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亮
口腔頜面部囊腫是一類比較常見的口腔頜面外科疾病,多為良性病變,但是容易出現感染,甚至有癌變可能,因而在臨床中要重視對該類患者的治療[1]。手術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許多患者通過手術治療后病情可以痊愈,不過可用于治療該病的術式有多種,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治療方案,何種術式的效果和安全性最佳尚存爭議[2]。本研究以本院在2019 年3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2 例口腔頜面部囊腫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就開窗減壓術與囊腫刮除術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比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2 例口腔頜面部囊腫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1 例。研究組中男15 例,女16 例;年齡21~66 歲,平均年齡(44.02±7.28)歲;病程1~4 年,平均病程(2.85±0.56)年;病變位置:上頜骨12 例,下頜骨19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7 例;年齡23~63 歲,平均年齡(44.82±6.09)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2.93±0.71)年;病變位置:上頜骨14 例,下頜骨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患者均確診為口腔頜面部囊腫,患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有頜面部手術史、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異常者。本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應用囊腫刮除術治療,將牙齦瓣翻開,暴露出骨面,在骨質最薄處開窗口,將囊腔內容物取出,將病變組織刮除,如牙根受損,則應在術前進行根管治療,術中需截取牙根并灼燒根尖,需保留牙槽神經血管束,如患者病變范圍較大,則需放置碘仿紗條,關閉窗口,術后7~10 d 取出碘仿紗條。
研究組應用開窗減壓術治療,麻醉方式根據患者情況確定,可選擇全身麻醉(全麻)或局部麻醉(局麻),麻醉后在患者頜骨病變骨質厚度最小處將黏骨膜切開,將骨板去除,作一個2 cm×2 cm 大小的窗口,取出部分囊壁后進行病理檢查。如開窗部位為拔牙窩,則應在拔除病變牙后擴大拔牙創面,以充分暴露出囊壁,將其切除、送檢,需將剩余囊壁組織保留,最后將囊腔內容物徹底清除。術后7 d,由修復科制作阻塞器,并為患者佩戴,需指導患者對囊腔進行沖洗。術后1 年,如患者囊腫未徹底消失則需開展囊腫刮除術進一步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臨床指標、術后囊腔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囊腫完全消除、創面愈合;有效:患者囊腫殘留少許,創面基本愈合;無效:患者囊腫未徹底清除,存在明顯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VAS 評分。術后囊腔情況包括囊腔縮小率、囊腔縮小體積、術后囊腔密度。并發癥包括骨質缺損、牙槽神經損傷、術后感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術后囊腔情況比較 研究組囊腔縮小率、囊腔縮小體積及術后囊腔密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囊腔情況比較()

表3 兩組術后囊腔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口腔頜面部囊腫是一類非膿腫性病理性囊腔,一般發生于口腔和頜面部,其病因復雜,主要與發育異常有關,感染、損傷也可引起該病,該類患者多無明顯的自覺癥狀,主要臨床表現為口腔頜面部出現囊性腫塊[3]。該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會影響到患者口腔健康,出現面部畸形,因此在確診后需盡早治療,患者通過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良好[4]。醫用生物蛋白膠在治療該病中具有較好的效果,但費用高昂,許多患者都無法接受,因而不適宜在臨床中推廣應用[5]。囊腫刮除術在治療該病中應用較廣,但切開過大,可造成牙齒缺損和骨質缺損,其臨床應用率正逐年下降[6,7]。開窗減壓術為治療該病的新型術式,此術式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能有效縮小囊腫,其治療效果顯著,并發癥發生率也較低,患者易于接受[8]。開窗減壓術的治療機制主要為降低囊內滲透壓,以改善患者囊腫損傷癥狀,并能將囊壁和骨片去除,進而起到消除囊腫和病變組織的目的,能促使患者頜面部生理功能得到改善,還可避免病變組織殘留增生,防止病情復發,可實現根治目標[9,10]。楊東哲等[11]的研究認為對口腔頜面部囊腫患者應用開窗減壓術治療可有效改善其病情,且此術式易于操作,創傷較小,治療安全性也有保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囊腔縮小率、囊腔縮小體積及術后囊腔密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汪鵬[12]的試驗結論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口腔頜面部囊腫實行開窗減壓術治療可取得很好的療效,建議將此術式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