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霞
摘要:農業作為國家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社會建設、發展的關鍵基礎,還能對人民的生活、生產作出保障。為確保大量農村人口的經濟來源,便需要對農業進行改變、優化,將經濟可持續發展放在重點關注的工作內容中,并通過使用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方式,讓整體的進步速度因此提升。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農業現代化管理產生的作用,同時細致闡述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以及生態農業在該方面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管理;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的問題逐漸被顯現出來,作為黨中央與國家重視的問題,其已將“三農”問題的解決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在當前的社會情況中,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全新的未來方向,但需要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對資源進行科學使用、保護生態環境。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對生產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還要將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凸顯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內容。
1 農業現代化管理的作用
1.1 解決剛性需求
作為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的國家,迄今為止該方面的經濟都占據著重要地位,但伴隨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使用,讓其中存在的矛盾逐漸展現在人們面前。一,產出農作物是農戶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了能將自身獲得的利益進行最大化呈現,便在栽種與管理的過程中,應用大量的化學農藥、化肥,以及除草藥劑等,通過對其的過度使用,讓該范圍內的土地肥力持續降低,并因此出現水土流失、荒漠化的情況,加重了土地資源使用矛盾的“尖銳化”程度。二,伴隨城市建設工作的深入化開展,大多數的農業土地資源逐漸縮減,讓分配工作的緊張增加。土地資源使用上的矛盾使得資源、產品剛需,要面對發展中的困難。在整改社會情況的工作中,可以使用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方式,來對該地區的經濟進行科學管控,轉變以往使用的耕作方式,對農業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這不僅能夠降低對資源產生的傷害,還能將生產效率進行提升,促進農村產業、經濟融入速度加快,滿足發展剛需內容的同時,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1]。
1.2 創造良好經濟
農業方面的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限制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以及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等方面情況的干擾,使農村地區的專業人才、教育水平、科技實力等方面都落后于城市。年輕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對農村經濟水平提高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制約,農業是該地區經濟結構內部的關鍵支撐,想要對其進行科學有效地提升,便需通過使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來推動整體的穩定,讓其能夠持續增長,為行業的未來創造出優秀條件、環境。在過去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中,固化的工作理念、體制內容,都對產品的生產效率造成了嚴重干擾,降低了資源質量的同時,還嚴重破壞了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限制了該行業穩定、健康的發展道路。全新的農業管理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多樣化問題,并依據思想傳播的方式,來優化農民在發展過程中的理念;在生產方式中,使用更加先進的科技產品與信息技術,積極主動性調動該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為日后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出良好、科學的指導。
1.3 促進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工作至今,農村經濟體制進行了一定的改革,特別是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出來之后,農民在生產、經營方面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使其經濟收入總量因此得到增加。但是在近些年間,為防止自然災害對農業產生影響,確保生產出的產品質量,便讓土地資源中投入的成本數不斷增加。在當前,伴隨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副產品方面的產業建設速度提升,讓其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減小,如果單純依靠農業的生產活動,已經不能再滿足當前在經濟上的需要。國內的農產品增收速度緩慢,讓其與城市之間的收入效益數量差距逐漸加大,同時“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強化,對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產生了影響。以上提及的內容都對農村全面脫貧、奔小康的工作目標產生了嚴重阻礙。農業現代化管理方式主要是將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方法作為切入點,對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合理經營,減少成本的使用總數量,增加產出的數量,讓其中的經濟利潤大幅增加。由此能夠看出,實行農業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在農業經濟持續發展中發揮出了關鍵作用[2]。
2 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2.1 完善管理機制
想要讓農村地區的經濟實現良好進步,促進農業建設管理的現代化轉變,第一,需要將管理工作機制進行完善,并在該模式中展現出自身的重要意義。通過將家庭承包制責任制作為工作開展的基礎,讓其與雙層經營體制內容進行充分結合后,成為農業政策中的關鍵基石,并在該前提下,開展經濟管理體系完善、優化的工作。除了相對穩定的承包關系以外,還需要對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進行科學、有效的探索,并對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的使用進行引導,再通過合作與承包的形式,來進行與公司、農村大戶、技術人才之間的合作經營,提高農民在財產方面的收入數量。不僅如此,還需要讓培育農業中的生產性團隊,并建設出與之配套的綜合設施,以及方便、有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內容,為農戶提供出多樣化的經營服務。第二,要對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進行優化與改革,使其能向品牌、加工、科技、網絡、休閑、生態的工作方向轉變,打破以往初級產品原料生產工作的限制,為農村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管理的信息化
在國內當前的農業發展、建設工作薄弱的現實情況中,想要對信息化發展的機遇進行良好掌握,便要加大農業經濟的發展力度。一,需要讓政府在農業管理工作向信息化轉變中,加強自身職能作用的發揮。農業信息化轉變,是一項需要跨越地區、部門、行業的系統性工作,其要在政府相應部門的正確引導下,來對任務進行統一劃分、分工。政府相應部門需要在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中的資金開發、系統維護等方面的支出上,給予一定的投入與扶持,并出臺與之相關的政策內容以及良好的優惠內容,來吸引社會中的資本投入到信息化建設中。二,需要對多方面的資源進行良好的整合,并提高信息化服務工作的水平。依據農村的發展方向、農民的具體需求,來對信息的收集、整合工作進行強化,打開其來源渠道、傳輸通道,提高工作的完整性與正確性,讓政府與人民、公司都能充分地使用有效資源。同時,農民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個人素質、技術人員的缺失,是當前推進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工作的關鍵制約因素,為改變該情況,便要對農戶進行專業教育、培訓,以及提升個人素養,還要讓其具備信息獲取、技術運用的能力;創建出高水平的專業信息服務團隊,為農業的未來的發展,提供出智力方面的支持[3]。
2.3 加強科技投入
想要實現國家中長期發展綱要的具體內容,便要讓農業方面的科技實力進入到世界的前列中,并且在其中投入的精力要高于全國科技比例數值。只有讓農業科技的投入比例大幅提升,才能實現該方面的自主創新工作。一,需要各級別政府部門都在相應制度內容上,確??萍挤矫尜Y金的支持力度與增長幅度,實現逐年的加強,并提升該方面投入在整體中的占比情況,改變以往產業權重較低的不良現象。為此,可將專項的經費撥發出來,建立相應的基金會,主要使用在新興技術、產品的研究、推廣工作中。同時政府還需要對民間的資本力量進行合理引導,使其能夠參與到投資研發工作中,縮短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工作所需要的時間,設立出以政府為主要投入力量、公司為關鍵主體、多種投資人員共同參與的投融資體系,讓方式向多樣化改變。二,還需要將資金投入工作的方向進行改善,對以往存在的不科學情況進行改革。中央財政與各個地方相應部門進行工作開展時,需要進行明確的任務分工,像是全國性、探究時間較長的研發工作,可以主要由中央負責,以此來確保全局性與戰略性內容的項目順利完成;在面對應用式的研發工作,與科技力量基礎設施配備等方面的任務時,可以由地方進行處理,這樣能夠良好地適應區域內使用需求,還能大力推進農業技術方面的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增強科技,與農村發展的支撐力量,從而為日后發展作出堅實的基礎保障。
2.4 強化產業建設
讓農業向產業化的角度發展,主要是為了創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系內容,完成產業資源配置的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工作,以及在該過程中產生良好的效益。農業的產業化可以將工、農、服務等行業連接在一起,并在組織內部創建科學的分工體系,以此對小生產、大市場之間產生的矛盾進行合理調節,改變以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資源、市場的多重制約。為達到該效果,便需要依據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來對產業化轉變工作加以支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一,創建出市場化的農業,并在進行產業化時,將當前的真實情況作為關鍵方向。改變以往小農自給自足的封閉狀態,并在市場真實情況的前提下,進行生產因素的組合,與資料與產品購銷的配置工作。二,完成農業生產向專業化的改變,主要是進行再生產、銷售、服務等工作的變革,通過將規模較小、分布散亂的農戶聚集在一起,并進行市場化的布局與專業化生產,來緩和農戶經營模式與現代農業需求規模之間產生的差異與矛盾。不僅如此,在農業進行產業化的過程中,其中產業鏈是工作實質內容,信息時代中的網絡背景,為其進行升級與優化提供了技術方面的支持。網絡技術的合理使用,打破了家庭經營中的局限性,并在分散經營模式的前提下,優化了產業鏈的具體情況,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渠道。通過使用網絡技術,能夠完成生產、加工、銷售工作,以及商貿、工農業一體化改變,從而組成了一條龍式的“鏈條”模式。
3 生態農業在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意義
3.1 現代化發展
想要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化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對其的不斷增強,來加快現代化的發展腳步。生態農業是在傳統模式基礎上,整合與總結做出的經驗,讓其與生態環保理念進行融合后,以國家的真實情況作為切入點,依據生態學專業原理,來使用現代技術進行生產工作。通過合理使用生態農業技術,不僅能夠讓生產水平提升,還可以促進該方面的經濟發展,以此來推動行業發展腳步,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堅固基礎。
3.2 提高綜合效益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綜合效益因此得到提升,還能夠讓資源被良好、合理的分配,使其發揮出真正的使用價值,甚至還可以因此出現增值的效果。生態農業的使用,能夠實現物質的循環速度提升,讓其轉換的力度增加,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同時,生態農業還可以創造出數量、質量優秀的多樣化農產品種類,讓人們的生產工作能夠因此得到良好提升。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幫助農民提升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4]。
3.3 提供基礎保障
在國家、農村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以往的生態環境產生了破壞,讓人民的生存環境因此逐漸惡化,以至于資源不充足的情況日益加劇,這對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嚴重的阻礙。生態情況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環境惡化、資源退化問題,同時,生態農業還能夠對以往的生產方式進行改變,創建出資源高效使用的全新模式,并通過相應環境建立的方式,來促使地方經濟長久持續發展。依據該方式的合理使用,不僅優化了以往的經濟結構形式,還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生態農業的創建,能夠對市場中的經濟多層次、多樣化進步需求進行滿足,并制造出無公害的農產品、綠色食物、有機食物,之后依據科學、合理的方式,來對農業生產、經濟活動進行組織,通過將農村地區存在的優勢、發展特點進行融合,讓農業、地區經濟共同進步,并因此成為其中的主導產業,創建立出以市場經濟為關鍵導向,以加工產業為發展龍頭的進步模式,以此來實現農村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3.4 提高綜合效益
在發展生態農業的時候,能夠讓國家在該方面的產出逐漸向多樣化發展,促使生產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多,提升整體的質量情況,提高國家在農業方面的經濟效益情況。在生態農業進行的過程中,主要提倡無公害的生產模式,通過在成長過程中多選擇使用有機肥料,極少利用化學農藥,這樣便會減少對周邊環境破壞的程度、概率。不僅如此,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非常提倡可以循環的科學種植技術,這不僅能夠讓土地的使用率提升,還可以防止土壤的過度利用,而發生養分流失的情況,能夠產生良好的生態效應,有利于農業經濟的長久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從以上文章中能夠看出,想要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優化生產模式,便需要將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融入到生產工作中,以此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細致分析農業現代化管理的作用、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以及生態農業在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意義,能夠了解到農村的經濟發展,對國家總體水平的提高有著關鍵意義,為此,完善管理機制、管理信息化、加強科技投入、強化產業建設內容便在工作中產生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倪玥敏,張亞雄,倪吾鐘.農業綠色發展的要素制約與對策措施[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11):159-164.
[2] 唐建軍,胡亮亮,陳欣.傳統農業回顧與稻漁產業發展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240(5):3-12.
[3] 徐艷娜.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486(10):275-276.
[4] 張德海,傅敬芳,陳超.現代農業價值共創:社會動員與資源編排——基于新會陳皮產業的案例觀察[J].中國農村經濟,2020,428(8):15-28.
339150190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