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凱
教育生態學是生態學原理與方法在教育學中滲透與應用的產物,是依據生態學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自然平衡、協調進化等原理,研究各種教育現象與成因,進而掌握并指導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的研究構建良好教育生態,是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方法,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適趣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重要的內在動力。教師需要針對具體的數學課程教學內容,運用生動有趣的方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導入方法可以采用玩游戲、講故事或者猜謎語等。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置有趣的游戲來導入。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找規律》時,老師可以利用孩子們常玩的一項名為“剪刀石頭布”的游戲來導入。游戲可以設定:兩名學生玩游戲,如果第一個同學只允許出“石頭”一項,另一個同學可以出“剪刀” “石頭”或“布”三項中的任意一項,那么,一共有多少種可能的搭配方法?如果一個同學可以出“石頭”和“布”二項中的任意一項,另一個同學可以出“剪刀、石頭或者布”三項中的任意一項,那么結果一共又有多少種可能出現的搭配方法?
這樣利用孩子們喜歡而又熟悉的游戲導入,不僅可以迅速而有效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他們在游戲的情境中輕松獲得知識。
二、適當轉化,掌握數學思想
“轉化”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數學思想,可以把書本知識、教師的思考和學生的實踐轉化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而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把新問題轉化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組合、變式和變化等等,從而達到掌握的目的。
任何一個新知識,總是對原有知識進行發展或轉化的結果。例如,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教師可以一方面引導學生思考把所研究的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探究圖形轉化前后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從而發現原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充分研究、討論和交流,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將不會的、生疏的知識轉化成了已經會了的、可以解決的知識,從而解決了新問題。在此過程中, “轉化”的數學思想也就深入學生的心中,也為以后學習圖形面積的推導奠定基礎。
三、適宜方式,提升數學能力
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優課、微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適合方式來實施數學課堂教學。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通過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形式,直觀地傳遞信息,使知識的理解更加形象、易懂。例如,在講授圓的面積時,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圖形面積的求法。但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與這些圖形面積求法不同。這些圖形可以通過測量長度來計算,而圓是曲線圖形,所以不能直接測量圓的面積,應該將其轉換成矩形來計算圓的面積。這個轉化過程如果只看書本出示的圖形,大多數學生可能理解得不很透徹,也許只記住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對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有困難。
面對這樣的困難,老師就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生學習過課本推導過程后,然后再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動態地演示給學生看。這樣,學生對圓面積計算方法的理解就非常透徹了。
四、適時質疑,促進數學交流
在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交流后,讓學生通過口頭、圖表或書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數學交流。心理學研究表明: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大多是愿意大膽說的,因為自己的成果總想與別人分享,也最想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肯定。但是對于自己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大多數學生是不好意思開口的,甚至不敢提出來,因為害怕遭到同學們的嘲笑。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問。
五、適度拓展,開拓創新思維
對教學內容和開放性練習的適度拓展,可以開拓學生創新思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實踐和練習能鞏固和掌握所學到的知識,并且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培養思維能力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實踐或練習時,不能滿足于實現知識方面的教學目標,不能只滿足于學生會“做題”。應進一步挖掘思維發展的內在價值。如果有必要,還要通過對練習題的設計、補充和開發,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挖掘思維的“深度”。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在設計拓展練習時,從幾枝小棒的1/6是1枝小棒,到幾枝小棒的1/6是2枝小棒,層層遞進,讓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有效的發展。另外,也讓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理解更深了。練習題應當多樣化,由易到難,拓寬學生的思維。通過不斷地猜想練習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間。事實上,設計題組練習已經不再局限于知識的掌握和問題的解決,而要通過比較,培養思考的深度,拓寬思維的廣度,讓思維更靈活,更深刻。細致的實踐設計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應立足于教材的維度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具有探究性、擴充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差異性、綜合性和深刻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實踐中實現思維的成長。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