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STEAM教育目標是幼兒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去發現問題,并運用綜合的、聯系的思維去思考與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育完整的、具有創新素養和綜合素養且可持續發展的人。本文借助STEAM教育理念與視角,重新審視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探討教師指導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策略,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價值。
一、捕捉學習興趣,注重探究體驗
STEAM教育強調問題與項目來源于幼兒的真實生活,因此,教師需仔細觀察,敏銳發現幼兒在日?;顒又械呐d趣點,及時捕捉有教育價值的時機,注重幼兒的探究體驗。例如,在案例“追光的孩子”中,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著,影子隨著孩子們奔跑的方向在和煦的陽光中千形萬狀,于是乎他們玩起了光影游戲,和影子一起在太陽下追逐,這引發幼兒關于光,太陽、陰影的討論:“影子會跟著我跑”“我的影子會變小”“我好像怎么也摸不到我影子的頭”“他的影子只有頭!腳不見了”。教師及時觀察和捕捉幼兒對影子的興趣點,通過提問和討論引發幼兒的思考與疑問,和幼兒一起帶著疑問發起了關于光影的探究活動。
二、梳理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目標
為了更持續地激發幼兒興趣與挖掘教育活動的價值性,教師需要梳理探究活動中所具備的STEAM元素,然后明確幼兒需要在此活動中需要獲得的核心經驗與核心素養,做到心中有學習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支持的程度與進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動都囊括STEAM中的五個元素,每個活動都有其側重發展的元素。
例如,在“橋的構建”探究活動中,恰好囊括了S、T、E、A、M五個方面的元素。科學方面包括了解支撐的穩固性、力的作用、環境因素;技術方面主要考慮搭建橋使用的工具;工程方面包含如何將前期了解的知識運用到搭建真實的橋上面;藝術方面主要考慮如何設計心目中橋的造型、美觀性等;數學方面主要考慮測量、數量、幾何,具體來講,測量有尺寸的比較,如果幼兒選擇用積木搭建橋,則需比較不同積木的尺寸來決定如何放置積木;幾何有橋梁的形狀,如幼兒會發現三角形狀的橋梁很穩固,決定在容易坍塌的地方使用三角形作為支柱;數量有材料之間的等量代換,用積木搭建橋的時候,有不同厚度的積木,兩塊薄板與一塊厚板進行替換。
三、提供多樣支架,支持探究學習
教師對幼兒探究學習支架的構建,從興趣的誘發開始,一直到探究活動的結束,只有有效的支架,才能真正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首先,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物質環境的支架,讓幼兒在豐富的物質環境中進行建構與互動,誘發其好奇心,使其產生探索的興趣。其次,幼兒產生探究興趣之后,教師需要強化與維持幼兒的探究興趣,那么就需要有效的提問,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維持其好奇心,同時將探究逐漸引導至有意義、有價值的方向,逐步走向深度學習。再者,需要發揮同伴支架功能,幫助幼兒學習相互分享與共同合作,從問題探討,吸收同伴的觀點,到問題的解決,借助同伴的力量,發掘幼兒不同方面的多元智能與學習潛能,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位幼兒獲得自身更好的發展。
四、實施項目學習,促進問題解決
項目學習指專題探究、主體探索等,指幼兒對真實生活世界進行深入探究的活動,強調以問題的提出為起點,探究內容都是以問題為主軸所架構,包括構想、驗證、完善、制造,幼兒被鼓勵去預測問題的答案,然后通過收集數據、實驗的方式去檢測答案,最后完善預測的答案,整個探究過程非常注重幼兒大膽猜測、推理論證的思維。例如,在“過濾水”探究活動中,幼兒探討如何將臟水過濾成干凈的水,幼兒們討論可以使用什么過濾材料,猜測可能有效的過濾材料,包括沙子、活性炭、布等,并用繪畫方式進行記錄,隨后教師和幼兒一起準備材料驗證猜測,最后把實踐經驗作為完善最初假設的依據,進行價值選擇。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