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元震
(臨沂市蘭山區(qū)棗園中心衛(wèi)生院內科 山東 臨沂 276000)
腸內營養(yǎng)(enteral nutrition, EN)是經胃腸道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及其他各種營養(yǎng)素的營養(yǎng)支持方式[1]。EN 除了有營養(yǎng)素直接經腸吸收、利用、給藥方便、費用低廉的優(yōu)點外,還更符生理要求,更有助于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完整性[2]。以往認為,先改善危重癥患者的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再糾正營養(yǎng)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但隨著醫(yī)療技術和營養(yǎng)技術的進步,近年來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在危重癥患者中得到了廣泛應用[3]。本研究選取我院2018 年7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72 例危重癥患者,主要探討早期腸內營養(yǎng)在危重癥患者營養(yǎng)支持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7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72 例危重癥患者,并根據接受腸內營養(yǎng)支持的時間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6 例。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18 例,年齡38 ~75 歲,平均年齡(61.68±5.39)歲,BMI 20 ~31 kg/m2,平均(26.39±2.18)kg/m2,重型顱腦損傷13 例,重癥肺炎12 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1 例,其中行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21 例,未行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15 例;研究組男性19 例,女性17 例,年齡37 ~80 歲,平均年齡(60.64±6.21)歲,BMI 20 ~32 kg/m2,平均(26.19±2.15)kg/m2,重型顱腦損傷10 例,重癥肺炎16 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0 例,其中行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20 例,未行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1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肝臟功能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者進入ICU 48 h 后給予腸內營養(yǎng),研究組患者在進入ICU 24 h 內給予腸內營養(yǎng)。腸內營養(yǎng)液的主要成分為:10%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鈉、氯化鉀、維生素、復方氨基酸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在臨床中首先為患者持續(xù)消化道輸注維沃腸內營養(yǎng)粉劑(雀巢保健營養(yǎng)部,X20000010,規(guī)格:80.4 g/袋,10 袋/盒),或小劑量能全力(紐迪希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284,規(guī)格500 mL/瓶),250 mL/d。通過連續(xù)管飼或緩慢口服可達到患者理想的耐受程度,獲得高輸入量。
(1)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營養(yǎng)指標變化情況,包括血清蛋白、前清蛋白、血紅蛋白、上臂肌圍及肱三頭肌皮褶厚度。(2)對比兩組患者肌酐水平、谷氨酸-丙酮酸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膽紅素(TBIL)水平對比。
兩組患者腸內營養(yǎng)達標時間、ICU 住院時間。(3)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治愈、有效和無效。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生命體征恢復正常并出院;有效:癥狀好轉,生命體征平穩(wěn),留有輕微受損功能并出院;無效:患者經治療身體狀況為符合治愈和有效的標準。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營養(yǎng)指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血清蛋白、前清蛋白與干預前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紅蛋白、上臂肌圍、肱三頭肌皮褶厚度均比干預前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血清蛋白、前清蛋白與干預前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血紅蛋白、上臂肌圍、肱三頭肌皮褶厚度與干預前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血清蛋白、前清蛋白、血紅蛋白、上臂肌圍、肱三頭肌皮褶厚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危重癥患者治療前后營養(yǎng)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s)

表1 兩組危重癥患者治療前后營養(yǎng)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s)
血紅蛋白/(g?L-1)研究組36 干預前 30.36±1.21 277.30±25.98 122.33±1.28干預后 33.25±2.45 321.82±26.75 120.33±1.35對照組36 干預前 30.64±2.03 275.65±25.14 121.52±1.34干預后 30.43±1.94 281.76±25.81 107.13±1.46 t/P 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0.537/0.6720.857/0.7215.391/0.009 t/P 研究組干預前后比較5.315/0.0097.163/0.0001.027/0.826 t/P 對照組與研究組干預后比較5.381/0.0006.381/0.0005.314/0.015組別例數 時間血清蛋白/(g?L-1)前清蛋白/(mg?L-1)組別例數 時間上臂肌圍/cm肱三頭肌皮褶厚度/mm研究組36 干預前29.77±3.5212.93±1.78干預后29.21±2.9711.76±1.56對照組36 干預前29.14±3.2711.83±1.86干預后24.59±3.029.62±1.51 t/P 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4.127/0.0056.319/0.000 t/P 研究組干預前后比較0.683/0.7180.942/0.054 t/P 對照組與研究組干預后比較6.372/0.0004.821/0.005
干預前,兩組患者肝腎功能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患者的尿素氮水平較干預前升高,但研究者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另外患者的肌酐水平、ALT、AST、TBIL水平均較干預前明顯下降。組間對比,干預后,研究組肌酐水平、ALT、AST、TBIL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危重癥患者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變化情況對比(± s)

表2 兩組危重癥患者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變化情況對比(± s)
組別例數 時間尿素氮/(mmol?L-1)肌酐/(μmol?L-1)ALT/(u?L-1)研究組36 干預前8.42±1.4588.37±8.6193.76±14.37干預后 10.37±1.8677.35±5.1255.44±7.30對照組36 干預前8.39±1.4687.92±8.3794.10±14.85干預后 11.32±2.0879.31±5.3078.39±8.93 t/P 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4.220/0.0235.744/0.0135.341/0.010 t/P 研究組干預前后比較5.159/0.0086.007/0.0004.029/0.028 t/P 對照組與研究組干預后比較3.186/0.0186.102/0.0005.230/0.012組別例數 時間AST/(u?L-1)TBIL/(μmol?L-1)研究組36 干預前99.37±9.4625.33±3.20干預后58.34±6.8515.76±1.82對照組36 干預前98.37±9.7725.10±2.22干預后71.62±8.0920.49±1.68 t/P 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5.302/0.0046.121/0.000 t/P 研究組干預前后比較5.634/0.0094.842/0.011 t/P 對照組與研究組干預后比較5.773/0.0064.507/0.014
研究組患者的腸內營養(yǎng)達標時間、ICU 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yǎng)達標時間、ICU 住院時間對比(± s)

表3 兩組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yǎng)達標時間、ICU 住院時間對比(± s)
組別例數 腸內營養(yǎng)達標時間/hICU 住院時間/d研究組3673.79±8.0614.39±7.98對照組36105.52±9.1420.41±8.05 t 12.3759.438 P<0.05<0.05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危重癥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例)
危重癥患者常出現消化功能障礙、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低下,甚至不能耐受正常飲食[4]。對于該類患者,采用腸內營養(yǎng)的方式選擇口服或管飼等途徑,供給由中小分子營養(yǎng)素組成的流質營養(yǎng)制劑[5]。腸內營養(yǎng)是指經過胃腸道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是一種營養(yǎng)支持方式。其不僅有利于營養(yǎng)全面消化和吸收,還有利于內臟的蛋白質合成及代謝調節(jié)[6],對于改善和維持腸道黏膜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腸道細菌易位具有較好的作用[7]。但目前關于危重癥患者的腸內營養(yǎng)支持仍存在爭議[8],主要體現在應用時間上。部分學者認為[9,10],由于危重癥患者的各項身體機能均處在較弱水平,因此給予腸內營養(yǎng)支持時應著重考慮患者自身身體狀況,選擇恰當的時機等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再進行干預,以免出現多種并發(fā)癥。但還有學者認為[11,12],應盡早給予患者腸內營養(yǎng)支持,一方面有利于在短時間內補充患者所需營養(yǎng),促進病情恢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危重癥患者的胃腸道功能運轉,避免出現器官衰竭的情況。
該研究主要分析早期腸內營養(yǎng)在危重癥患者營養(yǎng)支持中的價值,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營養(yǎng)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血清蛋白、前清蛋白發(fā)生明顯變化,血紅蛋白、上臂肌圍、肱三頭肌皮褶厚度變化不明顯,但組間對比,研究組血清蛋白、前清蛋白、血紅蛋白、上臂肌圍、肱三頭肌皮褶厚度等營養(yǎng)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肝腎功能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患者的尿素氮水平均較干預前有所升高,但研究組尿素氮升高幅度不如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另外干預前后患者的肌酐水平、ALT、AST、TBIL 水平有明顯的改善,數值均出現降低,干預后組間對比,研究組的以上肝腎功能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除此之外,研究組患者的腸內營養(yǎng)達標時間、ICU 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一方面,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94.44%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數據認為:在患者進入ICU24 h 之內接受腸內營養(yǎng)治療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進入ICU48 h 后接受腸內營養(yǎng),危重癥患者的生存質量可得到提升。這與張書亞[13]的研究,早期腸內營養(yǎng)治療14 d 后,研究組患者的血白蛋白水平為(32.52±5.14)g/L;腸內營養(yǎng)達標時間為(74.28±8.34)h 以及ICU 入住時間為(14.67±8.61)d,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營養(yǎng)在危重癥患者營養(yǎng)支持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情況,減少住院時間,提升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