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進芳 劉清梅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甘肅甘南 747000)
藏族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其中傳統體育文化更是發展悠久,藏族人民與高原自然環境在和諧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傳統體育資源,這些體育資源帶有高原特色與藏族民族特色,成為西藏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讓人們從中感受到民族價值觀與審美觀。西藏地區的高校體育課程,面臨內容單一的問題,一般是以競技類體育項目為主,如籃球、足球和乒乓球等,體育資源和體育課程缺乏特色,尤其是藏族文化中傳統體育資源的融入不到位,導致高校體育教學存在民族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基于此,該文針對藏族傳統體育資源開發和民族學校體育課程開發展開分析,總結高校建構民族特色體育課程體系的策略,從而實現藏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高效應用。
西藏地區的高校已有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沒有完全適應高原環境,其原因之一便是體育課程體系缺乏特色[1]。基于此,開展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深入開發帶有藏族特色的傳統體育資源,為體育課程賦予民族特色,開發新體育運動項目,使體育課程體現出藏族的民族風格,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2]。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對于民族體育課程而言,有效豐富了體育課程內容,在常規體育課程基礎上融入的大量帶有藏族特色的體育內容,例如賽馬、賽牦牛、射箭、藏式摔跤、藏棋、馬術等,均能夠作為藏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民族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使體育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體現出強烈的民族特色。
根據《體育新課程標準》中涉及的新理念,明確民族學校體育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尤其是在學生運動技能方面,指導學生科學地鍛煉身體,提高身心素質,這也為西藏地區學校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提供了支持,充分體現出藏族傳統體育資源的應用價值,為《體育新課程標準》的落實夯實了基礎[3]。
現階段民族學校開發體育課程的過程中,結合西藏當地各個地區實際情況,開發出與學生身體素質相貼合,并且能夠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體育課程是改革的重點。但是西藏學校體育課程的開發依然面臨單一、過于理論化等問題,導致《體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受到影響。大力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是民族學校體育校本建設非常重要的路徑之一,也為《體育新課程標準》的落實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藏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能夠得到有力推廣,并能夠促進民族優秀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其實日常生活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體育資源,只是以不同的載體展現,這也是體育課程改革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4]。尤其是藏族傳統體育資源非常豐富,民族學校體育課程建設與開發期間,必須做好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選擇、開發工作。
藏族擁有非常豐富的民族體育文化,而且帶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也非常多,將其作為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應用在體育課程建設和開發中,可以進一步強調民族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的特色以及民族體育項目的健身價值,為民族學校體育教學注入活力,也為今后民族學校開發體育與健康課程提供了資源。
2.2.1 科學性原則
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要在強調民族性的基礎上,遵循科學性原則,保證藏族傳統體育資源和民族學校體育課程之間能夠有效契合,增強學生的接受度[5]。因此,藏族傳統體育資源應用在體育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時,在前期選擇體育項目階段就需要保證科學性,尤其要與《體育新課程標準》一致,還要與西藏高原各個地域環境特征、學生需求相符。體育學習內容劃分為不同的領域,分別按照學生參與藏族運動項目積極性、運動技能水平、身心健康素質、社會適應情況,建構藏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
2.2.2 實用性原則
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需要遵循實用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尊重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現狀,按照大學生年齡特征、身體發育特征,在民族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內融入藏族傳統體育資源,而且要保證兩者的契合度、可操作性。按照西藏地域性、氣候性特色,選擇實用性高的體育項目[6]。第二,教師必須始終秉持健康第一的原則,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在體育教學中應用靈活性、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創新能力,通過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達到陶冶學生性情的目的。
2.2.3 實踐性原則
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必須達到推動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這就需要遵循實踐性原則,學生在體育實踐中靈活掌握藏族體育項目技能,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性[7]。與此同時,在民族體育課程中融入藏族傳統體育資源,一方面需要有相應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與教學方案,另一方面還應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實現藏族傳統體育資源應用價值最大化。
3.1.1 聯系學生實際
藏族傳統體育資源開發的對象為大學生,那么在開發民族學校體育課程的過程中,必須聯系學生身心素質實際,了解學生能夠接受與理解的藏族傳統體育資源的程度[8]。針對學生生活環境、接受能力與程度,教師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必須與學生實際相聯系,加強藏族傳統體育資源選擇的針對性,使民族學校體育課程內容更具有深度、廣度。例如教師針對賽馬、賽牦牛、藏式摔跤等傳統體育項目進行開發時,對大學生關于此類民族特色體育項目的接受程度進行分析,發現部分學生對這些項目并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前加強對此類體育項目的介紹,幫助學生建立藏族體育項目的認識,以此來優化民族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成效[9]。
3.1.2 聯系師資條件
結合民族學校內部的師資情況,需要按照教師專業素質、專長等,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保證民族學校體育資源開發的效果。教師尤其需要了解《體育新課程標準》思路與內容等,建立綜合素質高的體育教師隊伍,可以在藏族傳統體育資源的基礎上實施落實素質教育,從而開發民族學校體育課程[10]。
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要負責人,建議學校方面組織教師培訓,一方面,應加強體育教師的民族意識,讓其能夠認識到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應夯實教師體育理論基礎、提高體育教學實踐水平,建立民族性體育教學思想觀念。教師積極參與民族學校組織的體育教學體系設計,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向體育教學資源的轉化。
3.1.3 聯系學校特色
學校特色也是資源優勢,一般表現在辦學精神、校園文化、教學設施與設備等方面。民族學校擁有的傳統體育課程資源不同,這也決定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的差異性,需要學校聯系自身,深入挖掘特色民族體育資源。很多學校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基礎,也培養了大量的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建議民族體育課程開發期間,應用文字、影像資料、歷屆校友講述等方法,在學校內建構氛圍濃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氛圍。當然也有很多學校具有非常好的硬件條件,如基礎設施、設備豐富的體育館,體育教學現代化水平高。所以在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現代化手段,拉近大學生和藏族傳統資源的距離,在開展體育課程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學生既可以參與藏族傳統體育項目,又能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民族學校在開發體育課程和藏族傳統體育資源時,需要加強體育資源的交流、推廣,深入挖掘體育資源,在高校內構建具有民族性質的體育課程體系,從而為藏族體育文化的傳播創造新的途徑。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發期間,相互交流與學習至關重要,針對挖掘的藏族傳統體育資源,應該做到信息資源共享。如果高校技術條件允許,還可以創建藏族傳統體育資源數據庫,專門用于收集、儲存民族傳統體育資料,從而豐富高校體育課程資源。
在將藏族傳統體育資源導入民族學校體育教學課程之前,教師需要深刻感受藏族當地的體育文化,尤其是藏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了解歷史發展、體育項目技術、器械設備規格等,整理相關資料。當教師了解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基本情況后,根據掌握的體育動作、技術以及技能等,對運動器材、場地等進行調整,與民族學校的體育教學實際情況相符,再立足于體育教學視角,深刻展開理論分析,加強民族學校體育課程開發的目的性、組織性與計劃性。
第一,在課程開發時,由于受到新課程觀、教育價值觀的影響,教師往往更加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高效利用,所以在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課程改革等工作中加大了力度。學校方面應注重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挖掘更多帶有藏族文化色彩的體育項目,并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進行滲透。例如,教師在體育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藏式摔跤,這是比較經典的藏族體育項目,對于民族學校的體育課程而言,可以讓學生有多元化的途徑接觸藏式摔跤。再如,教師開展體育教學期間,為了讓學生感受藏族體育文化,在已有的體育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可以融入吉韌、押加、鍋莊舞等傳統體育資源,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學生在參與藏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同時,也能夠陶冶情操,鍛煉身體素質。另外,很多教師在開發傳統體育資源之后,會將其作為民族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素材,在學校內部構建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這是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方法。第二,針對藏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開發,實現學校體育、社區體育之間的高效互動。比如,在一些重要的節假日中,民族學校和當地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吉韌、押加和鍋莊舞等體育活動,以此來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人際交往、團結合作能力。
藏族傳統體育有比較悠久的發展歷史,而且也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對于大學生而言,藏族傳統體育不僅有助于提高其審美情趣,還能夠起到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等作用;對于民族學校,藏族傳統體育更是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藏族傳統體育項目彰顯了民族文化,也寄托著民族情感。伴隨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現代競技體育也與西藏高原之間有比較深刻的交流,但是有越來越多的藏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忽視,弱化了傳統體育文化的民族性。為此,建議將民族學校的體育課程作為藏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載體,為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傳播提供助力。
例如,民族學校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期間,為了保證藏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有效開展,首先針對學校已有的體育場地、器材、師資力量等進行調查,了解開展藏族體育項目的條件。教師經過討論之后,認為吉韌這一藏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較適合大學生,而且吉韌臺面和圍棋盤的相似度很高,學生也比較熟悉。選定了這一體育項目后,所有教師結合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重新設置了吉韌比賽規格。吉韌母球為“安則”,粉球有黑白兩種,數量分別有9 個。如果教師組織吉韌比賽或是課堂教學,學生需要兩人單彈或是一組雙彈進行對陣,選手對坐,使用食指彈擊母球,隨之用手指擊彈,以借力的方式擊打黑白粉球或是紅球,彈入至桌上四角的隨機洞口即可。因為吉韌這一體育項目具有很強的娛樂性,無需學校準備大規模的場地、較多的器材,比賽規則也相對簡單,所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很容易掌握此項目。在學習與比賽中,學生有機會接觸吉韌這一藏族傳統體育項目,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將其內化至個人的文化素養中。這種藏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既可以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又能夠指導學生深刻認識藏族傳統文化,并達到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西藏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因其海拔比較高,所以高校體育教學水平整體不高,主要表現在體育課程設置、體育教學內容等方面。一直以來,西藏地區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對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給予了高度關注,教育部更是推出了《體育新課程標準》,將拉薩作為中心,覆蓋當地所有學校開展體育課程改革。盡管很多高校已經根據《體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做出了調整,也獲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學生本身的體育鍛煉意識并未改變。例如,很多學生雖然比較喜歡參加體育活動,但是卻對參加體育課興致寥寥,這是導致體育課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民族學校針對體育課程進行建設與改革期間,應大力開發藏族傳統體育資源,為學校體育課程體系賦予民族性。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對體育項目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還有利于實現藏族民族文化與體育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