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芳
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立德樹人不容忽略,教師要深入剖析立德樹人的踐行要求,積極整合主科教學資源,全面彰顯語文的本質及核心,將語文教學與德育元素融為一體,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完善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在接受德育熏陶的過程中自主規范言行舉止,真正實現樂學善學和融會貫通。
在縱向推進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德育融合被反復提起,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內外的表現,將知識傳授與德育教化融為一體,著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教師要主動借鑒兩個教育板塊的教學方法,打造開放式課堂,關注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和接受德育過程中的真實表現,選擇契合學生主體訴求和身心發展規律的融合對策,讓學生享受整個語文學習和德育教化的具體過程,以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和德育的效果。
首先,語文教學與德育的融合符合新課改的本質要求,有助于全面踐行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道德水平,逐步完善學生的人格。教師將語文教學與德育相融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接受優秀思想文化的教化,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獨立自主地、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其次,有助于順利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教師將語文教學與德育相融合,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格,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善良真誠。
最后,有助于學生樹立個人的理想信念,提升學生的民族榮譽感、自豪感。教師將語文教學與德育相融合,可以幫助學生重拾語文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做到迎難而上和堅持不懈。
新課改后的初中語文教學標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師需要將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文化傳承和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相結合,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他人、社會和自然,深刻理解文化的多樣性。為了順利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層次、思維能力、學習基礎等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育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德育以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為基礎,旨在讓學生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二者在教學內容上相近。教師要明確培養學生思想品質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實現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有效融合,積極調整教學思路,充分發揮兩個教育板塊的育人作用。
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及核心,立德樹人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縱向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想方設法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依托,整合多種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做好準備。教育部門也提出了新時代德育的要求,為這一教育工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而具有遠見卓識的教師會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以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基本任務,不斷涵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著眼于語文這門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教化學生,并將語文學科中的德育元素滲透到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讓學生產生更多的熟悉感和代入感。由此可以看出,初中語文課程目標與德育目標存在明顯的一致性,二者的順利融合勢在必行、大有可為,能夠提高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打造品質課堂和高效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綜合素養。
傳統的德育工作停留于知識淺層,部分教師直接采取單向灌輸的形式機械地落實教學工作,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而語文課堂比較靈活,涉及諸多知識點,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非常緊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會主動從生活中取材,打造活力課堂,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在全面改進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整體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有所提高,教學模式更加開放,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非常廣闊,這一點能夠為德育改革和創新提供必要的借鑒和參照。教師可以根據語文學科的教學特征,組織學生開展趣味十足的德育實踐活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
綜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的融合對推進語文教學改革、提升德育層次和水準有重要的影響。語文教師要主動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堅持因勢利導、德育為先,有效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始終堅持課堂的主陣地作用,積極協調理論教學和實踐應用,確保學生實現知行合一。
為了實現德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教師需要了解二者之間的邏輯聯系,整合利用多種信息傳播技術和手段,順利落實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的育人優勢不容忽視,教師需要將德育與語文課堂相結合,確保德育元素滲透到語文課堂的方方面面,以保證最佳的德育效果和教學質量,讓學生主動接受優秀思想的熏陶。在組織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做好充分準備,以課堂為主要渠道,整合多種教學手段,將語文學科教學與德育緊密融合,發揮語文的德育作用,以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學科素養。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紀念白求恩》時,為了讓學生對白求恩這一人物形象有一個全方位、系統性的認識,教師需要主動拉長戰線,抓住寶貴的課堂時間,講解白求恩為中國共產主義事業以及抗日戰爭所做出的貢獻。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與白求恩相關的紀錄短片,展示毛澤東主席對白求恩的評語。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后,教師可以巧妙設置教學情境,將討論活動和自主閱讀活動有效融合,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真實感悟,深入體會白求恩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保證最佳的德育效果。又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皇帝的新裝》時,為了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師需要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以培養學生的品德意識為基本目標,簡單羅列重難點,幫助學生梳理思路,采取設問的形式啟發學生的思維,活躍教學氛圍。教師還可以從皇帝與大臣的心理著手,在簡單設問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深刻含義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說真話的必要性。
教師要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的基本內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下分步驟、有目的地培養優秀人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可以積極拓展教學范圍,讓學生在廣闊的德育空間中接受優秀思想文化的熏陶。教師要打破時空限制,利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教師要組織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引用書籍中的經典語句,讓學生真正做到讀好書、好讀書,以全面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和德育的效果。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課外碎片化時間自主閱讀優秀文本,沉下心來深入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正做到明辨是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學生領會文本內容的核心思想,欣賞生動的故事情節,產生更多的人生感悟,進而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直面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再次,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經典的古詩著作,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最后,教師要從校園環境著手,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讓學生在良好的思想教育環境中規范言行舉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焦點訪談》系列節目,鼓勵學生向優秀人物學習,真正做到愛自己、愛他人、愛家庭、愛國家,主動向真、善、美靠攏。
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學生迅速內化德育知識,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及知行合一。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嘗試現代化的教學對策,不再拘泥于課本和課堂,主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教育準則。首先,教師要全面開拓自身的視野,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調整德育和語文教學思路,了解二者的相通之處,整合現代化的課程資源,組織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增強各方面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其次,教師要打造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在公園、校園周邊主動學習社會化知識,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將綜合性活動和社會性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主動利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完《鄧稼先》后,教師可以在暑假或周末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紅色革命根據地,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感悟仁人志士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情懷,堅定個人的理想信念,珍惜當前的美好生活。如果教學時間比較寬裕,教師還可以圍繞“我愛家鄉”主題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家鄉的了解自由完成寫作任務,鼓勵學生主動抒發個人的真情實感。最后,教師可以打開思路,積極整合地方性的旅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旅游線路,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以逐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閱讀與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體,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科素養。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深化學生的道德情感,教師要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真正實現讀寫結合和以讀促寫,確保學生在自主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和語感。首先,教師要留出整塊時間和大量精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講解科學高效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并鼓勵學生主動記錄在閱讀中遇到的好詞佳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獨立高效地完成寫作任務。其次,教師可以布置小練筆任務,讓學生將自己在閱讀中的知識收獲和情感領悟寫下來,主動記錄自己看過的書、經歷的事情、遇到的人等,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融入德育元素時,教師可以以德育為主體,鼓勵學生自由創作,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寫出具有一定可讀性的文章,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升華學生的思想。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融入德育元素,并結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努力協調好語文知識傳授與德育教化的關系,盡量避免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形同虛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主觀偏好,積極探索德育與語文教學相融合的策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順利完成個人的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