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艷偉
度量是探究數學本質的重要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從客觀的角度了解世界,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數學能力之一。但在實際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沒有養成良好的度量習慣,度量認知相對比較薄弱。此外,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已有的度量經驗,未能將度量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效地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生就會養成死記硬背的錯誤學習習慣,只能強行記憶度量的概念,由此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困境。因此,教師應當立足深度學習理念,重新梳理度量課程,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從整體的角度緊抓學習主線,將各種度量知識點聯系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度量素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所謂結構化教學,是以單元整體為基礎,將散碎的知識點整合起來,全面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等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教學方法和知識要點立體化、結構化,這樣才能保證度量教學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一方面,教師要重新建構知識體系,組建完整的知識結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所要學習的與度量單位有關的課程如表1(見下頁)所示。我們可以發現,小學數學度量課程前后跨越的時間較長,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課程安排,學生很容易出現學后即忘的情況。因此,教師可以開展結構化教學,將個別內容相近的課程提取出來,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可以將“厘米和米”和“分米和毫米”作為一個教學整體,將“角的初步認識”和“角的度量”作為前后課程來安排。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確定知識的主干與分支,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從整體角度建構知識體系。

表1 蘇教版關于“度量”的課程分布
另一方面,如果以深度學習為目標,教師的教學方法就需要具備結構化的特點。若想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體現課程的數學思想、思考方法、探究策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比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教師可以先通過長度度量、面積度量等內容做鋪墊,將各種度量方式綜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通過度量了解信息的學習意識,這樣不僅能突出知識的脈絡,也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建構度量模型。在今后的教學中,只要教師提及“體積”等度量單位時,學生就會下意識地聯想之前的學習經歷,從而快捷、有效地將所學的度量知識提取出來,應用到新課程的學習中。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新課程的學習中往往以自身的感性認知為主導,因此,如果教師的教學過程新奇有趣,學生就會抱有濃厚的探究熱情;相反,若教師的教學過程平淡無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直線下降。對此,教師若想以深度學習為目標,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就應當采用創設趣味情境的教學方式,借助趣味橫生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深刻感受度量課程的有趣。
比如,在教學與公頃有關的度量課程時,由于該面積單位較大,學生很難產生直觀的認識,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一些龐大的建筑,以直觀的形式解釋公頃的定義。同時,教師可以將視頻情境作為參考,讓學生嘗試估量自家居住的小區、當地體育館的占地面積大約為多少公頃等。由此可以讓度量教學更為生動有趣,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解析一些抽象的度量單位,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
數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教師如果能將教學過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代入感,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此,教師可以融合生活元素,組織實踐活動,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
比如,在教學與平面圖形的面積有關的課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課后學習任務:小明的爺爺想要用總長為30米的繩子圍出一片菜地,你能為他圍出一片菜地,并使菜地的面積最大嗎?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嘗試用繩子圍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平面圖形,通過度量的方式,觀察并檢驗相同周長的平面圖形中哪一種圖形的面積最大。
再如,在教學“比例”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當地某個標志性建筑的高度或占地面積。面對這一任務,學生需要通過多種方式探究合理的測量方法。比如,在測量某底面為圓形的地標建筑的高度時,學生可以選擇一個晴朗的天氣,并準備一根長度合適的木棍。由此,學生只需要測量該地標建筑的底面半徑以及地標建筑影子的長度,同時將木棍直立在地面,測量木棍的長度與木棍影子的長度,通過比例知識就能算出建筑的具體高度。同理,測量地標建筑的占地面積時,假如該地標建筑在地面的投影是一種不規則的平面圖形,學生如果直接測量,必定會遇到各種問題。如果換一種思路,借助百度地圖,選擇一個占地面積較小、形狀規則的對比建筑,在實際操作時,就能極大地降低測量難度。此外,通過百度地圖的放大和縮小功能,地標建筑與對比建筑的面積比例也能輕易度量。綜合以上方式,這些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閉門造車是學習的大忌,如果學生長時間獨自鉆研度量課程知識,其學習熱情就會逐漸被消磨殆盡。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交流,在互動的過程中分享學習心得。這種方式不僅能營造和諧、愉悅的團隊學習氛圍,也能幫助學生取長補短,有助于學生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
比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細化度量數據的重要性,并深入探究度量的有效方法。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探索度量角的合作學習任務,學生則需要做好分工合作,制定合理的探究方案。如擅長收集資料的學生負責通過網絡調查量角器的來歷;擅長動手實踐的學生負責選擇合適的測量對象,嘗試能否借助不同的工具度量出目標的具體角度。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歸納總結調查結果和實踐結果,制定出合理的探究方案。比如,有的學生嘗試用直尺測量角,但直尺只能測量角的邊長,不能測量角的大小。有的學生選擇用小角測量大角,該學生認為,如果所測的不是直角、銳角這種特殊的角,量角器的刻度必須不斷細化,這樣才能讓測量結果更為精準。由此,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漸構建良好的度量意識,順利突破學習難點。
要想以深度學習為目標,全面優化小學數學度量教學,教師需要循序漸進。因此,教師應當積極開展教學評價活動,加強歸納總結,及時找出教學中的不足,查缺補漏。
比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自我評價與小組互評活動,讓學生輪流上臺,談一談自己學習度量課程的具體感受。多樣化的自我評價可以深化學生的自我認識,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反思機會。同時,學生也可以對其他組員的度量學習情況展開客觀評價。通過自評與互評,教師可以總結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查缺補漏。
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習交流會,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總結度量課程的知識點。學生在展示成果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其進行客觀評價,針對學生的學習細節提出改進意見,幫助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度量不僅是一種數學思想,更是小學生學習數學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教師要通過情境教學、結構化教學、生活化教學等方式,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體會度量的過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學科的文化內涵,學會用度量的方式有效解決問題,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