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言
(1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口腔醫院放射科 山東 濟南 250012)
(2 山東省口腔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 山東 濟南 250012)
(3 山東省口腔生物材料與組織再生工程實驗室 山東 濟南 250012)
拔牙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口腔頜面問題的常用方式,在阻生智齒中應用率較高。阻生智齒處理不當容易引發冠周炎、骨髓炎等并發癥,因此首選智齒拔除術進行治療[1]。隨著微創外科在臨床上的逐漸推廣和微創醫學的逐漸成熟,拔牙手術也開始開展微創技術[2]。微創拔牙術主要依賴于微創拔牙器械而開展,使用微創拔牙刀、鉆頭等新型器械,以減小切口、降低組織創傷為目的,相比較于傳統拔牙術具有降低手術創傷、減少手術出血量等優點[3]。微創拔牙術不僅是技術上的提升,而且對于患者的需求也可以更好的滿足。口腔頜面錐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與X 線片是目前臨床上口腔頜面診治常用的檢查手段,可以輔助醫師在拔牙手術之前更加了解患牙的具體情況。CBCT 通過錐形束射源進行掃描獲取檢查對象的直觀圖像,相較于傳統CT 拍攝具有時間更短,放射量更低、圖像更直觀等優點,X 線為臨床常用的牙齒檢查方法,具有費用較低等優點[4-5]。故本研究主要將口腔頜面錐形束CT 與X 線片在微創拔牙術中的應用進行對比,為二者的臨床價值比較提供更多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口腔醫院放射科進行微創拔牙術的70 例患者,根據手術順序隨機分為CT 組和X 線組。CT 組35 例37 顆牙,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20 ~40 歲,平均年齡(31.46±7.61)歲;阻生類型:低位6 顆,中位9 顆,高位22 顆;左側患牙17 顆,右側患牙20 顆;拔牙難度中級25 例,高級10 例。X 線組35 例39 顆牙,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齡21 ~40 歲,平均年齡(31.37±7.58)歲;阻生類型:低位5 顆,中位10 顆,高位24 顆;左側患牙18 顆,右側患牙21 顆;拔牙難度中級23 例,高級患者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口腔狀況無異常,清潔度較高;②患者年齡均在18 歲以上;③自愿參與研究,已于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口腔疾病或外傷;②下頜骨外傷或手術史;③合并未良好控制的牙周炎癥;④患有血液系統類疾病;⑤存在心臟類疾病、糖尿病等。
X 線組患者拔牙之前予以X 線拍攝檢查,使用Sirona ORTHOPHOS XG5 儀器進行拍攝,調整拍攝參數:電壓設置為64 kV,電流設置為8 mA,曝光時間設置為9 s,從多個角度獲取X 線曲面斷層片。CT 組患者予以CBCT 掃描檢查,采用Newtom3G 多功能口腔CBCT 儀器進行掃描,調整掃描參數:點壓設置為110 kV,電流掃描為5 mA,焦點設置為12 mm×8 mm,曝光時間設置為16 s,患者在掃描過程中取直立姿勢并保持靜止至完成全方位的掃描。獲取掃描圖像后通過儀器自帶軟件進行處理和三維重建,從而獲取患牙的具體位置、大小以及與左右鄰牙的關系等詳細信息。兩組患者均進行微創拔牙術治療,依照相應影像資料優化手術方案:去除阻生智齒牙冠表面的牙組織,將相關牙體和骨組織充分暴露,將位于牙體表面的骨組織用高速渦輪牙鉆除去,行牙冠、牙根分離后,以微創拔牙刀斷開圍繞牙根的牙周膜,隨后輕柔的在牙根松動后旋轉拔除阻生智齒。使用0.9%氯化鈉溶液充分清洗創面,復位、縫合止血軟組織,術后予以抗感染、止痛藥物。
(1)對比兩組手術所用時間、術后面部腫脹比例以及疼痛情況。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為0 ~10 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2)對比兩組患者對于治療的滿意度,通過本院自主設計微創拔牙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共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4 個等級。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3)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即比較兩組術后張口受限、腫脹、出血、唇部麻木以及鄰牙松動的發生率。其中張口受限程度評價:以患者張口<10 mm 為Ⅲ度,10 mm ≤張口<20 mm 為Ⅱ度,20 mm ≤張口<25 mm 為Ⅰ度,自由張口為0 度,以Ⅰ度及以上為張口受限;鄰牙松動:牙髓電活力檢測異常或鄰牙松動≥1 mm。
采用SPSS 17.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T 組手術所用時間、面部腫脹發生率以及VAS 評分與X線組比較明顯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所用時間、術后面部腫脹比例以及疼痛情況比較
CT 組患者總滿意率高于X 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CT 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2.86%低于X 線組的1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阻生智齒是臨床上微創拔牙應用率較高的患牙類型,阻生智齒由于生理位置的影響,容易導致冠周炎等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質量。傳統拔牙法是經錘子、去骨鑿、牙挺等減少骨阻力和牙阻力,從而將患牙拔除,但受器械使用不便、操作視野不佳、骨組織較厚等因素影響,患者的不適感較為明顯,且有著較高的術后并發癥風險。微創即是手術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生理、機體組織器官及心理損害最小,在拔牙、種植等領域內應用廣泛。微創拔牙術依賴于微創拔牙器械的發展和進步,替代了傳統的較為粗大的拔牙器械,從而明顯降低了手術過程中對周圍組織的損傷,降低了患者對拔牙手術的恐懼感,從而有效提高手術效果[7-8]。微創拔牙術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分根、側骨組織的去除、截冠位置、截冠方向、拔牙脫位方向、齒神經的保護等多個因素,所以微創拔牙術的完成效果與術前明確患牙的位置、大小等具體信息密切相關[9-10]。臨床用于微創拔牙術術前檢查的手段較多,CBCT 與X 線均為常用的影像學方法,故本研究主要對比CBCT 與X 線在微創拔牙術中的應用。
CBCT 能夠獲得矢狀、冠狀、橫斷面等多平面影像,同時可從三個維度的各個方向對患牙與周圍組織及結構的關系、牙根走向和數目、解剖位置進行觀察,重建下頜神經管與下頜阻生牙的三維立體結構。本文結果顯示:CT 組手術所用時間(11.23±2.64)min 短于X 線組的(14.56±3.47)min,面部腫脹發生率5.71%低于X 線組的22.86%,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2.16±0.48)分低于X 線組的(2.16±0.48)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術前CBCT 檢查可以有效促進微創拔牙術的進行,降低患者術后的面部腫脹度和疼痛度。分析其原因為,X 線片為曲體層面圖像,為二維空間下的影像,照射量低,能夠將整個頜骨在一張膠片上顯示,常用于頜骨內埋伏阻生牙的檢查,但拍攝牙片時牙根區域的影像會出現重疊現象,不利于反映牙根位置以及頜下神經管位置[11]。CBCT 檢查獲取的是三維空間的立體圖像,可以較為清晰的展示患牙和鄰牙、周圍組織的關系,口腔頜面外科醫師能夠根據CBCT 所提供的全面影像信息判別拔牙難度,可以輔助手術醫師更加明確患牙區域的解剖結構,從而有利于手術醫師選擇創傷最小的方式實施,更快速的完成每個手術步驟,并降低對神經、血管等組織的損傷,從而有效縮短手術時長,降低患者術后面部腫脹發生概率和疼痛感[12-13]。同時研究結果還顯示CT 組總滿意率88.57%高于X 線組的65.71%,CT 組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2.86%低于X 線組的17.1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CBCT 聯合微創治療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倪偉嘉等[14]研究中分別予以埋伏多生牙患者CBCT 結合微創技術治療、X 線牙片機結合傳統治療,結果顯示CBCT 結合微創技術治療可減少手術用時、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減少術后腫脹和疼痛,與本文結果相類似,表明術前CBCT 檢查更有助于提高微創拔牙手術的治療效果。CBCT 檢查相較于X 線,圖像更加立體清晰,使得醫師在術前對患牙的具體信息了解程度更高,因此在手術過程中操作更加準確,對患者血管、神經等組織的損傷更低,進而有效提高手術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故患者對于治療效果更加滿意。但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且術后未能對患者疼痛、面部腫脹等術后并發癥進行長期觀察,后續將擴大樣本量,增加觀察時間,對患者術后口腔情況進行長期觀察,以進一步明確CBCT 聯合微創拔牙術的價值。
綜上所述,CBCT 檢查結果比X 線更加清晰,可獲取到更為精確的三維牙體圖像,能夠連續、不同斷面觀察患牙的空間位置、形態、牙長軸方向,有效的增進了手術效率、減少患者痛苦,同時配合微創拔牙術,可進一步控制手術所造成的創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與現代微創拔牙理念更為貼合,臨床應用價值更高。但CBCT 同樣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其圖像轉換模式對于患者有一定要求,需患者具有一定自制能力、可承受較高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