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華,唐 莉,潘春柳
(1 深圳市薩米醫療中心重癥醫學科 廣東 深圳 518118)
(2 惠陽三和醫院重癥醫學科 廣東 惠州 516211)
ICU 是監護與治療危重癥患者的場所,包括多發性創傷、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重要器官移植術后等,該患者病情嚴重且進展很快,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與護理[1]。ICU 危重癥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極易出現器官功能衰退,在治療過程中急需建立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治療,會降低患者機體防御功能,易引起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延緩患者康復,給患者帶來痛苦,對預后造成不利影響[2]。因此,科學的氣道管理對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而如何規范管理氣道是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應當重視ICU 重癥患者的護理干預[3]。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ICU 收治的352 例重癥患者,探討氣道管理小組在ICU 氣道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擇深圳市薩米醫療中心及惠陽三和醫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ICU 重癥患者352 例,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176 例。參照組男98 例,女78 例,年齡25 ~78 歲,平均年齡(52.78±8.12)歲,心肺疾病患者32 例,重度顱腦損傷35 例,胸腹部手術18 例,多發傷15 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3 例,消化系統疾病28 例,呼吸系統疾病25 例;研究組男95 例,女81 例,年齡26 ~78 歲,平均年齡(52.91±8.27)歲,心肺疾病患者28 例,重度顱腦損傷28 例,胸腹部手術20 例,多發傷13 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0 例,消化系統疾病25 例,呼吸系統疾病32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進入ICU 病房時間均在24 h 以上;②所有年齡均在18 周歲以上;③所有患者臨床病歷均完整有效;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肺部感染患者;②合并慢阻肺、肺結核等肺部疾病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④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損傷患者;⑤既往精神疾病患者;⑥患者或其家屬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管理:采取ICU常規氣道護理,對多器官功能衰竭氣管插管患者統一采用VAP 預防集束化護理措施,對VAP 預防措施實施的執行情況和護理質量針對當班管床護士常規抽查監控。研究組在常規氣道護理基礎上,成立氣道管理小組對患者進行氣道護理:(1)組建氣道護理小組,由1 名護士長、2 名ICU 專科護士、1 名護理組長組成,小組成員均具有豐富的氣道管理經驗。根據小組成員的資歷、工作年限等,分配工作任務,優化工作制度,護士長任小組組長,負責ICU護理質量監管。(2)培訓,負責對ICU 所有觀察護士進行培訓,包括吸痰、氣囊監測、氣道濕化、呼吸機使用及維護、VAP 預防等。首先,做好體位管理,所有ICU患者均需抬高床頭≥30°(脊髓損傷、不穩定性骨盆骨折、血流動力性不穩定患者等),在患者的足跟處墊軟枕。對于意識清醒患者,加強健康宣教,強調采用正確體位的重要性,要求患者遵醫囑采用正確體位[4]。(3)氣道管理,①每周召開1 次氣道護理管理小組會議,制定工作計劃及措施實施。并進行氣道管理知識和呼吸機操作技能實操培訓,對所以護士進行考核。②規范人氣道管各操作流程,包括人工氣道吸痰、人工氣道加溫加濕、呼吸機管路連接及消毒處理等。③對發現問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查閱文獻,提出合理指導建議并進行改進。④每月對科室護士進行氣道管理的質量考核,將考核結果納入個人評優評先的參考指標[5]。(4)加強營養管理,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首選腸內營養治療,在腸內營養不能滿足患者需要時予以腸外營養補充;糾正低蛋白血癥,并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電解質平衡[6]。(5)做好科室環境管理,在監護室地面、床頭與桌面等部位均應當嚴格擦拭消毒,每月進行物表、空氣、醫護人員手及使用中的消毒液細菌學監測,觀察細菌菌落;加強護理人員手衛生的管理。(6)口腔管理護理2 次/d 或根據口腔評估情況,選擇合適口腔護理液(碳酸氫鈉溶液、過氧化氫溶液等)漱口,定期更換氣管插管固定帶、牙墊[7]。
(1)對比兩組ICU 重癥患者并發癥發生狀況,包括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和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2)對比兩組ICU 重癥患者舒適度和睡眠質量,分別采用Kolcaba 舒適狀況量表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其中Kolcaba 舒適狀況量表從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環境等方面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舒適度越好。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則從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等方面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差。(3)對比兩組ICU 重癥吸痰效果和氣囊管理情況,其中吸痰效果包括有吸痰間隔時間和日吸痰量;而氣囊管理情況則包括有氣囊注氣容積與氣囊壓力。(4)對比兩組ICU 重癥患者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健康調查簡表(SF-36)從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生理功能及社會功能等四個維度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5)對比兩組ICU 重癥患者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評估,按照所得分值劃分為4 個級別,分別為90 分及以上的非常滿意患者,75 ~89 分之間的滿意患者,60 ~74 分之間的比較滿意患者,以及60 分以下的不滿意患者。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 20.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和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均分別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ICU 重癥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護理前,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舒適度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ICU 重癥患者舒適度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ICU 重癥患者舒適度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睡眠質量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 176 32.02±3.73 78.15±7.81 9.41±1.67 5.68±1.12參照組 176 31.89±3.48 51.83±5.38 9.67±1.84 7.53±1.54 t 0.338136.81840.89226.9056 P 0.73550.00000.31760.0000組別例數舒適度評分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吸痰間隔時間長于參照組,日吸痰量多于參照組,且研究組氣囊管理情況(氣囊注氣容積與氣囊壓力)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ICU 重癥吸痰效果和氣囊管理情況比較(± s)

表3 兩組ICU 重癥吸痰效果和氣囊管理情況比較(± s)
氣囊壓力/cmH20研究組 1763.25±0.64 15.37±3.13 11.15±1.59 27.45±4.21參照組 1761.81±0.33 11.22±2.27 15.40±2.88 35.79±5.87 t 26.530414.239217.138815.3167 P 0.00000.00000.00000.0000組別例數吸痰間隔時間/h日吸痰量/mL氣囊注氣容積/mL
護理后,研究組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生理功能及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ICU 重癥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ICU 重癥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例數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研究組 176 70.95±7.62 75.68±7.08 71.38±7.83 77.48±7.74參照組 176 60.51±6.73 64.42±6.97 60.38±6.14 66.32±6.56 t 13.623415.035614.666014.5924 P 0.00000.00000.00000.0000
ICU 患者因呼吸功能差,在治療過程中需配合實施人工氣道和進行呼吸機治療,主要保證患者氣道的通暢而在生理氣道與空氣或其他氣源之間建立的有效連接。人工氣道的建立可以保證氣道通暢,防止誤吸和反流,有利于氣道分泌物的清除,并為機械通氣提供封閉通道,從而維持患者的生命。然而,在治療過程中伴隨多種并發癥,如感染、肺炎等,嚴重者威脅生命安全[8]。因此,ICU 機械通氣患者護理過程中,應當重視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管理,以預防大于治療理念開展各項護理,促進疾病的治療[9]。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在ICU 患者護理過程中采用氣道管理小組,分工合作,權責分明,使得護理人員分工更加優化,工作制度也不斷完善,促使護理質量有效提高[10]。同時,在氣道管理小組中,護理質量可以得到持續的監控,護理人員充分發揮工作積極性,將個人特長應用于護理服務中,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除此之外,ICU 患者在氣道護理中應用氣道管理小組,通過實施規范、科學、全面的護理干預,包括感染預防、健康教育等,有效促進疾病的治療,改善預后效果,繼而提高生活質量[11-12]。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和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均分別低于參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舒適度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均優于參照組(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吸痰間隔時間長于參照組,日吸痰量多于參照組,且研究組氣囊管理情況(氣囊注氣容積與氣囊壓力)均低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后軀體疼痛、心理健康、生理功能及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證實了氣道管理小組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減少VAP 的發生,進而提升患者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究其原因在于通過建立氣道小組,可有效的加強小組內部的管理,并且合理的對各組員進行工作分配,進而明確各組員的工作職責,保證其護理工作質量[13]。而定期對組員進行培訓,可增強護理工作人員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其臨床實踐經驗,進而為后續ICU 的護理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通過氣道管理能夠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進而在最大效能下幫助患者進行氣道管理。最后對患者進行的加強營養護理、基礎護理及口腔護理等,可保證患者治療期間的營養所需,同時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治療環境,而口腔護理則能保證患者口腔內環境,減少口腔感染[14]。
綜上所述,氣道管理小組應用于重癥醫學科危重癥患者的護理治療中,能有效降低V A P 發生率、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其護理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