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莉華
朱永新教授說過:“教室是扁擔,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學生在教室里學習、生活,也在教室里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室的環(huán)境和班級的氛圍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接下來,筆者談談自己班級“完美教室”的締造。
筆者將自己所帶班級命名為“常春藤班”,并告訴學生:“雖然常春藤很普通,但是它的生命力極強,其中一種會開花,我們就做那種會開花的常春藤。”接著,筆者設計了班徽,中間是常春藤的圖案,圓形代表班級的團結,向上的枝條代表努力向上。筆者所帶班級的班級口號是“努力向上,美麗綻放”,希望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努力拼搏獲得成功。筆者養(yǎng)了一盆常春藤作為班花,挑選了《常春藤》作為班歌,利用晨會、班會、社團活動讓學生學唱。筆者希望常春藤努力向上、美麗綻放的精神能在學生心中扎根。
九月,新學年開始了,我們走進了一間新的教室。筆者把常春藤搬進了現(xiàn)在的教室,告訴學生這盆常春藤會陪他們一起成長,開出美麗的花朵。接下來就是布置教室了,學校還要評出“完美教室”。布置教室最重要的是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因為他們才是教室真正的主人。可是二年級的學生還小,怎樣才能讓他們參與布置教室的活動呢?筆者一邊思考一邊準備。
當時,教室后黑板兩側有兩塊展板,分別是“展示角”“禮儀角”,兩側的墻共有四面可用,但三面墻上都有框。如果把那些框撕掉,墻上會留下痕跡,很難擦掉,保留的話布置教室的活動就會受限。考慮再三,筆者保留了那些框,決定美化它們。
筆者從周末布置學生完成的手工作品、樹葉貼畫中挑選了八幅樹葉、各種豆類的貼畫,組成一個“碩果累累”主題墻。筆者還挑選了學生做的“愛祖國”的貼畫、花瓶貼畫,用卡紙做了“中國航天飛機”,用塑料瓶做了“神舟飛船”,將它們組成一個“筆者行筆者秀”主題墻。“展示角”上粘什么呢?筆者想到了學生暑假里完成的繪畫作品。那么,“禮儀角”該粘些什么呢?筆者本來想上網(wǎng)找一些圖片和文字,后來覺得不妥,就選了“尊敬長輩”“熱愛勞動”“自覺排隊”等八個主題,讓班上有繪畫特長的八名學生根據(jù)主題畫畫,這樣能讓學生參與其中。
在整理學生作業(yè)的過程中,筆者萌發(fā)了一個想法,挑選了幾位字寫得好的學生,讓其在統(tǒng)一的練字紙上抄寫一首古詩,粘在墻上做成“小小書法家”主題墻。看著學生興致勃勃的樣子,筆者再一次認識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
筆者所帶班級一直有個圖書角,因為筆者覺得,書是人類的好朋友,讀書的真正意義在于明理。筆者將在“校讀書節(jié)”舉辦的“跳蚤書市”活動中淘來的書放在教室的書櫥里,又動員學生把家中的書放到圖書角,制定了借書條約,確定了4名圖書管理員。這樣,“快樂書吧”就正常運行了。
筆者看著初具雛形的教室不禁思考:“這能在學校的評比中勝出嗎?怎樣的教室才是‘完美教室’呢?”思量了許久,筆者的腦海中出現(xiàn)兩個詞——完整、美麗。我們的教室還缺什么?缺“魂”,也就是缺主題。筆者把班徽、班級口號打印出來,粘在教室前黑板右側的宣傳欄上,讓每個學生每時每刻都看得見,提醒他們要努力向上、美麗綻放。筆者還把對“完美教室”的打造延伸到教室的外墻,在教室外墻上展示學生的讀書小報、參加學校活動的照片等,以此體現(xiàn)學生內心的美。
在學校“完美教室”評比中,筆者所帶班級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學生開心極了。這次布置教室,筆者力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發(fā)揮,讓他們更加自信、樂觀。
打造班級的物質文化、布置教室環(huán)境,這是外功,要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美教室”,內功才是關鍵。
二年級是識字寫字的基礎階段,一定要讓學生打好基礎。筆者利用每節(jié)課的寫字教學環(huán)節(jié)激勵學生把字寫好,每天中午的練字時間,筆者都鼓勵學生對著字帖一筆一畫慢慢寫、認真寫。每周筆者都會挑選出優(yōu)秀作品參加學校的展示,對于在學校展示作品的學生,筆者都會予以獎勵。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筆者定期開展寫字比賽,展出優(yōu)秀的作品。為了帶動大家參加比賽的積極性,鼓勵大家把字寫好,每場比賽筆者還會評出進步獎。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積極參加,大家的書寫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例如,在學校舉行的寫字比賽中,筆者所帶班級五名參賽選手,有四名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要無限信仰書籍的力量。因此,筆者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在筆者所帶班級,每天早晨到校后,學生要在值日班長的帶領下進行晨讀;每節(jié)課預備鈴響后,學生都要吟誦國學經(jīng)典。筆者把中午的閱讀時間交給學生,帶著學生一起閱讀、交流。上學期,學校開展的讀書活動中有個“跳蚤書市”,筆者征得家委會的同意,為學生淘了六十幾本書放在班級書櫥里,供學生中午閱讀,效果很好。筆者在教低年級時,大力提倡親子閱讀。例如,語文作業(yè)的最后一項就是親子閱讀,要求學生寫出閱讀收獲,一開始是學生講述家長記錄,后來是學生自己說自己寫。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閱讀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筆者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好書推薦會”“故事大王”等。對于活動中拍攝的照片、讀書小報等,筆者會在“展示角”展出,給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由于大家的努力,筆者所帶班級被學校評為“書香班級”。
這一年來,閱讀已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常春藤在成長,學生的內心也在閱讀的路上日益充盈。
班級常規(guī)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是打造完美教室的重要內容,是完美教室的核心。筆者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努力做好這兩個方面的教育引導。
小學階段的常規(guī)教育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師要扎實有效地開展針對學生的常規(guī)訓練。

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學那天,筆者給學生上的第一節(jié)班會課的主題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要求學生做到守紀律、講文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筆者利用班會、晨會課和學生一起學習《小學生守則》《學校常規(guī)檢查細則》,隨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糾正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給他們講清錯在哪里,講明道理,讓他們意識到錯誤,進而改正,做到自覺遵守紀律。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貫穿在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自覺性、自控力都比較差,難免會出現(xiàn)很多小錯誤,這就需要班主任耐心、細心地引導。
心理學相關資料表明,兒童對事物的認知是整體性的,能熟知輪廓,但不注重細節(jié)。因此,教師在給低年級的學生布置任務時,一定要把要求說清楚,一步一步慢慢來。
二年級,我們就餐的地點由教室搬到了學校大食堂。隨著就餐地點的改變,筆者對相關要求做了一些調整,努力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吃飯時不喧嘩、不挑食、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筆者組織班上學生觀看了學生在大食堂規(guī)范就餐的視頻,讓學生大體了解全新的就餐模式,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筆者要求學生排隊進食堂時要快、靜、齊,到指定位置入座時也要保持安靜,入座吃飯時不說話、不挑食,盡量光盤,就餐結束后,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把餐盤整理好,把餐桌擦拭干凈。小組整理完畢后靜息等待,等所有學生都整理完成后整隊離開食堂回教室。
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學生漸漸養(yǎng)成了較好的飲食習慣,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每天都能光盤。在一次次耐心的教育中,學生的壞習慣漸漸地少了,就餐文明多了,整個班級的就餐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
班主任要愛護學生,就要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愛他們。筆者采用各種方法來激勵學生,例如,筆者買了一些學習用品、零食,自制了“免寫卡”,在班級管理中實行積分制,用積分可以兌換禮品。筆者還利用假期制作了一些玩具,小的有向日葵、草莓、櫻桃等形象的掛件,大的有小兔子模型、布娃娃等。筆者經(jīng)常給學生拍照,記錄他們的精彩瞬間,制成視頻發(fā)在班級群里。
合理的懲戒制度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性格,還能培養(yǎng)學生抵抗誘惑和戰(zhàn)勝誘惑的能力。適當?shù)膽徒淠茏寣W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偶爾會采用合理的懲戒,比如,每個星期一的集體晨會排隊前,筆者會在教室里簡單地說一下要求:“排隊快、靜、齊,到位后靜靜地聽,不要講話、亂動。”回教室后,筆者會讓沒做到的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漸漸地,學生都能很好地參加學校的集會了。
筆者和“常春藤班”的學生共同書寫獨一無二的故事。筆者在陪著學生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大家共同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一起走過了一段詩意的日子。筆者靜靜地守著這間教室,守著每個學生,守著教育的初衷。
雖然學生還小,不能深刻地體會班級口號“努力向上,美麗綻放”的真正含義,但筆者會陪著他們享受快樂、經(jīng)歷風雨。筆者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茁壯成長,開出花朵,做一株美麗的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