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苗
中國歷來就有“詩教”的傳統,《禮記》云:“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由此可見,“詩”的教化作用所產生的影響之深廣。古典詩歌中給予人以直接的感化,它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以及神韻,強調情理的統一、情景的交融,為讀者提供審美享受,提升人格境界。中國古典詩歌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如若發揚光大必將利于千秋。由此,讓學生學會品讀和鑒賞詩歌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小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面臨著形式化、簡單化的局限,一味追求聽說讀寫的高效率而忽視了人文追求和藝術感受性。小學語文古典詩歌的“詩味”教學對當前小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改革大有裨益,但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看待并解決這一問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小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的現狀分析
首先,在教學目標上,表述不夠嚴謹,指向較為寬泛,不易于實際操作與考評。在教學中, 由于一部分教師自身的能力有所不足,難以給學生創造真正的“詩味”氛圍。小學古典詩歌教學普遍存在教學內容與形式相脫離,導致教師忽視對學生進行古典詩歌感受性的培養,忽略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其次,在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過多,占據了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考的時間,不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導致課堂效率不高。最后,從閱讀角度看,相對比較關注閱讀的方法,缺乏對詩歌特有的語言藝術及意境等的關注。
二、“詩味”在小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表現形式
(一)語言美。古典詩歌通過語言來展現意境美,通過意境凸顯語言美,而古典詩歌所營造的優美的意境離不開詩歌語言的表情達意、準確鮮明。詩人對于語言的錘煉甚至到了“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程度。如賈島《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夜下門”一句中的“敲”字曾用到過“推”,二字反復推敲,最終選定為“敲”,這足以看出詩人對于詩歌語言構思精巧的追求。
(二)情感美。古典詩歌風格多樣,有杜甫的現實主義,也有李白的浪漫主義,更有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約細膩。古典詩歌的風格并無高低優劣之分,而是不同性情的人不同的表達方式。在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不同作家的風格,研究詩人的情感表現,更好發揮詩歌情感的美育作用,豐富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情操。
(三)形式美。中國古典詩歌韻律緩急相間,句式靈活多變。詩的形式美,一是表現為結構美,詩歌的構思講究“精”“妙”“新”。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中,其“精”“妙”“新”則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將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不舍與惜別之情表現出來,這既是一曲野草頌,更是生命的頌歌。二是表現為建筑結構美,從詩歌的結構形式看,句式整齊、勻稱。如《詩經·采薇》中,形成重章疊唱的形式美,更有一唱三嘆的音律美。
(四)意境美。詩歌是詩人情境、物我的相互交融而成的,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通過意象的創造加之自身的情感構成的意境,充滿詩意且耐人尋味。而意境美正是鑒賞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審美環節。詩歌的意境表現方式靈活多變,每一首詩都是由一個或多個畫面組成且充滿想象空間。有絢麗明朗的,有凄清悲涼的,有曠達豪放的……
三、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這里的轉變是將古典詩歌在教材中從人們習慣性的“知識教育”轉向“生滅教育”,這將更充分的發揮其教育性與藝術性。在教學目的上要明確兩點:一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一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兩點對于學習古典詩歌而言,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從知之到好之、樂之。
(二)培養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審美結構。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在想象中誦讀,多形式朗讀,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內容,挖掘詩歌的空白處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創新教法。在小學語文古典詩歌的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加強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與生發”進行引導。教師要有敢于嘗試的信念和堅韌不拔的追求,勇于嘗試創生合適的新教法。但這并不意味著漫無目的,而是要把創新的目標投射在“要把詩當詩,當精神載體,當文化積淀來解讀”的目標上。
四、方法舉要
(一)聲情式教學。作為詩的國度,從詩歌的源頭《詩經》到漢樂府再到詩詞的巔峰唐宋時期,詩歌可謂是浩如煙海,其中的妙詞佳句 不可勝數。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情感深厚,字句結構整齊,重韻律,節奏感強,適合傳唱。讓學生達到“以美啟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的境地。
(二)品位語言。中華古典詩歌的美在于它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由此,體味和推敲重要字詞句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感受詩歌中美好的意境,體會語言有助于激發人的情感。基于此,品位詩歌語言首先要抓住重點詩句,推敲關鍵詞。
(三)意境教學。首先,在教學時要幫助學生領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找到詩人情感的爆發點。在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人流露出來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情感進行聚焦,體會詩人觸景生情,以“更上”二字傳達自身進取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其次,引導學生領會詩歌所表現的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即詩歌的意境。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魅力。最后,讀者根據詩中的各個意象,結合想象,構筑詩歌的整體形象,從而感受詩人的詩心。
五、結語
中國古典詩歌的內涵極為豐富,表達的思想情感也甚是微妙。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將二者相統一。同時,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從詩中汲取精神力量,提高人文素養;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以此達到讓學生主動、自主的投身于詩文的學習之中的效果;讓學生從“好之”到“樂知”進而達到“善學”“博學”“美學”,自然而然地進入詩詞的世界,最終獲得美的享受與感悟,提升自身修養。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