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威
(沈陽城市學院,遼寧 沈陽 110112)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其傳播形式相對單一化,受眾也比較少。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隨著各種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以及人們工作和生活形式的改變,加上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使得新聞傳播的途徑更為廣泛,受眾人群也比以往有了大幅度增長。人們能夠通過各個方式和途徑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這不但擴大了新聞的效應,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某些可能原本不會被關注的新聞內容。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對新聞發表評論,展開探討。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雖然促進了新聞的傳播發展,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在這樣的時代下,要盡可能地挖掘出新聞傳播的正向價值,使其朝著更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傳播,就需要做好充分的調查和準備。
盡人皆知,新聞傳播需要具體的媒介,這是新聞得以傳播的前提與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腦、平板、網絡以及智能手機等新式的傳播媒介日益興盛,它們以自身具備的實效性、便捷性等優勢贏得了受眾的青睞。此類現代化設備有著大眾化、效率快以及信息化的特點,能夠充分滿足受眾的需求。以智能手機為例,目前人們應用的手機功能不斷完善,瀏覽新聞、視頻以及上網的軟件層出不窮。眾所周知,傳統的新聞載體主要是廣播、電視和報紙,其中報紙的字數較多,極容易導致受眾產生審美疲勞,而手機這一載體既可以為受眾提供文字新聞,還可以同時配以視頻以及圖片等,此種新聞閱讀方式是現階段受眾最為喜愛的。再者,如通過電視觀看新聞,那么受眾需要在特定的時間打開電視觀看,如果受眾沒有空余時間觀看新聞,或者是錯過這一時間點就無法觀看重播,如此一來極容易降低受眾的新聞體驗感。但是手機等設備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手機設備能夠隨時隨地觀看不同類型、不同時間的新聞,能夠使得受眾以更多的方式來對新聞進行了解。
社會環境的轉變會給各個行業帶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信息復雜多樣的今天,新聞傳播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傳播模式,其傳播的內容和傳播的速度,以及所產生的社會價值也在發生轉變。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具有的特點也與傳統的傳播有極為明顯的區別。
以往只能是有關的新聞人員以及新聞部門來進行新聞傳播。而在新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借助客戶端發布各類具有新聞屬性的信息,這使得新聞傳播的主體不再局限于專業的新聞人員,而是所有的人,只要有智能設備和互聯網就能夠發布新聞,這一點也是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方式發生轉變的一大標志。
借助報紙、電視、廣播這些途徑所傳遞的新聞,主要以文字、聲音、圖片和圖像為主。電視雖然有些動態畫面,但是無法保存,只能在一定的時間段內觀看。而在新媒體時代中,新聞的傳播形式更為豐富,受眾不但能夠看到各種文字形式的新聞,還可以看到更為真實的新聞圖片、動態視頻等。甚至有些人為了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將一些新聞制作成漫畫、手繪圖等。這使得新聞的傳播方式不再受到限制,也進一步地擴大了新聞的受眾群體。
在互聯網環境下,受眾能夠在互聯網上自由發言,隨時隨地與各個地區的人進行溝通。以往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當中,受眾只能單方面地接收報紙、廣播與電視所傳遞的新聞信息。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所有受眾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及時發布新聞,并在媒體平臺進行互動。如此一來,媒體也可以及時聽到受眾的聲音,從而進一步推進相應傳播策略的完善。
眾所周知,傳統的新聞傳播載體主要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主,而受眾接收新聞的被動性較強,因為傳播范圍較小,以及受到時間的限制等,會使得新聞傳播的效率比較低。尤其是報紙的形式,一般傳遞到受眾手中的新聞,往往都不具備新聞的特征,失去了原有的時效性。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受眾可以借助智能手機、電腦和平板等智能化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同時,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他們可以隨時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發布到媒體平臺上,這樣就使得受眾接收新聞的時效性得到了極大增強,也更加凸顯出了新聞的價值。
以往,通過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形式所傳播的新聞,通常都是經過專業的新聞人士,在有關部門的許可下進行傳播的,這些信息所具有的真實性較強。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對信息進行傳播,部分受眾可能會為了博取眼球、獲得利益,發布一些虛假新聞。如此一來,不僅會讓受眾對新聞產生錯誤認知,也會對新聞媒體自身的發展造成影響,對社會環境更是有著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現階段,這是所有新聞人在新媒體時代下需要重視的一點。
與以往不同,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布新聞越早,就越有價值,越容易受到社會受眾的關注。正因如此,一些新聞人士為了及時捕獲第一手信息,往往因為過于注重新聞的時效性,可能考慮不周全,對一些受眾的自身權益造成了傷害,違背了新聞行業的初衷。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人自身也面臨著更大的考驗,他們不僅要為受眾提供一手信息,而且要注重新聞的價值,考慮到當事人以及該新聞傳播后是否會給社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由于新聞的類型越來越多,受眾所接觸到的信息類型也極為豐富,要想更好地凸顯新聞傳播的意義,吸引受眾的注意,就需要以小見大,將某個新聞背后的深度意義進一步挖掘出來,借此引起人們的反思。比如,一件簡單的社會性新聞、一個極為微小的細節舉動,也能夠從中挖掘出深層的含義,進一步達到新聞的正向傳播效果。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更為重視對新聞人才的培育,充分結合新媒體環境的轉變,對新聞人提出更高的專業要求。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智能手機的應用,短視頻的興起,更是讓受眾的注意力從圖文平臺轉移到了視頻平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受眾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較大,不管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因為時間比較緊張,導致受眾對于新聞方面的注意力不夠集中,獲取的信息都比較碎片化。再加上各個平臺發布信息的數量較多,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提升新聞的傳播效率,就要認識到哪些信息才是人們所關注的,也要充分地了解用戶的生活習慣,包括工作和生活理念,以及他們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等。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挖掘出更具有主流社會價值的新聞信息,注意新聞內容的表達方式,以及表達的側重點,同時要選擇受眾注意力較為集中的時間來發布新聞信息。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愛好和專業等因素,對信息關注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可以將新聞進行分類,在大數據和算法的支持下推送給關心這類新聞的人群。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使得新聞傳播達到理想的效果。
新媒體的廣泛運用,以及各類新型科學技術的誕生,促進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要考慮到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傳播的范圍與速度,以及新聞對人們帶來的影響,對大數據進行科學合理的運用。借助有關的數據判斷新聞所引發的輿論,以及對社會產生的影響,進而為新聞工作者在實際的工作中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使得新聞傳播朝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新媒體環境下,各種新型設備和技術也在不斷被研發和創新。基于此,需要結合時代的變化來對新聞傳播方式進行優化與調整。在互聯網時代,受眾頻繁使用智能設備接收信息,從最開始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聞傳播途徑,到現在一些新型平臺的誕生,例如,短視頻平臺、抖音和小紅書等。因此,新聞傳播需要充分契合受眾的使用習慣,對這些平臺進行合理的應用,借此來傳播相關的重要新聞。只有緊跟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拓展新聞傳播渠道,才能夠為新聞傳播引入更多新型的信息傳遞模式。
新聞工作者要堅定新聞傳播的價值觀念,維護新聞傳播積極向上、風清氣正的文化氛圍,進一步提高新聞傳播內容的正面性、積極性,將正向的輿論引導作用進一步發揮出來,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報道民生新聞,優化新聞傳播的行業生態。新聞工作者需要基于海量的新聞,做好甄別工作以及篩選工作,針對虛假新聞、負面新聞以及不實新聞等進行反思,維護新聞傳播行業的社會公信力,進一步增強新聞傳播的內在力量。唯有追求、維護、彰顯新聞傳播內容的積極性以及正向性,才能夠切實優化整個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氛圍,進一步推進新聞傳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新聞工作者要摒棄以負面消息博眼球,以娛樂新聞蹭流量的消極方式,要真正挖掘社會受眾關注的問題,成為社會民眾的發聲人,切實履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職責,為推進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新媒體背景下,媒體形態正在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多樣、由統一到分散的過程。當前的新聞傳播活動,對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信息選擇、內容編輯、傳播途徑等方面,除了需要其具有較強業務能力以及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外,還需要懂得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對新聞進行精心制作和廣泛傳播,以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取得理想的新聞傳播效果。基于此,媒體單位可以積極引進一批專業知識扎實、業務能力較強和懂得運用先進科學技術的優秀人才,并緊密圍繞新媒體下的新聞傳播工作,組織從業人員參加教育培訓活動,并將培訓的重點放在相關業務了解、關鍵技術掌握、職業道德培養等上面,在提升新聞人員綜合素質的基礎上,提升新聞傳播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同時,媒體從業者在工作之余要利用各種渠道對虛擬現實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新媒體技術等進行積極學習,提升技術水平和能力,更好地從事新聞工作。另外,媒體單位還可以將現代化人才管理理念融入新聞工作中,并通過建立健全薪酬、競爭、考核、獎懲等制度,充分調動媒體從業者的工作積極性,針對出現的問題快速完成追責,從而促進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行業獲得更加健康穩定的發展。
綜上所述,新聞傳播的方式因為新媒體環境的變化而有了一系列的改變,在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的基礎上,其傳播范圍更為廣泛,傳播效率也更高。人們對于新聞展開評判和討論的自由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時,新聞傳播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要讓新聞行業在新媒體時代下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新聞傳播的價值,就要及時結合現代技術手段,考慮到新聞傳播面臨的問題,對其進行不斷的優化和改進,使其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為受眾傳播更高效的新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