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揚梅 卞叢茹





摘? 要: 港澳臺三地依托優勢產業,會展業發展各具特色。三地會展專業的辦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值得內地高校學習與借鑒。全面梳理港澳臺三地高校開設的會展專業,并從辦學目標、依托學科和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發現:港澳臺地區會展專業課程體系注重多元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學科交叉,以培養國際化、復合型的現代會展人才為目標。這些經驗對內地會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 會展; 港澳臺; 課程體系; 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2)01-0029-06
隨著我國會展業的高速國際化,我國的會展教育也異軍突起,成為高校新專業發展中的一匹黑馬,會展教育規模列全球首位[1]。尤其是2015年展覽業專項意見出臺后,我國會展經濟和會展教育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獲得了長足進步。然而,培養主體單一、課證融通渠道不暢、國際化教育不足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會展專業人才教育與會展產業的匹配發展。港澳臺會展業起步早于內地,會展人才培養各有特色,借鑒港澳臺會展專業辦學特色與實踐經驗,構建適應國際會展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體系,是我國內地會展專業教育突破發展瓶頸,提升辦學水平及國際影響力的首要著力點。
一、內地會展教育瓶頸分析
我國內地會展專業辦學以2002年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會展與廣告”專業為起點,2004年會展專業同時在高等院校本科與專科兩個批次招生。截至 2017年,全國開設會展專業的高校達290所(包括本科和專科,不含方向),其中,本科院校103所,占35.5%,高職院校為 187所,占 64.5%,招生總數約1.5萬人,其中高職約1萬人。我國會展院校數和招生數歷年變化情況見圖1。
經統計,開設會展專業的高校分布在全國58個城市,其中開設“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的高校占60%以上,會展專業培養主體單一,以高校為主。作為服務型專業,目前還沒有與會展專業完全匹配的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的職業資格證,會展職業經理人、會展策劃師等職業資格證行業認可度不高,培養體系與職業認證無法實現有效對接。在對高校開設的會展專業課程體系調查中,也發現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無法融通。會展專業畢業生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偏低,高校中會展專業英語開課率低,缺少國際交流與實踐的機會,直接導致了國際化會展專業人才緊缺。港澳臺地區與內地乃一衣帶水的關系,具有極度相似的文化基底及區位環境,為更好應對會展產業快速發展的人才需求,學習港澳臺先進辦學經驗,提升內地辦學水平實為捷徑。
二、港澳臺地區會展專業設置背景
(一)港澳臺地區會展業發展現狀
港澳臺地區既是連接亞洲和其他經濟圈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亞太金融中心、娛樂中心和消費中心。獨特的區位優勢加之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使得港澳臺三地會展業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其會展專業教育也各有千秋。
香港是全球第七大貿易經濟體系,位處亞洲中心位置,對外航空聯系十分便捷,參展商及買家進入香港均非常方便,現已發展成為港澳臺地區首要的會議展覽中心。截至2018年底,香港有超過50個大小不同的會展場館,可提供的總展覽面積已超過150 000平方米,每年來港參加會議、展覽及獎勵旅游(MICE)活動的游客超過180萬[2]。
澳門的產業布局以博彩業一枝獨秀,特區成立后至2004年,博彩業的比重占澳門整個產業的38.7%,成為澳門國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3]。為了多元化地發展澳門經濟,澳門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會展業。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貿促局)自2016年起推出了“國際性會議及專業展覽支持計劃”“會展專業人才培訓支持計劃”“參展財務鼓勵措施”等多項計劃,以進一步豐富澳門的會展活動內容,持續提升會展業的競爭力,推動澳門向國際性、專業化會展活動目的地轉變。有關數據表明,澳門展覽主辦機構的總收入已由2007年的1000萬元增長至2015的2.32億元。隨著會展市場逐漸成長,會展從業員隊伍也不斷壯大,由2010年不足200人,發展到2015年超過3000人。會展業作為澳門新興產業,也帶動了包括廣告、物流、餐飲、旅游及酒店等多個上下游產業迅速發展。
臺灣以傳統觀光旅游業為基礎,自2014年以來,積極開展會議和展覽活動,舉辦了臺灣外銷成衣銷售會,啟用臺北世貿中心展覽大樓,使臺灣會展業一度躍升至亞太前五。2014年,臺灣會展活動參會人數達221萬人,帶來210億新臺幣的經濟收入。在ICCA統計數據中,2014年,臺灣以122場次會議,排名亞太第四;以167次展覽、716萬平方米納入UFI統計,位居亞太第六,195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已經達到。另外,從港澳臺三地的經濟產業布局及會展業推動政策推測,該地區的會展業未來還將持續上升。
(二)港澳臺地區學位制度
香港的學位制度受英國影響,同時又突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獨特之處。香港為不同學歷需求及職業需要的人設置了不同的學制,同時兼顧學歷教育的社會功能,強調終身教育和全面發展,建立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臺灣學位制度受到日本殖民時期影響,注重學術研究。自1996年臺灣實行出口貿易政策,教育改革配套經濟體系改革,學位教育由純粹學術性轉向理實并用,注重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同時加大科研投入,注重科技型高層次人才培養,形成臺灣地區多元化的學位教育模式。
澳門的高等教育受葡萄牙殖民影響,多年來一直將葡萄牙語作為官方教學語言,客觀上導致了澳門學位教育的不公平性。澳門回歸以后,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先后成立了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城市大學以及澳門旅游學院、澳門高等保安學校等十幾所高等院校,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
三、港澳臺地區會展專業培養模式比較
港澳臺三地區位經濟地位不同,產業經濟結構不同,各有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三地的會展業發展背景、發展定位以及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這也決定了三地的會展專業培養模式的差異。本研究從香港、澳門和臺灣各選取一所已開設會展專業的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進行分析。
(一)專業設置
港澳臺地區系科(專業)設置借鑒了西方國家的辦學模式,遵循“行業—課程—專業”的形式。當社會上出現新興的職業,行業產生新的人才需求時,高校為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嘗試開設一些配套的選修課。只有當該行業對專業人才提出穩定的需求,并且高校的課程體系、師資力量及實驗設備具備辦學條件時,才會申請開設該專業[4]。
如香港理工大學的會展專業開設,是依托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資源優勢,以及該校的優勢專業酒店管理為基礎。會展專業的學歷教育涵蓋繼續深造和多學位教育的教育模式。定位于以酒店服務為基礎的會展管理人才培養(詳見表1)。
澳門旅游學院隸屬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其會展專業,依托澳門博彩業的國際地位,以旅游業為基礎,設置旅游管理學科體系的課程,結合博彩業、旅游業、會展業專業培訓以及聯合國旅游教育認證,定位于服務博彩業的會展專門人才培養[5]。
臺灣中華大學觀光與會展學系辦學思路與內地院校比較一致,主要依托觀光學、餐飲管理、市場營銷等多個優勢學科專業,突出“雙領域”“實務化”的特色會展人才培養[6]。
(二)培養目標
在培養目標上,香港理工大學致力于為旅游、酒店、會展及餐飲業各類人士提供學歷教育、繼續教育以及學歷深造,提升香港酒店業、金融業以及旅游業的會展服務水平。澳門旅游學院的使命是培養以澳門博彩業為基礎的會展專業人才,提升博彩專業人士的專業素質、服務水平及整個行業的競爭力。臺灣中華大學會展專業則致力于培養學生具備旅游和會展兩項技能,以提升觀光與會展專業人才的跨學科知識與能力。
(三)課程體系
港澳臺三所高校根據自身優勢學科和辦學目標,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明確而清晰的課程規劃,關聯互通的課程模塊以及理實并重的課程設計,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供給與需求的優化配置。
1. 明確清晰的課程規劃
課程規劃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全面而專業的學習指導,為課程設置提供了方向。港澳臺三地針對不同的學位課程和學業要求,往往會為在校生制定詳細的課程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以及考證課程規劃等,以提供全方位的培養。如臺灣中華大學的課程規劃,既體現了對觀光與會展專業人才知識與能力培養的循序漸進及相互關聯,又突出“雙領域”“實務化”的課程特色。在該校的課程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到基礎素質與專業能力的進階、語言能力與專業素養的進階、理論課程與考證課程的進階、校內實操與校外實習的進階,以及職業傾向與就業指導的進階(詳見圖1)。
2. 關聯互通的課程模塊
港澳臺院校的會展教育課程設置具有明顯的模塊特征,課程模塊之間可以實現靈活的互通選課。通常會設置必修模塊或基礎模塊,在此基礎上設置一些選修模塊或方向模塊作為拓展,再以通識模塊和專題模塊作為補充。每個模塊所提供的知識和能力雖然不同,模塊之間卻是關聯互通的,體現了知識的循序漸進以及素質和能力的進階邏輯。
其中,香港理工大學靈活設置了會展榮譽理學士課程。受其繼續教育和兼讀深造辦學特征的影響,課程模塊以知識和技能劃分,而非傳統的學年劃分模式(詳見圖2)。學生可根據需要和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只要完成規定的畢業要求學分和學時即可。
澳門旅游學院會展專業課程模塊以學年為單位進行劃分,與內地高校比較相似,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循序漸進性(詳見圖3)。第一學年強調基礎知識和專業素養的積累,同時注重實踐能力在整個學位課程中的基礎作用,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著重強調旅游會展與節目管理知識與技能的練習,同時強調實習實踐環節的進階,第四學年是對專業技能的補充學位模塊,注重綜合素質的提升。
臺灣中華大學觀光與會展學系的課程設置強調院訂與系訂相結合、必修與選修相結合、專業基礎與選修提升相結合的模塊特色(詳見圖4)。既體現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進階,又強調了觀光旅游與會議展覽“雙領域”、突出“實務化”的課程設計。
(四)實踐教學
港澳臺三所學校都非常重視實踐課程在專業教育中的比重。結合三地經濟結構及產業政策,實踐教學的側重點有所差異。
其中香港理工大學的會展專業主要以其酒店管理教育的資源優勢為基礎,依托香港發達的旅游業和優質的酒店資源,開展會展專業實踐教學。會展課程設置不僅將會展、餐飲、酒店、主題公園等不同類型課程有機結合,同時還借助高星級酒店、主題公園和旅游飯店,開展實習、實踐、討論及科學研究等實踐課程,實現理實并用。
澳門旅游學院會展與節目管理專業在第一學年開設了四門實踐課程,主要完成對行業的認知訓練及職業生涯傾向的探索。在第六學期中開設了專業實習,要求所有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包括日間學士學位和夜間學士學位課程)都要進行為期6個月實習,并規定了不少于800小時的總實習時數。
臺灣中華大學會展專業專注培養學生同時兼具旅游與會展兩項技能,在實踐教學設計上,通過聘請行業導師、參觀企業、企業實習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行業實務能力。實施“實習設計=校內+校外+企業專案”的實習模式,并對實習時長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必修實習課程包括100小時的校內實習和300小時的校外實習,選修實習課程包括不少于16周且每周5天的企業專案實習(四年級)和一個企劃實務導向的畢業專題。
四、港澳臺地區會展專業培養對內地的啟示
(一)因地制宜的辦學模式和專業設置
辦學模式上,港澳臺三所高校立足于自身優勢資源,服務于區域產業發展,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符合地區會展業發展的要求,同時又避免了同一層面上的相互競爭。內地高校在會展專業設置方面,也應結合各自的優勢資源、師資力量、優勢產業等因地制宜開展特色辦學。如結合旅游業、酒店業或營銷管理等優勢學科進行多元化辦學,并突出實用性培養模式,以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培養具有多技能、應用型的專業會展人才,進一步豐富會展專業培養結構。
(二)面向職業,突出實務的培養目標
臺灣以培養務實型,兼具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的高級會展專業人才。香港以職業面向為導向,培養綜合素質強,適應國際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澳門以特色行業尤其是博彩業的職業需求為導向,培養會展高級人才。港澳臺三地的會展人才培養目標雖有差異,但在職業面向和應用性、務實能力方面的要求卻高度一致。內地各高校應牢牢把握社會需求和區域經濟特色,結合高校自身的優勢資源,突出職業性和應用性,真正讓會展專業教育實現靶向性培養。
(三)突出外語能力和多元化發展方向的課程設置
港澳臺三地高校都強調了學生的基本文化素養和多語言能力,以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即學生要求掌握多種語言,又注重專業英語的學習,以適應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既強調學生的基礎素養,又突出經營管理知識、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實踐操作技能。內地高校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應為學生構建明確而清晰的課程規劃,指導學生逐步培養職業素養。加強外語課程學習,尤其在會展專業英語領域開展深入學習和交流,以提升外語水平,適應國際性會展人才的要求。調整課程模塊,實現選修與必修、基礎與技能、核心與輔助、理論與實踐課程模塊的關聯互通。加強課程選修的開放度和自由度,支持學生跨專業、跨學科、跨院系選修課程,實現多領域知識學習和多元化發展方向。
(四)注重實踐環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在實踐教學方面,港澳臺三地對實踐環節都非常重視,實習活動具有明顯的職業指向性。在教學模式上,以素質和能力為目標,緊緊圍繞職業素養和技能,提供多樣化的授課方式,豐富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內地高校應提高實務課程的比重,強化實踐教學的比例,探索職業指向性實習,結合校內外的不同實習模式,規范實習內容和實習要求。對接社會需求,開展針對性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縮短就業適應期。
參考文獻:
[1] 中國貿促會. 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8[R]. 北京:中國貿促會,2018.
[2] 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易發展局年報2018—2019[R].香港:香港貿易發展局,2019.
[3] 岳鵠,李心怡,陳曉義. 澳門會展業與博彩業的互動融合研究[J]. 廣東經濟,2015(12):60-67.
[4] 王忠烈. 臺灣、香港、澳門學位制度與研究生教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17-119.
[5] 澳門旅游學院. 文憑及學位課程 [EB/OL]. (2019-12-28)[2020-09-01]. https://www.ift.edu.mo/TW/DiplomaDegree/Home/Index/749.
[6] 臺灣中華大學. 觀光與會展學習簡介[EB/OL]. (2019-12-28)[2020-09-01]. http://www.mice.chu.edu.tw/about01.html.
352550033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