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琳
長期以來,人們常常將“熊孩子”冠以“壞學生”“問題學生”的標簽,這樣的學生的確讓班主任頭痛,讓任課教師無能為力,也讓家長擔心。如果學校教師不管不問、放任自流,這些學生往往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熊孩子”畢竟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學校要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幫助這些孩子,促其盡快轉化,成長為正常的孩子。
一、 “熊孩子”的表現
熊孩子,是近幾年的網絡詞,常形容歲數小不懂事,無法無天,并且暫時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導致行為不當的孩子。尼爾森《正面管教》的理論認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他們喪失信心時,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
“熊孩子”在校一般有以下幾種常見的具體表現:第一,上課散漫,隨意走動;第二,品行不端,小偷小摸;第三,尖酸刻薄,出口成“臟”;第四,沖動易怒,好斗傷人;第五,逆反偏執,自殘自傷;第六,推卸狡辯。介入的方式方法不當時,這一系列的行為會長時間持續,讓老師們嘗到“愛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滋味。
二、 “熊孩子”出沒的主要原因
每個“問題學生”背后都有著深刻具體的原因,都是一道教育難題。這樣的孩子,僅僅靠好言相勸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需要深度走進他們的心靈,了解問題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解開心結。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筆者總結“熊孩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家庭原因——家長的錯愛,包括溺愛、瞎愛、不愛;個人原因——孩子自身的身心障礙;社會原因——身邊成長的大環境,包括學校教育。而家長的錯愛是主要原因。針對以上誘因,筆者在幫助“熊孩子”的路上,圍繞“走近,落實科學判斷”“走進,實現真情交流”做了些許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
三、轉化策略及成效
第一,走近——了解原因,實現科學判斷。
“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作為校長,筆者努力走近每一位問題孩子,每一個問題家庭,每一位遇到困惑的教師。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表明,“熊孩子”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家長的錯愛。何為錯愛?簡單理解就是錯誤的愛,包括溺愛、瞎愛、不愛。
溺愛就是過分袒護孩子,凡事順著孩子,替孩子做任何事。這類孩子一般在校表現為隨心所欲,霸道,稍有不順心就放肆哭鬧等。有的家長平時也很愛自己孩子,可是當孩子考試不好的時候,就冷若冰霜,而不是耐心地幫孩子找原因,只是一味地責備,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這就是瞎愛。還有的家長,夫妻不和,互相踢皮球,或者工作太忙,沒時間管教,父母缺位,孩子性格敏感,與人不親近,像個小刺猬,沒有安全感,或者沉迷網絡等。這就是典型的不愛。
第二,走進——真情交流 ,實現情感共鳴。
首先,走進教師的內心。以王同學為例,他的爸爸媽媽正在鬧離婚,媽媽已經離家兩年了,對孩子不聞不問,爸爸會滿足孩子一切物質需求,包括電子產品,但脾氣暴躁,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在學校犯錯,家長首先質疑老師,怪罪其他孩子或質疑老師的管理。這個家庭集溺愛、瞎愛、不愛于一體。
在和老師們的交談時,我發現,老師們對于王同學有急于求成的心態和不會變通的短板,一句話,缺乏耐心和包容心。于是,筆者在肯定老師們辛勤付出的同時,指出王同學需要的關注、關愛,并鼓勵她們:因為家庭特殊,王同學存在行為失當,且屢教不改是一種正常現象,而老師只要做到真誠關愛,靜待花開,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家長也一定會有所改變。當然學校也會全力跟蹤,全力協助,做她們堅強的后盾。
其次,走進孩子的內心。筆者主動約談王同學,夸獎他當天衣著整潔,肯定他平時主動向筆者問好。等孩子緊張、抵觸的情緒沒了,我再請他談談他的委屈,談談為什么老是和老師作對。孩子說,他之所以欠作業是因為不會做,沒人教,而且爸爸上晚班,他一個在家害怕,甚至不敢沖涼,只能早早睡覺;上課作怪樣子,發出怪聲是因為他想讓同學們都看他;和X老師對著干則是因為老師動不動就拍照或發視頻給爸爸。
這番交談讓我肯定這是一個內心孤獨、嚴重缺愛,尤其渴望母愛的孩子。他希望通過自己另類的做法吸引大家的注意,把大家的注意當作寄托,以讓自己獲得不一樣的滿足。于是,筆者指出他的不足之處,并承諾一定幫他找到媽媽。那一瞬間,王同學歪著小腦袋,露出了笑臉。
第三,走進家長的內心。筆者首先約談了王同學的爸爸,肯定家長無私的關愛,同時指出他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問題,并征求爸爸意見,筆者將會出面尋找王同學的媽媽,要求她履行監護人職責。多次努力后,筆者與孩子媽媽取得了聯系,匯報了孩子的基本情況,指出她的做法的自私和極其不負責任,并要求她到校看望孩子。
筆者只要在學校,每天都會巡堂,用眼神鼓勵他、肯定他。課間遇到他,總會停下來和他聊聊天,并專程去班級鼓勵其他孩子和他交朋友。王同學和筆者越來越親近,“熊”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家長從孩子的言語中,從筆者的電話和信息中也感受到了真誠與關愛,爸爸媽媽多次留言表示感激,并積極改變自身教育方式,如嚴格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主動與老師溝通等。媽媽多次來學校探望孩子,并堅持每天與孩子通一次電話。
孩子的錯,不一定是他們自身的錯,他們也是第一次經歷“成長”;家長也是一樣,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經歷培訓就上崗,難免會出現很多問題。作為教育人,我們理應踐行“愛是教育的基礎”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用“愛”走近孩子與家庭,仔細觀察,科學判斷;用“愛”走進孩子與家長的內心,理解包容,真情交流。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