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紫怡
(西江日報社,廣東 肇慶 526000)
通常,我們所稱的“文化”一般是指精神文化,它大致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理性文化、文學藝術文化和社會習俗文化等四個主要部分。而包含地方風俗、歷史文脈、價值取向、人文道德的本土文化精髓,同樣日益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也逐漸成為人們寄托鄉情,感懷往事,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層面。但事實上,很多具有歷史價值和研究意義的本土文化正處于“后繼無人”“瀕臨滅絕”的狀態。西江日報社開設“肇慶邊界行”“非遺傳承人”欄目,通過采訪發現,肇慶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的春牛舞、壯獅舞,廣寧的客家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出現了傳承人才斷層的問題。如何守正創新,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成為推動本土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問題。
在這中間,以貼近群眾生活、遵循客觀事實、采用情節敘述的民生新聞,無疑成為實現本土文化再起航、再發展、再創新的有利基礎和關鍵途徑。從媒體報道角度而言,民生新聞可以使本土文化完成多維度傳播,逐漸形成城市標記性符號;從聯系群眾方面而言,民生新聞濃郁的人情味、充沛的社會情緒,在報道本土文化時,能引發共情,從而凝聚向心力。
在歷史浪潮中,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前人后輩的精神紐帶,保護好、利用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本土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團結民族精神的本質要求。傳承發展本土文化如此重要,但在現實執行中,卻又如此單薄易碎。筆者曾作為主創人員參與《西江日報》社會民生版“府城考古”欄目的采寫工作,其中采寫到端州區城南路青寧坊8號的鄧家大屋:“《端州百街掌故》記載,青寧坊原作清寧坊,本意是清明寧靜,語出《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彼時的青寧坊路面多用卵石鋪筑,房屋普遍為磚木結構,木石門框,雕花簾,垛脊,青瓦面,峰火墻,臨街有商鋪,屋內多是三、五、七進庭院。青寧坊鄧家大屋保存清代建筑特色,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但筆者深入采訪了解到,目前鄧家大屋的后人鄧偉強早在10年前已搬離,又苦于沒有經濟能力修葺古屋,如今的鄧家大屋頹敗不已,雜草叢生,難復昔日古韻之美。而在鄧偉強等后人看來,鄧家大屋價值遠不止于此,更多的是肇慶府城故事的歷史延續。又如,筆者在參加《西江日報》社會民生版“非遺傳承人”系列報道中,發現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封開采茶戲)也出現了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村中青壯年無人樂意全職加入采茶戲的日常巡演和編劇排練中,使得封開本土文化處于“無人接盤”的尷尬局面,文化延續發出“斷流”的警報。
文化軟實力要轉化為經濟生產力,推動社會產業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社會效益,是新時代下文化事業謀求“變現”的直接體現。但從抽象概念的文化精神過渡到具有使用價值的市場商品,中間的經濟手段和轉換途徑需要找準切合點,否則難以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雙兌現”。如前文所述,筆者在參與報道《西江日報》社會民生版“非遺傳承人”時發現,實質上大多數縣級甚至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層面難以為繼的背后,即是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無法兌現,很多深藏于鄉村大地、寶貴的文化民俗只流于形式的保護,缺乏實質性的幫扶和發展,如此一來,在生存壓力擠壓和物質利益驅使之下,毫無生產效益可言的本土文化就會被擱置一旁,隨著時間的消磨,也逐漸淡出群眾生活的視野。凡此種種,皆通過采寫民生新聞的方式逐一進行批露,也引發了社會對于本土優秀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深思與反省。
一直以來,民生新聞以其接地氣、用語有趣、情節跌宕等特點得到了眾多受眾的青睞,尤其貼近社會、介紹風俗人文、具有教育意義和共情意識的內容,則更能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而作為集靈活性、綜合性、真實性、客觀性為一體的社會民生新聞,又是傳播、弘揚、發展本土文化,塑造文化涵養,堅定文化自信的系統載體。通過不斷切換宣傳報道角度和形式,如《西江日報》社會民生版開設“非遺傳承人”“府城考古”“肇慶邊界行”等欄目,讓肇慶本土文化在新聞傳播中潛移默化地熏陶、改變人與社會,從而根本上感化、提煉、鑄造、雕琢人的心靈,有的放矢地完善肇慶文化建設。
再者,地方媒體在宣傳本土歷史文化的過程中,無形之間串聯帶動了政府文物部門、景區管理、文史專家、圖書館等社會資源,互通共享信息價值之余,也充分激發調動了各職能部門的主動性,各揮所長,各取所需,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社會民生新聞的主要特點是內容涉獵廣泛,題材豐富靈活,通過記者與通訊員深入基層走訪采集,在浩瀚的社會生活中萃取“一滴水”,來反照社會文化生活的豐富性和多彩性。社會新聞內容五光十色、包羅萬象,為不同形式傳播和延伸打下了堅實基礎。以《西江日報》社會民生版開設的“非遺傳承人”欄目為例,散落在肇慶本土的國家、省、市、縣級的非遺項目皓若星辰,在非遺傳承人默默堅守之下愈發熠熠生輝。端硯制作、古法造紙、五馬巡城、包公傳說等,每一項非遺傳承的背后,都鐫刻著肇慶非遺傳承人恒久的信念和讓人肅然起敬的堅守。《西江日報》以故事性、問答式的社會民生新聞形式報道,其間結合新媒體、視頻制作等傳播手段,挖掘非遺傳承人背后的故事、現狀情況、未來發展等,文章內容既充滿可讀性又富有情節性,迎合了當下受眾對于本土文化、家園意識、鄉村情懷的追崇熱愛和表達需求。
眾所周知,社會新聞廣泛性的特點還通過受眾的廣泛性體現出來,受眾簇擁的背后即展現了民生新聞信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一大優勢。社會愛好的變化、價值觀念的更替、道德準則的變遷、文化的傳承發展等,都會從受眾社會化進程中逐一展露,再借由民生記者的實地采訪,獲取信息,整理成文,傳播弘揚。如近年來,肇慶正在開展“府城復興”項目,力爭恢復千年古城格局,展現肇慶歷史文化名城的多彩風貌。《西江日報》社會民生部結合史料素材、現場走訪、群眾介紹、民間傳說等,刊發了清代的古崧臺門樓、石橋亭、五經里、馮家大屋、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等文物古跡的歷史脈絡。以石橋亭為例,作為肇慶僅存的古茶亭之一,溯源尋根,僅依靠簡單的文史材料并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民生記者另辟蹊徑,從周邊老居民的口口相傳中收集到關于茶亭的信息,抽絲剝繭,再結合文史專家的驗證,疊加故事性的民生新聞寫法,頓時讓晦澀難懂的文物介紹變得生動有趣,將肇慶本土文化與價值理念通過民生新聞的親切性、廣泛性、群眾性逐一展現。
“有頭有尾有情節,活人活事活道理。”對于社會民生新聞,在媒體領域中可讀性強已然成為衡量點擊量、傳播率的重要標準,一篇情節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引發共情的民生稿件,往往成為挖掘、呈現本土文化所蘊含哲理性、民族性特質的途徑。肇慶廣寧北市鎮與清遠南沖鎮接壤,處于兩市交界點,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北市鎮獨有的民俗文化風情,其中包含有擂茶文化。在《西江日報》社會民生版“肇慶邊界行”欄目里,以現場感十足的民生新聞角度采寫客家擂茶文化,將其制作材料、烹煮過程、風味口感等,以活靈活現的文字“代言”——“抓起一小撮野生干茶葉,手執鴨腳木制成的長柄,在擂缽中順時針摩擦,期間加入少許熱水,擂磨至茶泥,隨即倒入沸水。在木勺的攪拌下,茶湯變濃,香氣撲鼻。最后佑以芝麻、花生、炒米等食材,一碗集香、甜、苦、辣于一體的擂茶便大功告成了。”不難看出,該新聞由民生新聞角度凝練而成,對于講好本土歷史文化故事,起著“群眾喜聞樂見”的作用。
當今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使得人們對于社會民生新聞有了更多的需求,在此之下,經由“民生新聞化”的本土文化宣傳則有了茁壯成長的空間和機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利用好民生新聞的自身魅力和優勢,對于充分弘揚本土文化、歷史人文、自然風景都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在新時代的要求下,“四力”是對新聞記者能力的綜合概括,即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當下,新聞記者想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要從不斷提升“四力”入手,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此來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更出色地做好新聞工作,為黨和人民更好地服務。而《西江日報》開設的“肇慶邊界行”“非遺傳承人”“府城考古”等欄目,記者深入鄉村、基層一線,通過實地走訪,對話群眾,采訪文史學者,綜合所見所聞,在基于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報道本土文化的發展之源、發展之難、發展之路,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肇慶歷史文化實現保守和超越相結合,在融入新時代潮流的進程里,體現了新聞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在大數據時代和信息全球化的當下,資源共享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其中在科學研究、行業發展、產業轉型等方面都起著共同布局、串珠成鏈、互通互融的作用。由此不難看出,完成一篇民生新聞,除了現場必要的走訪調查外,事件脈絡的背景和各方人員的看法同樣需要整合和提煉,這期間必須要調動利用各部門相關素材和信息資源。同樣的,以民生新聞為角度和著力點采寫本土歷史文化,在民生敘事性的基礎上,還需要增添“硬核”素材——博物館、文物保護、地方志等部門或者文化專家等的專業看法,如此一來,即實現了各個相關單位的信息交流、共享、融合。
在不少人眼中,社會新聞似乎只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是“花邊新聞”,它既不能承載重大的社會經濟政治主題,在深度挖掘上也似乎“無路可走”,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和偏見。以《西江日報》社會民生版“非遺傳承人”欄目的廣寧北市鎮山獅舞為例,通過對山獅舞的現狀調查、特色介紹、后續發展等的報道,以“后繼無人”的現狀引發深思,延伸至廣寧全縣對于山獅舞深入傳承發展的不足與短板,并且提出“山獅舞進校園”,開設“山獅舞”課堂等系列可持續性策略,在敲響文化保護警鐘之余,也為當地政府部門在非遺傳承中延續根基文脈提供了參考。
鄉愁,可以說是地方文化傳承的脈絡聯結和具體呈現。肇慶是一個文化積淀十分深厚的地方,可謂是人杰地靈。大量來自鄉野的物質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民生新聞的豐厚營養和獨特亮點。這些本土人文資源,更是優秀的地方文化的深厚積淀,也是肇慶人引以為傲的“精神糧食”,可以說,一座城市的揚名離不開其中文化的推動作用,而作為民生新聞,就是本土文化“揚天下”的靈活途徑。肇慶端硯制作技藝、古城墻遺址故事、邊界村的民俗風情,凡此種種,通過民生新聞獨特的表達和解讀,使得這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文化逐漸廣為人知。此外,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也有效提升了傳播效果,將地方傳統文化充分融入宣傳政策、引導輿論、傳遞資訊、提供服務的宣傳工作中,同樣使民生新聞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得力助手,成為市民的貼心朋友。
民生新聞的特性之一便是其觸角能延伸至社會各個角落,換言之,以民生新聞為角度,采寫的本土文化現狀報道,也通過新媒體視頻、APP鏈接等手段傳播至千家萬戶,其中傳遞的文化保護理念也一同灌輸給受眾。由此,舉一反三,不少受眾開始留意身邊歷史悠久的文化習俗,文化保護也逐漸實現了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轉變。其中,肇慶市廣寧縣石屋村鄉賢江水河在關注了《西江日報》社會民生版“非遺傳承人”后,主動宣傳石屋村古屋文化,同時推動村中人居環境整治。2022年3月,江水河在治理村中河道時發現清末貞節牌坊,于是立即與筆者聯系,經過市級文物保護專家的鑒定,認為其有歷史研究價值,建議做好后續保護工作。江水河的舉動生動詮釋了民生新聞對于激發基層受眾保護本土歷史文化的作用,是發展鄉村、城市文脈的黏合劑。
民生新聞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它以生動靈活的敘事方式,直面社會層級現象的真實、淺層報道和縱深開掘的結合模式,使得報道內容發乎民情、體現民意、凝聚民心。如此“接地氣”的架構,同樣是宣傳推廣、傳承發展文化的重要基礎。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鑄就了城市的性格與精神,賦予了城市發展的生命力、向心力、凝聚力。利用民生新聞講好本土文化,從另一層面而言,即是彰顯了城市魅力,體現了文化內核,表達了價值理念。
而作為媒體記者,也能借“近水樓臺”的優勢,走近不同文化中心,探尋各方水土滋潤下所締造的精神內核和內驅力,從采訪中促進職業素養的提升,鍛造人生價值理念,提高專業能力,才有了行穩致遠的底氣與實力,才能在本土文化宣傳弘揚之路上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