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妙虹
文以載道是語文科的主要特點,語文思想性強,富于形象性,易于熏陶學生感染學生。為了做到“教書育人”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適當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本民族語言是一切智力發展的基礎和一切知識的寶庫,因為對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從它開始通過它并回復到它那里去。”顯而易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意義重大。
一、走近愛國主義教育
現在的初中生出生于21世紀的00后,對于中國近現代歷史知識了解還是較貧乏的。因而,這一類課文學習起來就有一定難度,作為老師要善于引導。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遵循認識規律,指導學生搜集大量的我國近、現代的歷史資料,同時收集抗日戰爭期間的歌曲。在分類整理資料時,我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時期的中國:五四運動以前,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對中國進行肆無忌憚的掠奪;五四運動以后,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相勾結,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千瘡百孔,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人民奮發圖強,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中華民族踏進新時代。課前預習是拓寬學生知識面的有效載體,在收集資料時,學生能更直接地了解歷史,這樣能喚醒學生潛在的民族意識,激活學生的民族魂,使學生初步了解祖國的歷史,親歷愛國主義教育。
二、走進愛國主義教育
詩人光未然創作《黃河頌》,他向著黃河唱出了心中的贊歌。這首詩的結構和內容都比較簡單明了,作者的思路也比較清晰。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抗日戰爭的影片片斷,引導他們就文中插圖結合歌詞寫實部分,體味黃河磅礴的氣勢,在聽范讀后指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中華民族的搖籃”“民族地屏障”“哺育”等語句,學生內心豪邁、贊美、激昂之情自然而然地被激發了。
雖然通過對這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祖國的近現代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課堂上依舊需要努力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
當學習《土地的誓言》時,我讓學生觀看“九一八事變”錄像片斷中關東父老鄉親逃難的場景,然后聽課文的范讀錄音。接著,我作小結性的敘述:通過課文的內容,我們看到關東黑土地的美麗景色,豐饒的物產,人們豐收時的愉悅,然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軍的燒殺搶掠,不得不背鄉離井,流亡于他鄉。這些人們無時無刻無不發出一種擲地有聲的誓言:“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學生齊聲回答。學生在感受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之情的同時,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
三、感悟愛國主義情懷
撩開歷史的面紗,愛國情懷也一幕幕地涌現出來。如在學習陳毅的《梅嶺三章》時,第一章中“斷頭今日意如何?”革命者今日面對“斷頭”的重大考驗,他心里會想到什么呢?詩人他壯志豪情未泯,即使“斷頭”,還要繼續革命,這就是所有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堅定的回答。我結合第二章“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啟發學生:共產黨的革命者的鮮血澆灌著祖國的山河,革命者是殺不完的,他們掩埋好同志,以更英勇的斗志投入革命事業。他們相信革命一定會取得勝利:“死后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在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從中了解近代中國的衰落史和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感悟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在學習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雨果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讓他們辯證取舍外來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啟迪他們深沉愛國,鼓舞他們立志學習。
一個人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則是一個長期反復培養、實踐的過程。教無定法,在實踐中要不斷探索創新,與時俱進,要以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求知,探索創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雖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在關鍵時刻加以點撥,便能水到渠成。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