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海鷗 蔣建敏 隋慧慧
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是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第一個轉折點。在這一階段,幼兒可能會因為角色身份的轉變而出現環境和心理適應問題,也可能會因為不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而產生學習負擔,形成消極的學習情緒,這不僅會影響幼兒的小學學習質量,還會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新時期的幼兒教育中,無論是幼兒園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在關注幼小銜接這一特殊階段的同時,采取相應的教育指導策略幫助幼兒順利過渡。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能夠在糾正幼兒不良生活習慣和學習行為的同時,引導幼兒自我調整,形成對生活與學習的正確認知,也能夠使其在良好習慣的驅使下發展各方面的能力,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基于此,筆者從自身的幼兒教育指導經驗出發,開展對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探究,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在學前教育指導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幼兒習慣養成、行為養成的綜合教育,并在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同時,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對此,新時代背景下的幼兒園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小銜接,還要關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有針對性地從基礎性養成教育入手,指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在升入小學之后可以盡快地適應,有效提高他們的環境適應能力。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幼兒成長中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的教育指導方式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認知,家長對于幼小銜接這一特殊階段的認知,也直接影響著幼兒適應小學生活的能力。但部分家長對于幼兒銜接的認知不夠科學,過于關注知識學習方面的內容。有些家長甚至在孩子剛上幼兒園大班時,就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的語文和數學知識。以上情況暴露了家庭教育過程的不科學,因此,教師在關注幼小銜接的同時,也要關注家庭教育,做好與家長之間的協調、溝通,使其能夠與幼兒園合作,協同做好幼小銜接指導。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推進,幼兒園越來越關注對幼兒的銜接教育指導,但是開展幼小銜接指導的時間比較晚,大部分幼兒園是從大班開始的,有的甚至從大班的第二學期開始,沒有在整個幼兒教育階段持續落實幼小銜接,難以取得較好的銜接教育成效。在銜接內容上,部分幼兒園還是會忽視對幼兒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體育、德育和美育方面,幼兒園在家長的要求下往往更重視知識技能的強化訓練。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園教師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小學教育培訓,他們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會與小學教育出現分歧,不利于幼兒在未來適應小學生活。
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銜接,理論上需要幼兒園和小學協同做好對幼兒的銜接教育指導。但是,從目前的教育情況來看,幼小銜接的教育職責大部分落在了幼兒園教師身上。小學雖然也在強化幼小銜接,關注幼小銜接對于小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影響,可真正將幼小銜接落實到具體教育活動中的小學少之又少。這種小學與幼兒園之間的銜接教育斷層的問題,會直接影響幼兒適應小學生活。
幼兒園教育以游戲活動為主,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都會比較自由,但是小學教育卻與之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小學不僅有著規范的課堂教學時間,還有嚴格的生活、學習紀律。因此,在強化幼小銜接教育指導的過程中,幼兒園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和完善相應的教育管理規范,用一定的行為準則來約束幼兒散漫的行為,使其提前熟悉、適應小學的管理規范,為其將來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助力。
習慣養成教育不只是幼小銜接的內容,還應該是一個長期的探究課題。所以,從幼兒進入幼兒園生活開始,園方就要注意規范幼兒的入園和離園行為,要求幼兒在沒有特殊情況的前提下,在規定的時間入園、離園,做到不遲到、不早退。同時,為了調動幼兒的入園積極性,幼兒園方面可以設置“全勤寶寶”的評選活動,在每月末統計每個班的“全勤寶寶”人數,為其準備獎狀和獎品,吸引幼兒參與。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管理規范內容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幼兒園方面可以有計劃地調整大班幼兒的學習時間,引導幼兒慢慢適應與小學一致的每節課40分鐘的學習過程,并要求幼兒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自覺喝水、上廁所等,盡量保證在課堂上不隨意離開座位。通過完善與調整教育管理制度,可以逐步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提高幼兒的自我約束能力。
教師是幼兒在園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最親密、最信任的人,也是幼小銜接階段養成教育的主要踐行者,其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行為。對此,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精心篩選養成教育的內容,還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以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切實推進養成教育。
在實際的養成教育指導中,需要幼兒做到的事情,教師一定也要做到,和幼兒一起踐行。比如,在培養幼兒良好傾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認真傾聽幼兒的表達,不能因為幼兒表述內容不流暢、不清楚就打斷幼兒;在培養幼兒文明用語習慣時,教師無論是在與幼兒的交流中,還是在與同事的交流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盡可能多地用“你好”“謝謝”等詞語,以表示自己對他人的尊重;在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時,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自覺撿起掉落在地上的垃圾,及時整理散落在地上的玩具。教師要用自己的行為給予幼兒正向、積極的引導,使其規范自己的行為,提升自身素養。
教師會對幼兒在園的所有事務負責,只要幼兒有需求,教師就會隨時出現在他們身邊。而小學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學,雖然在學習之外會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但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完成,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所以,教師在照顧幼兒的同時,也要適度鍛煉幼兒的自主能力,使其在完成自我服務的同時,養成自理的習慣。

以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為例,基本到了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各班教師就會慢慢鍛煉幼兒在午餐時間自主盛飯的能力,引導幼兒自主排隊,根據自己的飯量盛取相應的飯菜,并會在用餐結束之后帶領幼兒簡單清洗餐具。與此同時,教師還會為幼兒布置一些常規性的班級勞動任務,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按照一定次序每天完成相應的勞動任務,如擦桌子、掃地、倒垃圾等。這樣可以在逐步強化幼兒基本勞動能力的同時,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助力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后順利完成班級常規性勞動任務。
家長是幼兒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也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在踐行幼小銜接養成教育指導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作用,還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使其了解并科學認識幼小銜接,參與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每一個環節,在保證養成教育實效的同時,切實展現家園共育的價值,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
例如,幼兒園都有規定的入園時間,但是有一些家長覺得幼兒園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玩,早點兒送、晚點兒送都無所謂,這很容易導致幼兒養成懶散的習慣。因此,在幼小銜接養成教育階段,教師要主動聯系家長,請他們關注對幼兒時間觀念的培養,除了遵守入園時間,還可以在家規范幼兒的起床和就寢時間,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使其在將來能夠順利適應小學的入校時間。同時,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家長適當放手,讓幼兒自主完成一些基本的自理任務,在培養幼兒良好自理能力的同時,切實強化幼兒對于小學生活的適應能力,使其能夠勇敢地邁進小學校園。
綜上所述,好的習慣可以讓幼兒終身受益,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本著“以幼兒的成長為根本”的教育理念,切實做好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還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幼小銜接中存在的不足,并據此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養成教育指導,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習慣養成氛圍,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不久的將來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