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娜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410128)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產業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賴以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加強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對于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當前,主動響應課程思政的號召,加緊落實課程思政思想,大力推動課程思政的實踐已經逐步變成學校的共識。職業教育兼具職業屬性和教育屬性,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其發展的目標,培育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方面,課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兩者之間存在一定關聯,工匠精神培育可以依托課程思政來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對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借鑒參考。
2016年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掀起了研究熱潮。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從業者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的體現。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精益求精、執著專注、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等。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堂不同,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課程或者一類課程,它是一種新的教育觀。課程思政提出的意圖是要解決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現存的“兩張皮”現象,通過主動發掘思政課程之外的其他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從而充分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破解思政教育“孤島”困境,改變傳統教育中思政課程教師單兵作戰,其他課程教師“只教書不育人”的教育狀況。實施課程思政要求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政教育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
2.1 教育目標
課程思政其本質是一種教育觀,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最終目標的一種新教育理念,強調育人先育德,傳道授業與育才育人相結合[1]。工匠精神,它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行為的表現。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獲取工具性能力的同時,也要形成一種與技術技能相關聯的職業精神,真正領悟技術技能的實質,強調“崇道”與“尚技”的融合。由此可見,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課程思政的建設都強調以德育人,教育學生養德性、育德行,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從而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2]。工匠精神內涵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耦合主要表現在:①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思政教育中馬克思人學思想強調要追求人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自由發展,其中就提出要進行德育,同時,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強調寓教于育,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傳授,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育;②傳承中國精神。傳承中國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其應盡之責。中國自古就有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實際也是傳承中國精神;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樹立了行為方向上的標桿,其中所提到的國家富強、社會自由、公民誠實敬業都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息息相關[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提及的誠信、敬業等內容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職業品質。
課程思政與工匠精神的培育都注重德育,講究立德樹人,個人品德以及職業道德的培養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需要學生對相關內容產生認知和情感上的認同才能逐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課程思政的實施要求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讓其他各科課程與思政課程共同發揮育人功效,共推立德樹人的實現。而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而言,其實施路徑其實也同樣需要全程、全員、全方位將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各類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相融合,實現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助推學生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體現了實踐路徑的耦合性。
在高職院校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提升師資隊伍工匠精神中傳承能力是關鍵,教師與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兩大主體,只有提升師資隊伍工匠精神傳承能力,教師對于工匠精神有認同感、有傳承工匠精神的勝任力、有傳承工匠精神的使命感,學生才可能認知、認同乃至踐行工匠精神。
3.1.1 提高教師對于工匠精神的認同感
教師傳承工匠精神,首先是提高教師對于工匠精神的認同感。一方面教師要在認知、情感、行為上認同工匠精神。學校要加強培育教師工匠精神,通過交流會和研討會等多種方式系統培訓教師工匠精神知識,讓教師明確工匠精神的內涵、核心與意義;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形式,引進企業工匠進校園和學校教師進企業的方式讓教師在與工匠的接觸中,在企業的實踐中內化和踐行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是教師要正確認知工匠精神培育與課堂教學之間的互補關系。通過工匠精神講座和宣傳讓教師明確教學是教書和育人二者的統一,課堂教學融合工匠精神培育不會影響到正常的教學和降低教學效果,反而能夠提升教學的教育性,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高職課堂應要“崇技”和“尚德”相結合。
3.1.2 提升教師傳承工匠精神的勝任力
教師傳承工匠精神,善于教學有傳承工匠精神的勝任力是關鍵。
(1)引導教師用工匠精神武裝和要求自己。通過組織工匠宣傳活動、師風師德教育活動以及將工匠精神納入教師考評等方式促使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用師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形成以身施教的良好工匠精神培育氛圍。
(2)要引導教師將工匠精神培育與自身所教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融合。通過構建網絡工匠精神精品示范課、工匠精神資源庫等平臺幫助教師更好地將工匠精神融入課堂,發現工匠精神培育和知識技能之間的契合點,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無形加深對工匠精神知識的理解,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3)引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屬性和學生的學情進行因材施教、分層施教、分類施教。通過組織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觀摩優秀教師教學等形式,鼓勵教師運用最新教學成果和經驗優化教學方法用學生最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個性化育人,從而實現對工匠精神的有效傳承
3.1.3 增強教師傳承工匠精神的使命感
教師傳承工匠精神,樂于傳承、有傳承工匠精神的使命感是促成工匠精神有效傳承的動力。高職院校應在教師之間傳承“好學”與“樂教”的工匠精神,通過專業學習交流會、經驗分享會等形式鼓勵教師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在日常教學中善于發現工匠精神傳承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主動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不斷推動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鼓勵教師總結工匠精神傳承所獲得的有用經驗,通過教師之間的經驗共享推動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見成效;鼓勵教師以改革為動力,主動研究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推動高職工匠精神培育上水平。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校園文化的熏陶,校園文化是培育高職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可以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的作用,使學生能夠全方位感受工匠精神,從而無形之中內化工匠精神。強化高職院校工匠文化熏陶作用可以從建設校園工匠文化環境和組織校園工匠文化活動兩方面入手。
3.2.1 建設校園工匠文化環境
建設校園工匠文化環境,將校園文化與工匠元素相結合,建構蘊含工匠精神的校園基礎設施。通過校史館、展覽館、文化走廊等陳列和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工匠人物事跡的分享,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通過在教室內、教學樓走廊、試驗室、文化墻等地方張貼宣揚工匠精神的標語激勵師生朝工匠精神的方向努力,共同進步;通過在校風學風建設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倡導精益、敬業、創新、專注的學習風氣,并且以行為規范、管理制度等將工匠精神的培養細化成各種具體的條例,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踐行工匠精神。
3.2.2 組織校園工匠文化活動
組織校園工匠文化活動,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弘揚工匠精神助推高職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通過舉行工匠事跡報告會、開辦工匠講堂、聘任企業工匠作為學校兼職教師等方式,讓工匠進學校、進課堂,發揮工匠示范引領作用,促發學生工匠精神的形成;開展宣揚工匠精神的演講比賽、知識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比賽,讓學生在競賽中感悟工匠精神,增強學生的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等品質;通過校園廣播、微信公眾號和宣傳欄等多平臺闡述工匠精神內涵,解讀與工匠精神相關政策以及工匠的先進事跡等,讓學生感受勞動光榮,體會工匠精神,激發學生在情感上對工匠精神的認同。
課程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與提升綜合素質的主渠道,培育高職生工匠精神必然要將工匠精神貫穿到課程中,讓學生在課堂內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涵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哪一門課程或者是哪一類課程的責任,高職院校應要建構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實訓課程共同涵養工匠精神的大格局。
3.3.1 公共基礎課程涵養工匠精神
公共基礎課程涵養工匠精神。利用公共基礎課程涵養工匠精神,一方面是通過思政課程培養高職生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與思政教育中的創新創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將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4];另一方面,強化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各基礎課程共同涵養工匠精神,系統設計彰顯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重新構建以工匠精神為引領的人文素養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等通識課程體系,將精益求精、執著專注、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等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到公共基礎課程中。
3.3.2 專業教育課程涵養工匠精神
專業教育課程涵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統一的職業道德取向,但具體到不同的職業和專業又表現出其特有的內涵。因此,專業課程涵蓋工匠精神需要立足于專業特色,根據崗位具體需求明確當前專業所需要達到的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并將其作為職業標準嚴格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建立、專業課程標準的編制、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建設、教學環境的設置、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學業評價的考核等各個環節中體現,使其貫徹到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5]。
3.3.3 實踐實訓課程涵養工匠精神
實踐實訓課程涵養工匠精神。從認識、認同到踐行工匠精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根據嚴格的標準進行現場實操,親身感知、領悟工匠精神往往能夠起到橋梁的作用推動學生工匠精神的踐行,實踐實訓課程涵養工匠精神是培育高職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基于此,高職院校應要注重實踐教學,讓學生通過進入企業跟崗實訓和定崗實習等方式,以學徒的身份跟隨企業工匠,以企業準員工的角色進行真實操作和工作,在學生實踐過程中企業工匠親自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對學生嚴格要求,讓學生感受工匠工作時所展現出來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等工匠品質,通過企業工匠有意識的引導實現工匠精神的無形傳遞,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內化并踐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