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慧
美術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創造力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教師要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由此可見,培養創造力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本次課題探究中,筆者所在的課題組調查了筆者所在幼兒園幼兒美術創造力的發展情況,分析了影響幼兒創造力的因素,并提出了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可行性建議,為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提供依據。
課題組隨機抽取了筆者所在幼兒園小班、中班和大班三個班級的幼兒作為調查對象,對幼兒美術創造力發展現狀進行調查。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訪談這三種調查方法展開調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思考,為進一步培養幼兒的美術創造力提供依據。
1.針對教師的問卷調查。課題組依據《指南》美術領域的核心經驗,制定了針對小、中、大班幼兒的調查問卷,發放給班級教師,請教師根據對幼兒的觀察了解據實填寫,以了解幼兒創造力和審美力的整體發展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回收問卷299份,問卷有效率達100%。
2.針對幼兒的實地觀察。課題組在集體活動、區域游戲中仔細觀察個別幼兒的美術創作過程,并對其進行訪談,了解幼兒的想法,并將幼兒的創作過程、作品、想法以文字、視頻、圖片的形式進行記錄,以便分析影響幼兒美術創造力的因素。
3.針對幼兒的訪談。課題組在調查中選擇了美術教材中的三幅作品,分別是《星空》《向日葵》《春如線》,讓小、中、大班各20名幼兒進行欣賞,并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訪談。訪談的問題為“畫中畫了什么?你能想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訪談結束后用錄音、視頻的形式記錄下訪談內容并整理。訪談的目的是從感知覺、想象力、情緒體驗三個方面分析幼兒美術創造力的發展情況。
1.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整體發展良好。依據《指南》美術領域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經驗,課題組制定了針對小、中、大班幼兒想象創造方面的調查問卷,調查結果具體如下:小班幼兒能大膽想象,進行簡單的添畫,優秀的占19%,良好的占48%,一般的占33%;中班幼兒能對材料、玩具、聲音等產生聯想,喜歡動手操作,優秀的占14%,良好的占59%,一般的占27%;大班幼兒美術創作主題突出,構思新穎,表現力強,優秀的占15%,良好的占60%,一般的占25%。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筆者所在幼兒園小、中、大班幼兒的美術想象力和創造力達到優秀和良好的超過60%,這說明筆者所在幼兒園幼兒的美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整體發展良好。
2.幼兒美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有規律。國內外的相關調查表明,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整體上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而變化,4歲時迅速發展,在5歲以后發展趨緩。從本次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這與國內外相關調查的結果相吻合,符合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規律。
例如,在對一組方形圖形進行添畫的活動中,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小班幼兒有的在方形上添上一大一小兩個圓形表示洗衣機,有的添上圓形、線條表示小貓,他們通過添畫簡單的圖形和線條來表達自己想象的事物,且每個方形表示一個事物,事物之間基本沒有關聯。在對方形進行添畫時,中班幼兒添畫的人臉除了有眼睛、鼻子、嘴巴,還有頭發、酒窩,他們還會將兩個方形用線連起來表示眼鏡。大班幼兒對方形進行添畫時會更加關注整體,他們將畫面中的方形想象成相關聯的事物,創作的作品有主題,能聯想出更豐富的情節,如將兩個方形用線條連接,添上門窗、車輪、水果等,以此表示這是一輛運輸水果的貨車。
3.同一年齡段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存在差異。在調查中筆者發現,相同年齡的幼兒的創造力存在差異,究其原因,有幼兒自身的因素,如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不同,也有外在因素,如家庭教育、生活經驗等。
比如,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小班幼兒在欣賞卡薩特《沙灘上玩耍的孩子》作品時,有的幼兒說“兩個孩子”,有的幼兒說“兩個小女孩穿了裙子,帽子上有蝴蝶結,她們在釣魚。”又如,中班幼兒在欣賞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爵士樂》作品時,教師讓幼兒大膽想象,有的幼兒聯想到迷宮、馬路、拼圖,有的幼兒聯想到地圖、電視機。再如,大班幼兒在欣賞蒙克的《吶喊》作品時,有的幼兒只能用“害怕”“難過”等詞來表達感受,有的幼兒會說“畫中黑色的人,張著嘴大喊,又好像害怕地喊不出來,就像是做噩夢醒不過 來一樣”。
1.幼兒的創造力與他們預先獲得的知識經驗有關。比如,在進行想象添畫時,一名幼兒創作了一個過馬路的盲人小女孩,還有一名幼兒創作了一個盲人拿著獎杯在奔跑的畫面。筆者通過詢問得知,原來近期北京將舉辦殘奧會,這兩名幼兒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跟殘奧會相關的信息。
2.幼兒的創造力受同伴的影響。幼兒的創作受同伴的影響,也受教師評價的影響,其創造力也是如此。在觀察中筆者發現,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同組幼兒的主題和元素往往雷同。比如,在一次關于南瓜的創作中,一名幼兒在自己的畫上畫了一個吃南瓜的小女孩,緊接著她旁邊的幾名幼兒也在自己的畫上添上了一個小女孩。還有一次,教師問一個正在畫畫的大班幼兒:“你畫的是什么?”幼兒答:“小貓。”教師指著旁邊的幼兒的畫問:“你怎么畫的和她的一樣啊?”幼兒聽完后連忙在小貓的頭上加了一個長方形,然后對教師說:“我的和她的不一樣了,我畫的是小貓雪糕。”由此可見,幼兒受知識經驗限制,其想象的隨意性較大,此階段的創作以模仿為主,模仿同伴、模仿成人、模仿繪本,但同時也能看出,隨著年齡增長,幼兒的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其作品的獨創性也在不斷提高。
3.美術材料利用的創意性影響幼兒的美術創造力。美術材料利用的創意性主要體現在材料的豐富性和幼兒對常見材料的創造性使用上。比如,在主題活動“我和你”中,幼兒認識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社會關系。在用美術形式表達時,教師給小班幼兒提供了黏土、積木、宣紙,給中班幼兒提供了陶泥、報紙,給大班幼兒提供了卡紙、報紙。小班幼兒通過拉、捏黏土和在積木上粘貼宣紙屑的方法,創作出了象征化的人的形象。中班幼兒創作了較具象的陶泥人(圖1,見下頁)。大班幼兒用卡紙、報紙制作出形態各異的紙人(圖2,見下頁)。當教師讓幼兒在墻面、玻璃上展示自己的紙人時,幼兒更加關注人物之間的關系,其作品主題有的展現了溫馨的一家人,有的呈現了小朋友做游戲的情景,妙趣橫生。由此可見,豐富的材料以及常見材料的創造性用法,能夠促進幼兒大膽想象和創造。

圖1 中班幼兒創作的陶泥人

圖2 大班幼兒創作的紙人
教師要以幼兒為本,了解并遵循幼兒的美術心理特點。第一,教師要以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基礎,了解其現有的發展水平,進而選擇適宜的內容開展美術活動。羅恩菲爾德將兒童美術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其中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繪畫發展主要分為涂鴉期和前圖式期。教師要通過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掌握幼兒的美術心理特點,以增強美術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二,幼兒的美術發展不僅具有普遍規律,同時與個體的已有經驗有關,呈現出個性化的差異。幼兒的想象大部分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加工而成的,其經驗越豐富,表達的內容就越豐富。教師要豐富幼兒的已有經驗,把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開展適宜的美術活動。
想象和創造是建立在感知覺基礎上的,幼兒直接感受過的內容更容易體現在他們的美術創作中。豐富幼兒的直接經驗,有助于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教師要整合其他領域活動,構建多元化的美術活動課程,使幼兒美術活動具有開放、多元、整合的特點。比如,內容上有欣賞,有創作,形式上有小組式,也有個別化學習等。教師要給予幼兒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按自己的節奏和能力水平去體驗,去表達。另外,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家園互動,形成教育合力。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藝術最直接的創作源泉,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幼兒在生活中獲得直接經驗,積累寶貴的美術創作素材。同時,有效的親子互動能豐富幼兒的感知覺經驗,進一步激發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興趣。
寬松、自主的美術環境,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心理層面的。在物質上,教師應該努力創設一個開放、充滿創意藝術氛圍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園的每一個空間都能給幼兒帶來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同時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可操作的工具和材料,將環境交給幼兒,讓幼兒盡情、大膽地進行創作。在心理上,教師不應隨意干預幼兒的創作和主觀評價幼兒作品,要用鼓勵和支持的態度去包容幼兒的想法和行為,善于發現并保護幼兒閃現出的創意和靈感。
加德納博士通過實驗得出,5~6歲幼兒的作品呈現的自在性、生動性和獨特性是最好的,是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幼兒作品中的創造性屬于表達式創造,具有個人價值。教師要多傾聽幼兒,給幼兒創造“說畫”的機會,支持和鼓勵幼兒的各種表達,多采用縱向比較法,關注幼兒自身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在評價主體上,教師要以幼兒自評和互評為主,以教師評價為輔。教師的評價要建立在幼兒自評的基礎上,要給予幼兒有針對性的肯定評價。總之,教師在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時間上要更靈活多元,珍惜幼兒在作品中表現出的童心和童趣,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個性化創造,以增強幼兒的美術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