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
互聯網是有著巨大吸引力的虛擬空間,大大方便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但網絡又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容易讓人產生諸如心理問題等困擾,特別是對善良、樸實、見識面相對狹窄的山區兒童來說,由于自身生理等特點,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因此,了解掌握網絡環境下山區兒童的心理狀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我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課題。
一、網絡對山區兒童的影響
2020年,筆者對我縣山區兒童(18周歲以下)上網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網絡對山區兒童的心理問題具有積極的作用,也有負面的影響。(一)網絡對山區兒童心理的積極作用。1.拓寬人際交往范圍,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2.合理釋放負面情緒,有利于遠離心理疾病。3.增強兒童的自信心,有助于塑造正確的“三觀”。(二)網絡對山區兒童心理的負面影響。1.網絡成癮。2.道德弱化。3.網絡犯罪。
二、加強山區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對山區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社會、學校、家庭都有義不容辭的義務,要加強協作、溝通、聯系,形成一個專門針對山區兒童的心理干預網絡,承擔起保護山區兒童心理健康的責任。
1.社會要承擔義不容辭的義務。學生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單是家庭和學校的事,社會也有義不容辭的義務。一是要關注山區兒童網絡心理問題。健全相關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對一些庸俗、不健康的網站內容進行清理,使青少年樹立文明上網的觀念。把網站內容分為“成人模式”“青少年模式”進行分類管理,同時建立專門的網站,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質量、有層次的“網絡產品”來吸引青少年兒童們,盡力在網上營造主流文化氛圍,用先進的文化去武裝他們的頭腦,占領他們的思想。二是要加強政府的引導監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準確、客觀、真實對網吧監管問題、青少年教育問題等進行充分的報道,讓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各類違規違法行為無處可逃,形成一種“全民監管”之勢,共同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2.學校要“多管齊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設計一些新穎、生動、有趣的心理健康教學內容進行動畫演示,寓教于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思維從形象轉入抽象,從而能更好地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使教學任務能順利開展下去。三是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上網培訓,網絡道德教育不能僅僅作為主題班會課的內容,應同時滲透到信息技術課內容中,教會學生在面對網絡信息時,如何提高自己選擇、分辨、處理信息的能力。四是可以開展團隊精神的教育,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社團等多種形式的興趣活動,培養青少年興趣愛好,預防青少年對網絡的沉迷,讓現行的教育“雙減”政策在校園內落地生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五是可以通過充滿活力的校園環境對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充分發揮書籍的作用,鼓勵學生打卡圖書館,對他們進行熏陶教育。六是加大宣傳和開展“家長課堂”的形式,向家長普及網絡知識和青少年溝通、教養方法,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使青少年能夠正確的認識和利用網絡。
3.家庭要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這一規定已上升到法律層面,可見它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方法、知識與技巧上有所進步,親子間互動品質就能提高,對孩子的學習也能產生長遠影響,同時也可促進父母和孩子的自我成長。一是要優化家庭環境。家長要轉變只注重智育,不重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以身作則,率先示范。二是家長要通過自身的切身體會現身說法。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受、體會、經歷等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正確看法,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