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杏旋
(廣東省江門市紫茶小學 廣東 江門 529000)
英語是小學的重要學科,應該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重點,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增強能力素養,為今后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作業設計不僅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產生影響,而且也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質量,因此應該保障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及合理性,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點。在傳統作業設計工作當中,由于作業量過大等問題的存在,會導致學生的負擔加重,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相關部門出臺了“雙減”政策,主要是通過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使其獲得良好的成長環境,真正以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為目標,促進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應該明確“雙減”政策的相關規定,結合英語學科特點優化作業設計,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首先,短視化問題嚴重。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小學英語設計當中存在短視化的情況,未能從長遠角度重新審視作業設計的重要性,只關注學生英語考試成績的提升,忽視了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與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相違背[1]。作業設計的目的只是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鞏固提高,不斷加大作業量,不重視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使學生的課堂及課后負擔加重。教師不了解當前“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作業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無法從能力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實施科學設計,導致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受限,未能體現課后作業的內在價值與作用。不了解英語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也未能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能力等方面入手實施針對性調整,導致學生對作業產生反感心理,無法滿足學生快樂學習的需求。其次,作業設計質量有待提升。“題海戰術”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仍舊十分常見,缺乏對作業質量的關注,同時出現功能異化的問題,無法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對學生的課余休息時間和鍛煉時間不斷擠壓,使得學生身心俱疲。小學英語作業和生活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只按照教材要求來布置作業,無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小學英語作業具有單一化的問題,作業內容和形式都缺乏靈活性、趣味性,使學生覺得作業是一項承重的負擔,不符合當前“雙減”政策的要求。
2.1 挑戰性。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應該更具挑戰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學習任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源動力,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在完成具挑戰性的作業任務后,學生能夠收獲自信心和成就感,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英語水平及學習能力的逐步提高。應該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依據開展作業設計,適當提高作業的難度,這也是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關鍵。在設計挑戰性英語作業時,要從全局角度加以考量,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難易度加以靈活調節。
2.2 參與性。作業設計要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使其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當中,應該確保英語作業設計的參與性,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應該逐步解決作業設計中的形式化問題,真正為學生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體現實踐性特點,做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密切融合,除了要合理安排自主學習時間外,還要引導學生的合作學習,在交流溝通中共同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想碰撞,感受英語學科的魅力[2]。
2.3 開放性。在英語作業設計中還應該保持開發性的特點,從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出發優化設計方案,預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避免局限于作業內容當中,而是要通過拓展內容的引入來激發學生的靈感,使其認識到英語學科的廣闊性,避免在學習中造成思維僵化的問題。不斷提高英語作業的質量,使學生在減輕負擔的同時,能夠提高學習效率,為學生打開學習思路。教師在設計英語作業時,應該逐漸突破教材的性質,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資源和素材,豐富英語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在更加廣闊的空間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達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3.1 作業分層設計,減負增效。小學英語教師要深入分析“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在作業設計當中制定明確的目標,引導教學工作的持續推進,以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在作業設計當中要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通過作業來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并加深理解,同時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有助于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學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在設計英語作業時也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認識到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發展特點,從而設計分層作業,有利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進步與提高,真正使英語教育教學工作面向全體學生。如,廣東版開心學英語Book5 Unit1 Seasons and Weather這一課,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作業,A層成績優秀又有一定課外知識積累的學生寫一份weather report;B層學生基礎較扎實的學生完成一道填空的小短文;C層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做讀書和默寫詞句的鞏固作業。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其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和能力水平選擇相應難度的作業,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進步與提高。
3.2 作業生活化助知識遷移。英語作業要符合本學科和教材的特點,真正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重視,深入挖掘學習資源,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通過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的方式,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的方向和思路,使學生從全局角度出發重新審視作業內容,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3]。比如在廣東版開心學英語Book5 Unit 5作業設計當中,教師要明確“School Lunch”的單元主體,通過大單元、大任務和大情境的設計方式提高作業的靈活性及科學性,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當中激發思維、拓展能力。將個性化的方式與分層作業設計結合在一起,鼓勵學生設計學校午餐餐單,從而設計更具個性化的作業,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目標。在此過程中,還應該做好教學、學習和評價之間的密切銜接,有利于學生對英語知識加以遷移運用。
3.3 多學科融合,豐富作業形式。為了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確保英語作業設計的合理性、多樣性。教師應該設計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形式多樣的作業,以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和主動性,。如設計以下與多學科融合的英語作業:
3.3.1 融合藝術形式的英語作業。融合藝術學科的英語作業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心情愉悅,樂于學習。基于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喜歡畫畫的個性特征,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美術”作業,讓孩子們手腦并用,發展審美能力。如:在教Book3 Unit2 Our New Home,我布置學生設計自己的dream house畫下來并用英語標上相應的墻室,第二天在堂上用英語在全班或小組內進行分享。沒想到孩子們的想象天馬行空,有的在自己的夢想之家設計了游樂場、動物園、卡拉OK房、游泳池……,有的還畫上了智能化的機器人、空中停車場等等,展現了他們無窮的創意。教師應該在課堂當中展示學生的成果,并對其實施點評,使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優勢,在下次作業任務中獲得豐富的經驗和技巧。此外,還應該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在課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多學科作業任務,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孩子愛唱、愛跳,快樂、陽光。設計融合音樂的英語作業也非常符合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在Book3 Unit8 Helping at home一課中有一項活動Chant activities(如下圖),這首Chant節奏感強,我布置學生回家跟著音樂邊唱邊做家務,唱熟后再換上其他詞新編歌曲。孩子們就這樣輕松愉快、毫無壓力地完成了英語作業,既鞏固了英語知識,又承擔了家務,知道自己身為家中一份子應盡的責任,實現了育人的價值。教師應該主動增進與學生家長的交流溝通,使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能夠在家庭當中主動引導學生開展英語學習,在豐富的藝術活動中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家長的參與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能夠落實“寓教于樂”的理念,真正使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提升英語綜合水平,不再覺得英語作業枯燥乏味。

(圖片來源:廣東版開心學英語 Book3 Unit8 )
3.3.2 融合數學學科的英語作業。在學數字單詞時,我給學生出了“數學題”。如計算題:five +three=_______; fifteen-_______= nine。學生感覺特別新鮮,覺得自己在用英文學數學,很了不起!后來我又給他們出了幾道英語的“數學應用題”:
(1)I have twelve books. You have eleven books. How many books do we have? _________________
(2)There are twenty strawberries on the plate. Ben ate two strawberries. How many strawberries are there on the plate 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的作業讓學生躍躍欲試,積極參與,完全沒負擔。相較于單一化的作業形式而言,英語作業和數學學科的有機結合,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鍛煉和提高,實現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有效結合,在完成英語作業的過程中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踐問題,有助于綜合型人才的培養。
3.3.3 融合信息技術資源,滿足個性化需求。為了達到“雙減”的要求,必須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讓學生在學校內學足學好。教師要對專題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結合教學內容融入到英語教學當中,真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7]。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都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在課堂中遇到的難題進行總結和歸納,并在作業設計當中予以體現,使英語作業更具針對性,切實強化學生的薄弱點,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在周末時間,學生也可以自主利用信息化資源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如他們可以看些英語動畫、英語繪本,做配音、跟讀或閱讀的練習。微課教學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是信息技術與現代化教育結合的產物,符合當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及需求,為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提供了支持。教師在制作微課視頻的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整合教材內容和網絡資源,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拓展,為學生打造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及時將微課視頻上傳到新媒體平臺當中,在家長的幫助下引導學生在課下完成自主學習,真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微課視頻中要設計層次性的作業,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選擇難度適宜的作業,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圖1 微課教學
3.4 降低作業量,保障課余活動時間。教師在做好英語作業設計的同時,要采取有效的作業管理措施,充分發揮作業的價值,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作業。首先,應該對英語作業的總量加以控制。在相關政策和要求當中,對于小學英語作業總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必須增進年級組和學科組之間的交流溝通,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合理設計作業總量,對英語作業的結構實施全面優化和改進[5]。以國家課標為基本依據,確定英語作業的難度,既要避免難度過大而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又要防止難度過低而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在設計書面作業時,應該適當降低作業量,為學生的鍛煉、休息和娛樂提供充足的時間。其次,應不斷提高英語作業的質量。教師應該積極開展教研工作,保障英語作業設計的系統化,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優化設計過程。保持英語作業的彈性化,使學生的課余時間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增強作業的個性化,引導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英語作業設計中要避免出現無效作業和懲罰性作業,以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為基本目標,體現作業的根本性價值。
3.5 拓展課后服務,提供科學指導。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由于缺乏良好的課后服務模式,導致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缺乏科學指導,只關注作業設計過程,缺乏對作業完成過程的關注,因此無法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中,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積極創新課后服務模式,這是作業設計工作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是增強設計效果和作業完成度的關鍵。在課后服務當中要為學生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指導,在校內輔導當中解答疑惑和問題,防止學生在課后輔導中面臨較大的壓力。積極組建英語興趣小組,鼓勵學生的拓展性學習,使其擺脫對教材的過度依賴,從其他書籍當中獲取英語知識,以完成教室布置的課后作業,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避免在英語學習中造成思維僵化的情況[6]。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后學習資源,針對作業內容和特點整合課后資源,比如將文章相關的小故事和歷史事件等融入到課后學習當中,可以使學生在跨文化學習中提升英語綜合水平。
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應該嚴格遵循“雙減”政策的要求,真正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擔,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由于在傳統工作模式下存在短視化問題和作業質量不高問題等,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雙減”政策的推行和實施。因此,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要保持挑戰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真正發揮英語作業的價值和作用。在實踐工作中,要通過明確工作目標、結合教材特點、優化治理措施、加強作業管理、拓展課后服務和發揮主陣地作用等途徑,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業設計方案,培養現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