務、數字貨幣風險管理等基礎理論內容。如果教材沒有涉及的,教師可把這些內容作為課外拓展進行講解。盡管課程學時有限,但教師也應該讓學生對數字金融具有一定的認知。其次,應及時把握金融市場的動態發展,關注數字金融監管的前沿教學資料,自主學習與理解創新的監管理論,以及搜集最新的金融監管大事件。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將創新理論講授給學生,還要把監管大事件與監管理論有機結合,讓學生正確了解國家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最后,結合目前教材的不足之處,任課教師以組建團隊的形式自編課程教材。教師把所掌握到的數字金融理論、創新監管理論、監管大事件等資料整合加入到自編教材當中,形成系統的新金融監管理論體系,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最新金融監管的相關知識。
在數字金融背景下,為了提高學生對《金融監管》課程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正確理解數字金融監管知識,任課教師應把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相結合,形成“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超星學習通等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體的步驟如下:首先,教師在課前通過學習通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約束學生主動預習。其次,在課堂中不定時發布一些課程問題,利用學習通搶答、選人、共同參與等功能,引導學生思考與回答問題,活躍課堂的氣氛。最后,在課后布置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復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通平臺上的所有參與和回答記錄都統計到總分數,并且分數隨答題正確率的提高而提高。同時,教師將學習通的總分數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標準,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能更精準地統計學生成績,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局面。教師還可以采用中國大學慕課等優質課程網絡資源平臺,利用一些教學視頻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在涉及數字金融知識的講解,教師可播放金融行業專家的講解視頻,形成更具有說服力的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質量的課程教學。
探究式教學屬于翻轉課堂教學,是近年來教學改革的關注點之一。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資料、表達個人觀點等探究活動,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符合學校培養專業人才的目標。在數字金融背景下,《金融監管》課程探究式教學的流程為:第一,任課教師確立研究問題,這些問題可來源于教材基礎理論、創新監管理論、監管大事件等。第二,學生自主分組,小組經過初步的資料收集后,選擇感興趣的研究問題。第三,學生小組分工合作,圍繞研究問題進一步收集與處理資料,并根據教師的引導與要求,形成規范的研究報告,第四,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研究問題的匯報,教師做最后的點評與總結。探究式教學的開展應該主要在實訓課時當中,要充分體現實訓課的設立意義。此外,教師應對課程考核的評分標準進行調整,把期末考核成績的占比改為40%,平時成績為30%,探究式教學成績為30%,其中小組分工、資料收集、研究報告、匯報表現等都作為探究式教學成果的評分標準,以此來提高學生探究式教學的參與程度,并提升學生綜合分析數字金融問題的主動性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