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苓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廣東 深圳 518026)
導演作為電視作品的組織與領導者,是團結全體創作人員、表演人員發揮才能、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最高統帥、藝術總負責人,應具有較強的藝術自覺,利用藝術手段進行劇本的深入開發與創作,最終形成高質量的藝術作品。在傳播多元環境下,導演應積極轉變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對作品的內容、傳播方式、渠道進行創新,并在電視、互聯網等平臺廣泛傳播,打造爆款產品,從而不斷豐富受眾的精神生活。
近年來,電視界對電視藝術水平的質疑聲音越來越大,重點對綜藝節目創作粗制濫造的情況進行批評,許多綜藝節目被“炮轟”,這不但是對國內綜藝發展敲響了警鐘,還反映出電視從業者的藝術自覺性缺失問題。現階段,國產綜藝節目生產速度較快,且制作成本不斷增加,成為藝術門類中投資較多的領域。電視綜藝的受眾市場十分廣泛,但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許多綜藝節目的創作中心在于迎合受眾欣賞的“低點”,很難通過大膽的創作,實現藝術家的藝術理想。從客觀上看,主要因綜藝投資較大,必須適應當下需求,但由此導致節目同質化現象較為普遍,精致的藝術創作與受眾審美間無法相契合,從題材選擇到思想價值觀的表達,從內容創作到導演手法,雷同情況頻頻發生,急需通過提高電視從業者的藝術自覺,使上述情況得到改善。
當前電視藝術作品質量參差不齊,有聞名中外的經典節目,也有部分抄襲作品,使原創節目權益受到侵犯,導致一定的利益損失。近年來,我國電視藝術行業發展迅速,電視節目更是數不勝數,文藝導演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因入行門檻較低,一些自身素質不高的導演渴望快速“出圈”,或者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熱衷于抄襲經典作品,不思創新,信奉“拿來主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視藝術行業的前進步伐,使得電視作品的創作創新能力明顯下滑。對于藝術創作來說,并非簡單的1+1=2,創作人員也不論數量多少,而是更注重內涵、形式與情懷,如若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電視作品的藝術價值,則很難獲得成功[1]。
與國外相比,我國導演群體較為龐大,但真正做出經典作品的人卻不多,在龐大群體中只是鳳毛麟角。當前文藝類電視導演有些出身科班,有些只是懂得一些專業知識和攝影技巧,便也躋身于導演群體中,并不具備扎實的藝術創作能力。受此影響,電視導演行業的門檻較低,缺乏嚴格的規范體系,直接影響了文藝作品質量,難免出現低俗化、同質化等問題。此外,藝術創作對導演自身的政治素質要求較高,政治立場要堅定,在文藝創作中應緊跟時代步伐,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靠優秀的文藝作品影響廣大受眾,推動人們思想與審美的進步。但因部分電視導演的藝術創作水平不高、政治素養缺失,在藝術創作中沒有結合時事背景,使得作品缺乏內涵,阻礙了文藝作品力量的發揮[2]。
臺本或劇本是導演創作的基礎,導演應明確內容文本的中心思想、主題、情節以及人物特色等內容,并提高藝術自覺,遵循藝術規律,將作品進行藝術化表達,使其得到二次創作,這就需要導演具備較強的藝術表達能力,借助多樣化藝術表現手段,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當前,國內導演中幾位杰出代表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藝術風格各異。例如,吳桐導演更追求青春活力,強調作品積極向上,帶有青春氣息與競爭意識,如《青春環游記》《王牌對王牌》兩個真人秀節目,每期圍繞一個主題,邀請飛行嘉賓與常駐嘉賓進行PK對戰,通過才藝比拼、游戲競技等方式,決出最終贏家,各類游戲設置突顯青春與時尚,緊跟時代潮流且內涵豐富。再如,《奔跑吧兄弟》的導演胡笳,其崇尚競技,且注重傳統文化、風景名勝、非遺文化等傳承與發展,帶領嘉賓到國內知名文化場館、發源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競技比拼之中,受眾在收看后反響強烈,獲得一致好評。可見,藝術作品可通過多種方式表達,且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但因導演個人能力的不同,會影響作品的感染力與傳播效果[3]。
當前時代飛速發展,傳播渠道日益多元,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在先進技術的支持下,新一代受眾的藝術視野更加廣闊,藝術需求更加個性,對藝術的要求更高也更奇特,要求導演必須具備較強的藝術創新能力,在不斷的變革中實現新的發展。在導演藝術創新方面,不但體現在思想層面,還可通過藝術展現力、藝術方法等表現出來。例如,賴聲川導演的《如夢之夢》,打破傳統舞臺與觀眾席相互獨立的狀態,將二者結合起來,演員環繞著觀眾進行演出,為觀眾帶來沉浸式觀賞體驗,從而更加貼近藝術,便于產生情感共鳴。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導演在藝術創作方面變得更加細膩、深刻,能夠直擊劇中人物靈魂,正視自我,引發受眾深思。中青年導演在舞臺布置方面更傾向于突顯主題,融入新時代元素,并在藝術傳播方面進行創新,通過電視、短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傳遞給受眾,使更多受眾能夠觀賞演出,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
藝術是平等的,但藝術品質卻受導演個人能力的影響,這就要求導演具備較強的鑒賞能力,能夠準確判斷藝術風格與特征,做出客觀的審美評價。同時,根據藝術形象認識客觀世界,只有充分地感受美,才能夠傳遞出自身對世界的新的認知與體驗,為受眾帶來別具一格的觀賞體驗。電視作品歸為文化范疇,人們通過觀看電視作品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因此導演具有培養受眾高雅審美品位的義務,特別是在多元傳播環境下,新媒體、網絡技術的誕生,使人們獲取信息、收看電視節目的渠道更加多樣,節目質量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價值的影響更加不可忽視。個別藝術作品單純為了迎合受眾口味,追求低級趣味,或者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過度節約成本,使節目內容粗制濫造,這些都是因導演未能堅守審美底線、藝術自覺性差所導致的。此外,導演藝術具有綜合性,其藝術鑒賞能力對演員表現、場景布置、服裝道具等具有直接影響,進而影響作品的內涵、價值與社會評價,對全組人員對于美的體驗、表現與創作過程均會產生間接影響。
當前電視綜藝節目市場競爭激烈,為了吸引更多受眾觀看,節目組不斷改變內容與形式,但一些綜藝節目雖然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受眾反響較為熱烈,但從節目主題上看,許多節目只重視娛樂性,與受眾的生活相距較遠,沒有堅持受眾主題。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在于導演的藝術自覺性缺失,使電視綜藝很難變成精品之作,單純由“主題概念”“故事梗概”拼湊起來,缺乏細節的塑造。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必須深刻意識到藝術自覺的重要性。在電視綜藝創作中,精致的鏡頭語言、經得起推敲的人物對話,包括服裝、場景、人物表情等,都屬于藝術范疇,在電視綜藝創作中都不應忽視。只有導演提高藝術自覺,才能夠促進電視作品品質的整體提升。對于我國這種電視綜藝生產大國來說,追求電視作品藝術品質升級十分迫切且必要[4]。
在藝術創作中,導演還應虛心學習和借鑒被人稱道的作品,如《國家寶藏》《星光大道》等,這些作品在受眾中引發強烈反響,甚至走出國門,進入海外市場,這依靠的不僅僅是題材與節目內容,還有出色的演繹與精良的制作。再如,《非誠勿擾》制作時正處于“相親節目”熱度過頭,因扎堆制作飽受爭議的時間段,編導一再強調自己用心制作的作品并非是“趕潮流”,但也擔心作品被淹沒在“相親熱”中。根據近兩年的播出反響可知,《非誠勿擾》的收視率始終較高,美國相關機構還將其翻譯成“英文片”播出,該節目的成功并非單純依靠資本,而是經得起推敲的細節、人物對話、表情與動作等。正是這種“精打細算”的藝術自覺,使這檔本不被看好的電視綜藝迅速“出圈”,獲得國內電視綜藝界與廣大受眾的認可。
2021年許多廣播電臺策劃了一系列大型主題電視節目和綜藝,如《我們在行動》《精準扶貧 家鄉好》等,其中《我們在行動》作為中國首檔精準扶貧衛視綜藝節目被列入國家廣電總局的重點電視節目目錄中,并在多個平臺同步播出。這就要求導演在傳播多元環境下,應堅持時代性、民族性的自覺,緊跟時代潮流,從作品選題、故事講述手法、項目實施等方面綜合分析,勇于打破陳規,探索新的發展之路。
首先,精準把握時代脈搏,打好提前量,使藝術創作與時代處于同一頻道,共同發展。在重大歷史事件的節點進行節目創作,是導演的必備責任,應立場堅定地將重大主題創作作為選題方向。例如,創作以精準扶貧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可從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角度著手,經過實地調研和拍攝,最終形成優秀的、具有時代紀念意義的作品,向黨和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其次,推陳出新,提高作品創新力。在重大時間節點時常常會出現許多相同題材、類型的作品,這就需要導演具備藝術創新能力,善于尋找新選題、新視角,推陳出新,實現藝術突破。在傳播多元環境下,互聯網綜藝節目創作成為時代熱點,成片后在電視臺播放,并將成品拆開變成互聯網產品,以短視頻的形式在各大短視頻平臺播放。例如,《我們在行動》便是成功的案例,該節目不同于以往搞笑、游戲類、戀愛類真人秀節目,而是秉承了扶貧幫困的宗旨,大批明星藝人與社會人士加入進來,使節目更加豐富有內涵[5]。
再次,拓展渠道,形成集群效應。在傳播多元環境下,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增加,單純憑借一種媒體很難形成爆款產品。在創作期間,單純憑借導演也很難捕捉到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間。對此,應將個人的藝術自覺變為群體的藝術自覺。依然以《我們在行動》為例,該作品是在各市、州電視臺合力下完成,總導演負責整個系列的詳細規劃,針對角色選擇、故事講述等方面,進行統一規范,全省創作團隊在統一規定下進行拍攝。該作品在多個傳統渠道、團隊的聯合推動下,形成了集群效應,也使得藝術自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傳播多元環境下,導演應具備較強的鑒賞能力,尊重演員的藝術個性,改變以往導演主體性過度、演員舞臺主體性缺失的情況,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尊重和激發演員的藝術個性。在電視節目表演中,演員將身體和聲音均借給劇中人物,使其“活起來”。演員在藝術創作中應占據主動地位,這是由表演活動本質所決定的,表演藝術需要演員具備高度的藝術自覺,在自身經驗、生活經歷與真實情感的基礎上,發自內心地開展藝術創作。作為導演,應在尊重演員主體性的同時,還要促進其藝術個性的發揮,不但要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深入分析各個角色的性格與思想,還要了解扮演該角色的演員的思想、表演習慣等,盡量為其創造舒適的演繹空間,在彩排中對演員進行科學指導,使其在角色創造方面的主體性充分展現出來,補充自己的藝術構思。反過來,擁有鮮明藝術個性的演員也會使角色“活起來”,使整個藝術作品“增值”。二是幫助演員挖掘自身藝術潛力,促進藝術風格的形成。現代導演應向當年齊如山導演學習,憑借導演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梅蘭芳獨特的藝術個性,對梅蘭芳自身藝術風格產生了較大影響。在電視戲曲作品中,譚鑫培、程長庚均是老生行當,在藝術個性方面有所不同,二位優秀表演者自導自演,在表演、唱腔等方面均展現出別具一格的審美個性,塑造出不同的京劇老生流派,成就了當年的藝術經典。
當前國內電視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甚至占據了大量電視節目時長,在以收視率為導向的環境下,要求綜藝節目必須考慮到受眾的心理訴求,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創作。但是,對于電視綜藝來說,如若長期單純注重為受眾帶來的視覺沖擊,忽視情感、價值觀方面的表達,則會使節目發展缺乏深度與廣度,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此,應積極打造節目品牌效應,融入傳統文化,提高節目品質。以湖南衛視節目《天天向上》為例,形式輕松,語言詼諧,為受眾帶來許多快樂,且節目內容重視國學文化,使內容深度得到保證。再如,《你好星期六》中,每逢國慶節、中秋節、寒露等法定節日與傳統節日,都會推出主題節目,將具有節日代表性的美食、手工藝品、古詩詞、故事傳說等融入到游戲中,在愉悅觀眾的同時,還可為節目創作提供更多素材,促進傳統文化的弘揚,獲得了更多受眾的喜愛與支持。這與單純花費重金聘請流量明星相比,立足于受眾的社會生活,結合時代特點與節日熱點,更能制作出有深度、受到受眾認可的節目,賦予節目更大的價值,這也是導演藝術自覺性的充分體現。
綜上所述,對著時代與技術在不斷進步,受眾的藝術需求也更加多樣,電視導演應牢牢把握時代脈搏,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使受眾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在電視作品創作中,應深刻意識到藝術自覺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情況,努力提高自己創作表達能力、創新能力與鑒賞能力,并把握重大歷史節點進行創作,尊重演員主體性,使最終的作品在多個平臺播出,贏得更多受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