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亞琴
陶行知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其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至今還在影響我國的學校教育工作。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也一直在尋求突破,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缺乏寫作興趣、習作選材不當、文章缺少真情實感等問題,教師的教學方式并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寫作的動力。對此,本文探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
陶行知的“社會即學校”思想,旨在讓學生走出學校,把生活和課堂聯系在一起。脫離生活實際,學生難以調動寫作的積極性,面對形形色色的習作題目,常常無從下手,只能生搬硬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理論和現實的結合,促使學生多接觸生活,多參與社會實踐,把生活中真實的內容搬進自己的習作中,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及時捕捉生活中的有效素材,并進行篩選和記錄,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以情動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總體上是對教育工作實踐性的強調,反對呆板的教學模式。但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還普遍存在,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生硬,重理論而輕實踐,忽視了生活才是創作的源泉。因此,陶行知強調學生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從生活中尋求習作資源,去發現有意義的題材,這對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有著指導意義。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強調“教學做合一”,強調以學生的“做”為核心,而教師的“教”只是一塊敲門磚。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關注自己怎么教和教什么,更應該關注學生如何做。從本質上來說,學生才是教學的核心,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而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已經完全習慣了教師安排教學,不具備創新思維,這也導致了學生在寫作時缺乏想象力。因此,陶行知的這一主張為今后教師改進習作教學模式提供了方向。
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或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習作課上,教師只有讓學生興趣高漲,才能有效地開展教學。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明顯對習作教學興趣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習作課的開展形式較為單一,吸引不了學生的眼球,難以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第二,學生的生活較為單一,沒有豐富的課余活動,所以他們難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第三,教師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不足,導致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習作題目時無從下手。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實質上就是要求教師把“教”和“學”相融合。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些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脫節,導致學生對于習作無從下手,內心十分迷茫。這樣重理論教學、輕實踐環節的教學方式會產生以下問題:一是教師在習作課堂上只注重講述作文的結構、寫作手法等,強調對作文模式的套用,忽視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注重對生活素材的挖掘和提煉;二是習作的教學只停留在文字層面,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忽略了語文課堂是指向生活實踐的。
一些學生的習作缺乏真實的情感,喜歡講大道理,缺乏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思考。而造成此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指導缺乏真情實感,一些教師只注重技巧的傳授,沒有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表達情感。要知道生活才是創作的源泉,在平淡的生活中,處處彰顯著令人動容的情感。所以教師在習作教學中,也要注重自己情感的表達,這樣才能感染學生。
在習作教學中,情境教學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在構建情境時,教師需要保證構建的情境契合習作的主題,通過情境把學生帶入相應的場景中,并借此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教師創設的情境也需要具有趣味性,尤其是對于那些對習作缺乏興趣的學生,一個有趣的情境不僅能吸引學生的眼球,還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消除其對于習作的畏難情緒。學生能夠在趣味情境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第五單元的習作主題為“奇妙的想象”,要求學生進行大膽想象,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想象世界。為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筆者給大家播放了一段關于土豆的動畫,并對學生說:“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現在變成了一顆小土豆,此時的你正在一個菜園中,你的‘兄弟姐妹’都長得魁梧健壯,而你卻瘦小無比,此時的你會做些什么呢?”進入這個有趣的情境后,學生都充滿了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說:“這顆可憐的小土豆離家出走了。”有的學生說:“這顆小土豆出門去尋找長大的辦法了。”還有的學生說:“這顆小土豆每天都郁郁寡歡。”大家以此為主題,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故事。
習作的立足點在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從生活的經歷中汲取靈感,從而創作出貼近生活的習作。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明確了教育工作要與生活相結合的原則,對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做一個有心人,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實現自由表達。基于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的把握,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生活,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美好,而非局限于教材和理論。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第三單元的習作題目“____讓生活更美好”為例,題目要求具有很強的生活指向性,聚焦于學生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要求學生想想“______”是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的,強調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因此,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要提示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從生活中獲取寫作靈感,所以在課前筆者就要求學生觀察生活,并及時記錄一些自己認為非常有價值的素材。有的學生記下了自己在田間的一次勞作,這對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們來說是一次非常新奇的體驗,如何讓這一次田間勞作具有不一樣的色彩,才是這次習作的真正意義所在。所以,筆者請學生回憶自己勞作的經過,并談談在整個過程中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學生會覺得這次的勞作雖然很辛苦,但是非常有意義,因為自己的勞動有了成果,自己的努力有了價值,這也符合這次習作的主題。歸根結底,學生的寫作素材還是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只有自己去體驗,才能有不一樣的發現。所以,教師要給學生積累習作素材的時間,鼓勵他們觀察生活,并根據自己的經歷完成習作。
習作是學生內心情感的表達,是現實與想象的凝結。現實的生活經歷必將帶給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如何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體現這種情感是教師在習作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其次,教師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獲得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
在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第八單元的習作主題是“我的心兒怦怦跳”,要求學生從自己的內心體驗出發,注重對自己內心感受的刻畫,多角度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經歷,把握情感方向,通過語言文字把內在的感受表達出來。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回憶自己“一次獲獎的經歷”“一段參加百米賽跑的故事”“一個人走夜路的場景”……意在喚起學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在這次習作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通過構建趣味情境來激發學生想象力,將視野投向生活來積累生活素材,將視角轉向內心來挖掘真情實感這三方面入手,結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有效開展習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