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薇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丹霞幼兒園 福建 泰寧 354400)
勞動教育對幼兒的成長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其不僅能鍛煉幼兒身體技能,也能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在幼兒教育中應重視勞動教育,引導幼兒參與勞動實踐,掌握生活技能。當前幼兒園對勞動教育關注不足,父母也很少給予幼兒參與勞動的機會,導致當前的幼兒勞動教育不理想。為解決此問題,必須要積極探討勞動教育的有效方法,并結合當前德育教育的訴求,去探討勞動教育、德育教育的實施策略。
1.1 有利于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在學前教育階段必須突出勞動教育,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實現身心的健康發展。通過勞動教育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讓幼兒在鍛煉中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近幾年,我國大力倡提倡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加強勞動教育,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構成,也應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做好勞動教育部署。
1.2 帶來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作為綜合性的活動,幼兒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身心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以此帶來幼兒自理能力的增強,體質的強健,幼兒參與勞動活動也能促進他們大小肌肉和精細運動的發展,使得幼兒具有良好的身體協調能力。幼兒在勞動的過程中也動用大腦,動腦和動手相結合進行觀察和模仿,也有利于訓練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實現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在勞動的過程中能體驗自我價值,增強自信心,也使得幼兒能換位思考,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產生積極的勞動情感。整體上看勞動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能夠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2.1 對德育視角下的勞動教育實施認知片面。幼兒園教師對于勞動教育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對勞動教育不夠重視,只是把勞動教育當作體力鍛煉,對于植物種植、動物飼養、手工制作、群體服務等活動中缺乏關注與支持,沒有深層次的進行勞動啟蒙教育。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更側重幼兒智力開發、藝術能力的培養,用于勞動教育的課時較少,且沒有給幼兒提供勞動參與、勞動鍛煉的機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不利于其勞動觀的培養。
2.2 勞動教育內容較簡單。現階段幼兒園勞動教育內容比較簡單,與德育教育的關聯較少。對于涉及到的種植、飼養、手工制作等也多具有形式化色彩。如種植、飼養局限于讓幼兒觀賞植物,卻沒有引導幼兒去栽種花草,飼養小動物,觀察小動物的成長過程等。手工勞動只是局限于做一些簡單的搭建積木游戲,沒有涉及到公益勞動、志愿服務。而群體服務勞動方面也只是讓幼兒參與班級衛生打掃或者幫助教師分發碗筷等,無法真正調動起幼兒勞動的熱情,勞動教育難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3 勞動教育主體地位有偏差。當前幼兒園基于德育視角開展勞動教育,往往以教師為主導,甚至是教師一個人說了算,忽視了幼兒的中心發展訴求,教師說教、指導過于嚴重,不利于幼兒的主體體驗和創新發展。幼兒對勞動技能的學習只是機械性的操練或模仿,只能被動地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反映了現階段幼兒園勞動教育主體地位的偏差,其嚴重抑制了幼兒創造力、實踐能力的發展。
2.4 受勞動教育條件匱乏影響明顯。當前只有極少數的幼兒園配備專門讓幼兒進行種植、飼養體驗的場地,多數幼兒園缺乏勞動教育的實施條件,條件的匱乏讓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處處碰壁。此外,幼兒園現有的教育活動安排對勞動教育的關注較少,多以群體服務勞動教育的形式展開。有限的教學時間加上過低的授課頻率,再加上場地限制、教育條件的匱乏等,影響了幼兒園勞動教育的最終效果。
3.1 明確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觀。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培養起來的,要讓兒童從小參加勞動,讓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幼兒教育中應重視勞動教育[1],讓幼兒親歷實踐、動手操作,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獲得相應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獲得豐富的勞動情感認知。通過勞動教育帶來幼兒勞動意識的啟蒙,讓勞動教育滲透到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群體發展特征以及德育教育的實際訴求,合理選定勞動教育的主題、形式,確定勞動教育的難度和范圍,讓幼兒能參與到勞動過程中,得以充分鍛煉,使其獲得體驗的滿足感,從而帶動幼兒的綜合發展。在勞動教育中,應滲透德育教育理念,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相應的勞動任務。幼兒勞動教育中應強調幼兒勞動的主觀體驗以及經驗積累,要求滿足幼兒融入自然的需求,能提供幼兒探索現實世界的各種情境,能帶動幼兒社會經驗的積累,指引幼兒的全面發展,能帶來幼兒自我人格的持續完善。要求幼兒教師、幼兒園、家長考慮到幼兒成長的實際,圍繞幼兒真實的生活環境進行勞動課程體系的規劃建設,以建構幼兒家庭社區的勞動文化生態圈,帶來幼兒勞動能力的培養、勞動習慣的培養,給予幼兒豐富的勞動社會體驗,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3.2 積極培養幼兒勞動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且幼兒對動手實操的活動都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兒園應基于此恰到好處地推行勞動教育,并配合游戲、課程學習等[2],讓幼兒產生勞動的興趣。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教師要結合幼兒園的課程特點,制定勞動教育的具體方案,并加強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的融合,不要單純地安排勞動任務,盡可能地給予幼兒勞動教育的豐富體驗,才能更好地達成勞動教育的目標。教師在推行勞動教育時可以將勞動教育與科學教育、藝術教育、語言啟蒙等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思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勞動品質,充分利用節日、紀念日等開展各種形式的專題勞動活動。例如在語言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廣泛搜集與勞動相關的小故事,并講解給幼兒,讓他們提自己的看法,使他們獲得勞動教育的熏陶。例如在健康課程教學中推行“小小值日生”的活動[3],將拖把、掃帚、灑水壺等勞動工具一一介紹給幼兒,并告訴他們如何規范正確使用,讓幼兒了解保持個人衛生以及生活場所衛生的重要性,爭做“小衛士”,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勞動,可以配合播放《勞動最光榮》的歌曲,讓幼兒欣賞旋律,聆聽歌曲的同時進行勞作,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也真正了解勞動的辛苦,幼兒產生勞動的自覺性。教師也可以講解《懶惰的熊》的繪本故事,以多媒體進行故事內容的展示,并配合生動的肢體動作演示激發幼兒學習興趣,讓幼兒在故事學習中正確認識勞動的意義。
3.3 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勞動教育形式越豐富多彩越能吸引幼兒的關注,其教育效果越明顯。教師除了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勞動的價值內涵外,也可以推行豐富多彩、趣味性強的勞動教育活動,讓幼兒主動參與,獲得勞動學習的生動體驗。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圍繞生活中的常見勞動項目組織勞動活動,考慮到幼兒年齡小的特征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勞動場景,例如讓幼兒練習疊衣服,并設置這樣的勞動比賽,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幼兒園園服。教師最終根據幼兒園服整理的整齊程度和用時情況來評選表現最佳幼兒或最佳小組。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的小活動,例如模仿做美食,打造“幼兒廚房”[4],結合中秋節的傳統節日,組織幼兒做月餅,讓幼兒一起準備材料,一起動手制作月餅,從搟皮兒、包餡到烘焙以及月餅的包裝,都讓幼兒全程參與動手實操,并讓幼兒將做成的月餅成果帶回家與父母分享,這樣幼兒在參與制作以及分享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勞動的喜悅感,也知道了做飯的不易。
3.4 家園共育開展勞動教育。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又是深遠持久的,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必須言傳身教,配合幼兒園共同開展勞動教育,為幼兒創造勞動鍛煉的機會[5],使得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具體的家園共育過程中,教師應先與家長充分溝通,讓家長明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強化家園共育的效果。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到幼兒園參與勞動教育主題探討,聘請一些專業的兒童教育學家進行勞動教育主題講座[6],及時地為幼兒家長答疑解惑,讓家長明確勞動教育的必要性,改變原有勞動教育的錯誤認知,家校達成勞動教育的共識,家長與教師一起制定系統化的勞動教育計劃。教師也應向家長定期地介紹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實施情況,也就勞動教育的開展聽取家長的反饋,并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為幼兒布置家庭勞動類的實踐作業并及時地交流反饋,教師也可以讓家長給幼兒勞動表現打分,或給予相應的物質、精神獎勵,使得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幼兒回到家中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動幫父母打掃衛生,在這種長期性的家園共育引導下,幼兒就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教師也可每個月向家長發放勞動觀察表,讓家長根據勞動觀察表的要求為幼兒提供家庭勞動的機會,并準確記錄幼兒勞動參與情況,如果幼兒勞動任務順利完成且表現良好則獎勵一顆小星星,由幼兒親自貼到勞動觀察表中相應的位置。在設置勞動任務時要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情況,從最簡單的任務著手,循序漸進地推進[7],對于得星數最多的幼兒給予表彰,以進一步增強幼兒的勞動熱情,也在班級內形成愛勞動的良好風氣。
3.5 完善勞動制度。勞動制度是引導勞動教育行為的條例與規則。在幼兒園勞動教育中滲透德育思想,加強德育引導,也必須有完善的勞動教育制度作保障。幼兒園應按照教育的法律法規、政策要求,讓師生共同參與制定適合自身的勞動教育保障制度,使得幼兒園有明確的勞動管理體系,有科學的勞動課程設置,有明確的勞動師資建設指南[8],有相應的勞動配套資源支持。在幼兒園勞動教育實施中,應由校長作為第一負責人,教務處負責落實勞動教育機制建設工作,安排專門的勞動教育對接教師,為以勞育德營造良好的環境。
4.1 以勞動教育探尋德育根本。幼兒勞動能力的培養應關注幼兒獨立性、社會性認知的提升,帶來幼兒的精細動作發展,提升幼兒認知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德育引導功能。例如,在幼兒園勞動教育中,可以讓幼兒談一談自己所在的社區、村莊、街道有哪些勞動者,有的幼兒會說售貨員、商販、清潔工、快遞員,也有的幼兒會說教師、醫生、警察等,教師等進一步提問,這些勞動者都是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幫助?調動起幼兒思考的積極性,讓幼兒了解不同職業的勞動者勞動的特點,引導幼兒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也可以讓幼兒思考自己的父母都是做哪些職業,每天的工作內容是什么,讓幼兒先認知勞動,以勞動教育為途徑感受到勞動者的奉獻意識,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從根本上實現勞動教育的德育價值發揮。
4.2 整合勞動課程帶來幼兒德育成長。在勞動教育、德育滲透中應秉承“玩中學,學中長”的理念,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增長見識,提升德育素養。例如在手工課上,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以“春天的景物”為題材進行剪紙勞動,通過剪出五顏六色的花朵、漂亮的蝴蝶、綠油油的樹葉、可愛的小燕子,讓幼兒共同創作春天的景物剪紙作品集。在具體剪紙的過程中,幼兒自覺融入其中,齊心協力共同創作剪紙畫卷《春天的花園》。在勞動的過程中,培養幼兒對班級的熱愛之情,也加深他們對春天的印象感知。再如發揮幼兒園現有資源優勢,讓幼兒參與農業科普知識學習,整合德育實踐課程,及時將相關資料嫁接到勞動教育中,讓幼兒在勞動中體驗成長、體驗生活,全面提升幼兒的勞動文化和科技素養,以勞育德。
4.3 勞動教育融于生活帶來幼兒積極感知。幼兒多為獨生子女,父母過于疼愛,不乏部分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考慮不足,更缺乏有效的勞動意識和感恩之心。在幼兒勞動教育中,教師可以將勞動教育、感恩教育結合起來,讓幼兒以勞動探知生活,獲得感恩教育。例如,可以組織開展“綁沙袋”的情境體驗游戲,讓幼兒通過綁沙袋運動感知母親懷孕的艱辛,教師可以面向幼兒布置“媽媽我想對你說”的課后作業,讓幼兒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或者設計“我對爸媽知多少”的主題調查活動,讓幼兒關注父母的生日、思考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事件、關注父母的飲食偏好、了解父母最近的煩惱,并通過做家務、給父母捶捶背、幫父母做簡單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潛移默化中也帶來幼兒勞動意識的強化和勞動習慣的培養。
4.4 以勞動創意為儀式明確德育方向。當前社會的發展使得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沖擊融合,多元的文化思潮可能對幼兒德育觀產生不少不小影響。教師可以以勞動創意為儀式,引導幼兒辨析德育方向。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在體育鍛煉中返璞歸真,感受傳統的農業文明、鄉村文化[9]。教師可以收集紙板、廢棄衣物、塑料瓶、毛線、塑料袋等廢棄品,引導幼兒變廢為寶、環保制作,如伴隨一場精彩的環保時裝走秀,讓幼兒感知廢舊材料再利用的價值,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獲得勞動教育、德育教育、環保教育等,逐漸激發幼兒勞動的興趣和創造力,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目的。再例如,幼兒園可以利用當地教育資源,組織幼兒參觀農產品加工廠、蔬菜水果種植基地,讓幼兒了解不同植物的特色,參與勞動實踐,鍛煉勞動技能,積累知識,于潛移默化中達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勞動教育是幼兒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面,教師必須重視勞動教育,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這也需要教學策略的支持。教師應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設置豐富多彩的勞動活動,指引幼兒主動參與,同時加強家校聯系,堅持家園共育,多主體發力,共同讓幼兒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