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凱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臨床常見病癥,特征為呼吸困難、發力、胸悶氣短等,主要是由于心肌病或是炎癥等引起的心肌損傷。該病癥的發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若不及時治療,患者進入急性加重期后,就會引發全身各臟器功能異常[1]。臨床在治療過程應用左西孟坦等藥物,效果較為良好,但是若長期服用藥物,價格昂貴,且存在副作用。而中醫藥在治療本病癥上療效確切,容易被大眾接受,所以本文針對中醫藥療法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134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7 例。研究組中年齡最大76 歲,最小42 歲,平均年齡(56.52±7.71)歲;男31 例,女36 例。對照組中年齡最大74 歲,最小41 歲,平均年齡(57.29±6.56)歲;男32 例,女3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且已經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應用強心劑或受體阻滯劑等抗感染治療。研究組采用益氣溫陽湯加減治療,基本組方為6 g 附子,10 g 五味子,30 g 益母草,15 g 麥冬,15 g 人參,12 g 五加皮,10 g 紅花,15 g 白術,12 g 澤瀉,15 g 茯苓,20 g 黃芪,10 g 葶藶子,用水煎服,1 劑/d,分2 次服用。若患者有嚴重哮喘,則需要加蘇子、杏子;若患者有腹脹,則加山楂、神曲、萊菔子;脈結代者要加苦參或是炙甘草。兩組均治療8 周,觀察臨床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LVEF、FS、E/A)、6 min 步行試驗距離。治療效果判定標準依據參考文獻[2]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LVEF、FS、E/A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LVEF、FS、E/A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6 min 步行試驗距離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6 min 步行試驗距離為(233.51±25.94)m,與對照組的(234.52±26.21)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242,P=0.8230>0.05);治療后,研究組6 min步行試驗距離為(489.54±24.67)m,長于對照組的(372.52±50.11)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1493,P=0.0000<0.05)。
流行病學顯示:我國約有400 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齡在35~74 歲之間,不同性別心力衰竭的發病率不同,男性為0.7%,女性為1.0%,女性高于男性[3]。隨著年齡的增加,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有文獻報道,老年患者占同期慢性心力衰竭總人數的69%左右,疾病按照累及心腔部位的不同分為左側、右側和全心衰竭,導致該病的原因以冠心病為首。心臟泵血功能的降低導致靜脈回流,心搏出量不能滿足患者自身的機體代謝需求,進而有賴于充盈壓升高,補償病理狀態。據統計有70%~90%的心力衰竭發生誘因是感染、心律失常、體力活動和情緒激動、出血和貧血以及妊娠和分娩,以上因素都是有可能誘發心力衰竭的常見因素,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4,5]。
中醫學將慢性心力衰竭歸屬為“心悸、胸痹、水腫”等范疇,發病原因表現為心氣虛衰,病理環節復雜,多以血瘀、痰濁為主?!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中有“諸血者皆屬于心”的說法,由此可以說明,若心氣虛弱則鼓脈無力、氣短等癥狀都會表現出來,為此,心氣虛衰也就是慢性心力衰竭發病和進展的始動者,也是根源所出。從《醫學入門》中可以發現:血得溫而行,得寒則凝,得滯則阻,所以心氣需要溫煦。《圣濟總錄·心藏門》中將心力衰竭歸為“經悸、心水”等范疇,而《金匱要略》有關于“心水”的闡述,心水者,喘促、氣短,短氣不能平臥。本組方中附子溫腎陽、澤瀉、利水,葶藶子消腫,川芎活血化瘀,黃芪益氣生陽,諸藥合用,具有益氣溫養、活血利水的功效。有學者研究表明,該病癥主要按照利水、溫陽、生津、固脫的原則進行治療,此次應用湯劑的基本組方中,人參可以補元氣、益脾肺,對于心力衰竭患者自身具備的喘促氣短不能臥床或出汗等癥狀效果明顯,附子可以溫心陽、脾陽和腎陽,對于四肢冷的患者來說價值明顯,黃芪則具有護正固表的功效,這樣不僅可以改善倦怠乏力、汗出氣短之證,且利尿作用明顯。丹參具有散血瘀的功效,對于血瘀滯于胸中所導致的胸悶或胸痛等癥狀,茯苓具有安神寧心的功效,可以利尿減負荷[6-8]。慢性心力衰竭會導致心臟泵血功能障礙,患者的心功能與結構發生改變,會導致心排血量不足,造成肺循環靜脈系統淤血等綜合征,屬心臟病不可避免的結局。現代醫學表明,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較為多樣,以利尿和強心等為主,從全身的防治情況來看,中醫藥對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固益正氣、增強體質等。最近幾年,心力衰竭防治指南有關于“中藥治療心力衰竭”的要案,對現代中醫醫家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機和治療作用顯著[9-11]。《備急千金要方·心臟門》中提出的“心力衰竭”,在其他古籍中也有記載,在《金匱要略》中有“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素問·逆調論》中有“諸水病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的闡述,分析主要是因為心力衰竭淤血引起的喘促不得臥等癥狀類似。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2%,高于對照組的80.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LVEF、FS、E/A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6 min 步行試驗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韓曉梅[12]的研究結果相似,在其研究中,主要針對17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和研究組各85 例,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LVEE 與E/A 比較,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益氣溫陽湯加減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顯著。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疲乏無力、上腹部脹飽感等癥狀,需要及時就醫。
綜上所述,益氣溫陽湯加減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顯著,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心功能,且對促進患者康復有重要價值,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