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霖茂
游戲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活動方式,它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體驗,因此在幼兒園里被廣泛運用。通過參與游戲,幼兒可以習得許多經驗和技能,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和發展。自主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游戲形式,在自主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由地游戲,進行積極、主動、有意義的學習。深度學習是一種通過與周圍材料的互動來探索和解決具有挑戰性問題的學習方式,可以培養幼兒的思維,并將新舊經驗結合起來,從而使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在自主游戲中,教師經常會發現有些幼兒脫離游戲,追逐打鬧,有些幼兒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或者經常更換游戲材料和扮演的角色,缺乏明確的游戲目標,只是簡單地重復游戲操作。經過深入探究,筆者發現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如下:一是自主游戲的時間安排存在漏洞;二是游戲內容和方式并不能滿足幼兒的需求,缺少多樣性和互動性;三是教師未能及時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對此,筆者提出了三個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以期通過自主游戲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如果教師不能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探究機會,那么將很難幫助幼兒進行深入的思考并解決復雜的問題。同樣,深度學習需要大量的時間,不能被動的輸入。如果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指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那么幼兒也就無法做到自主探索、思考和創造。如果教師能夠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他們就能夠自主地去完成他們想要完成的任務,并且能夠在自主游戲中更加獨立地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實現任務目標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幼兒園應該重新設計游戲時間,打破原有的時間限制。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適當增加游戲的難度,并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讓幼兒能夠更好地探索和學習。在游戲的開始和結束階段,教師應該鼓勵幼兒自己安排時間,不斷探索他們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例如,以往筆者所在的幼兒園會在早餐后安排30分鐘的集體教學活動,接著是40分鐘的自主區域活動。現在,幼兒園調整了時間,讓幼兒先參與70分鐘的“早餐+集中教學”活動,然后開展自主區域活動。這樣,幼兒的受教育時間就更加靈活,同時把分散的兩個部分整合在了一起,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游戲需求來調整課程,無須擔心因時間不夠而打斷幼兒的深度學習,從而確保幼兒能夠按計劃地完成課程,并且能夠有效地參與游戲活動。
固定的游戲空間可能會限制幼兒獲取更多的材料,從而阻礙自主游戲活動的開展。因此,幼兒園應改變原有的游戲規則,通過整合不同的游戲場地,讓幼兒更加自由地探索和創造。在整合游戲場地后,在美工區活動的幼兒可以在生活區找到各種美味的“食物”和精美的菜單,在角色扮演區找到精致的衣物和裝扮,與同伴開展角色扮演游戲,然后到幼兒園的童趣樂園、藝術連廊等地拍攝,最后在美工區“洗相片”(即繪畫)。以上所有游戲區域都是完全開放的,沒有任何限制。為了讓幼兒能夠在園內的公共區域中自由探索和發展,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參與各種活動,并且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和合作。例如,在筆者所在的幼兒園里,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色區域。在中一班旁邊有一個結構室,在它們之間的走廊旁邊放置著樂高玩具,這里主要用來玩結構游戲。在中二班門口有一條連廊,教師將這里打造成了美工區。為了營造一個安靜的氛圍,中三班特別設置了圖書區和科學區等區域。中四班位于多功能室附近,這個空間非常寬敞,教師在這里創設了角色區和表演區,方便幼兒平時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和表演活動。由此可見,整合幼兒園內的各個角落、走廊和公共區域,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游戲空間和豐富的游戲材料,為幼兒的自主游戲活動提供極大的便利。
內驅力是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3~6歲的學齡前兒童通常會被興趣驅動,去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在開展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促使他們不斷探索和深入學習。為了讓幼兒有興趣參與活動,教師應該設計有趣的游戲,并尊重他們的選擇。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激發幼兒參與自主游戲的內驅力。教師需要仔細分析幼兒喜歡的游戲,評估它們是否有教育意義,并且給幼兒提供探索的機會。同時,教師也應該預測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巧妙地創設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例如,在戶外科學小游戲“探秘吹泡器”中,教師選擇了幼兒感興趣的“吹泡泡”活動,并為他們提供了一系列有趣的材料,包括漏勺、篩子、竹籃、彩泥模具、吸管和樹葉,讓他們嘗試用這些材料吹泡泡。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希望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盡管教師預測不改變樹葉形狀是無法產生泡泡的,但仍然鼓勵幼兒去嘗試各種方法。經過多次嘗試,幼兒發現除了用樹葉吹不出泡泡,其他工具都能夠吹出泡泡。因此,教師巧妙地提出了以下問題:泡泡是如何產生的、哪些工具可以吹出泡泡、為什么樹葉無法吹出泡泡,這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并幫助他們實現了深度學習的目標。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游戲情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教師還可以通過模擬真實的任務情境,更好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幼兒通過實踐來積累經驗。例如,在“探秘吹泡器”這個科學小游戲中,教師提供了一些日常用品,如漏勺、篩子、竹籃、彩泥模具、吸管和樹葉,讓幼兒去探索。通過探索這些日常用品,幼兒發現樹葉以外的其他物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有洞,這就是為什么葉子不能吹出泡泡。
又如,在“天平”游戲中,教師提供了一個天平和不同大小的砝碼,并引導幼兒嘗試讓它保持平衡。通過這個游戲,幼兒可以學習如何正確投放砝碼以達到平衡。幼兒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規律,并且找到了其他可以替代的材料,如積木、塑料玩具。通過對天平的探索,幼兒發現它的構造非常簡單,只需要用到一個支架、一根平衡棒和兩個托盤,于是嘗試自己制作一個天平。幼兒在結構區找到了木板和紙盤,并成功地制作出了一個簡單的天平。
深度學習是一種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來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學習方法。在自主游戲中,教師應該仔細觀察幼兒的學習行為,及時發現他們的需求,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支持和指導。近年來,“靜待花開”已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但有些教師將“靜待”與“消極等待”混淆,導致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出現的興趣點和需求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關注,錯失了進一步深入開展自主游戲的機會。因此,教師應該在幼兒參與游戲時細心觀察,耐心等待,捕捉幼兒游戲中出現的各種信號,并及時給予支持和回應。例如,小剛想在“筷樂總動員”區域游戲中使用筷子拼裝立體房子,他拿來了“小轉頭”積塑吸管配件,并將它們插在筷子上。他認為筷子和“小轉頭”都是長長的,可以用來拼裝立體房子。小剛受到了塑料吸管玩具的啟發,決定利用“小轉頭”這種輔助材料拼插立體空間。但筷子和塑料吸管不同,塑料吸管是空心的,而筷子是實心的,所以“小轉頭”很難插進去,他一時無法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在這個時候,教師及時介入,問小剛有什么想法,小剛說:“我想的是用筷子拼接成一個房子。但是筷子是實心的,我插不進去。”“是呀,筷子如果沒有洞就無法插進去,那么要選擇什么樣的筷子才能插進去呢?”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小剛思考后回答:“要有洞。”“一定要插進去嗎?”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剛拿來了各種材料,一個接一個地嘗試。最后,他將橡皮泥捏成一個小團,把筷子插進去,終于成功地建造了一個立體房子。
在自主游戲中,教師應該創設一個良好的游戲環境,確保幼兒有足夠的時間玩耍,同時不斷滿足他們的內在學習需求。教師還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活動,理解他們的行為,并在必要時給予支持和指導,促使他們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學習,以提高他們的游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