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輝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加快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法治政府建設內涵豐富, 政府信息公開被視為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隨著數字技術在各個領域的蓬勃發展,互聯網促使信息傳播途徑發生嬗變,在自媒體、融媒體等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同時, 傳統媒體也在依靠互聯網的力量探索其轉型之路, 政府信息公開的數字化轉型顯得尤為重要。 在“萬物皆媒”的5G 時代,新媒體平臺將逐漸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途徑, 在傳媒法治的要求下, 新媒體平臺如何依法有效發揮其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積極作用,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是新媒體平臺長期發展的重要命題。 因此,應當加強政府信息公開中新媒體平臺規制的學理研究, 助推新媒體平臺依法蓬勃發展。
新媒體平臺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廣泛應用有利于提升法治政府數字化水平, 進而推進數字法治政府建設。2021 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 年)》中明確提出推進政府和公共服務機構信息開放共享,將涉及民生保障、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政府信息有序公開, 全面建設數字法治政府。 我國行政法規《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確立了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和公開途徑,為政府信息公開提供了法律依據,為法治政府數字化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管理職能過程中制作或者依法獲取且保存的信息。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機制,將應當公開的信息通過政府公報、 政府網站或者其他互聯網政務媒體等途徑公開。 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政務新媒體在政府信息公開、 數據共享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職能作用。 利用政務新媒體等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服務于政府信息公開將是政府數字化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徑。 因此,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政府信息公開有助于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多樣態、多途徑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律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法治政府數字化管理水平, 進而助推數字法治政府建設。
政府信息公開的主渠道是指在對外開放共享的所有政府信息數據中, 通過某種途徑開放共享的政府信息數量和范圍占據相當大的比例, 并且作為政府數據資源發布共享的重要方式。 在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傳媒領域的背景下, 通過新媒體平臺公開政府信息將成為政府信息公開方式的主渠道。 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公開方式, 以政務新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在助力政府信息公開中擁有更大的技術優勢和傳播優勢。新媒體平臺信息公開的時間快、范圍廣和成本低是其本身的獨特優勢, 傳統媒體很難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和超越。 因此,就政府信息公開的實踐需求而言,新媒體平臺將逐漸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主渠道。
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政府信息公開是保障公眾知情權和發揮傳媒監督權的重要形式。 知情權是法治國家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1]為充分保障公眾知情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建立了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且確立“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法律制度。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促使現代網絡社會的形成,公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得到極大擴展。 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媒體平臺迅速成為公民在網絡社會獲取信息的重要載體, 同時行政機關也在其中開通官方賬號,成為向公眾公開信息和傳達資訊的重要媒介。因為新媒體的巨大流量效應, 行政機關等官方機構也在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政府信息公開, 使得公眾可以擁有更多的渠道和更方便的方式獲取政府信息進而保障公眾知情權。 監督是保證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有效運行的金鑰匙, 傳媒監督權是傳媒行業發揮行業監督作用的一項權利。 通過傳媒監督獲得社會廣泛的關注,得到法律救濟[2],實現糾紛的實質性解決案件不斷涌現。 尤其是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公民可以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 “微博問政”“答記者問” 等新型傳媒監督方式的出現促使傳媒監督權在更大程度和范圍內行使。[3]熱點法治事件的發生往往都是以短視頻、 微博熱搜等方式從新媒體平臺開始,進而引起官方媒體的關注。 新媒體平臺逐漸取代傳統媒體走向傳媒監督權行使的中心舞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傳媒監督社會職責。在政府信息公開中新媒體平臺在保障公眾知情權和傳媒監督權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政府數字化建設進程中,新媒體平臺的權利保障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政府信息公開范圍分為時間范圍和空間范圍,新媒體無論突破政府信息公開的時間范圍還是空間范圍邊界都可能使其陷入法律風險之中。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十三條明確我國政府信息公開采取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相結合的公開方式。 政府主動公開的信息需要受到公開時間和空間范圍的限制。法律法規對政府主動信息公開的時間范圍有明確規定,政府信息公開如果通過新媒體平臺對外公示的,應當確保公示信息能被公眾隨時查知。 在空間范圍方面,因為是政府依法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因此,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可以遵循傳媒法治的要求自由進行傳播。 依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是新媒體平臺可能擴大政府信息公開范圍的主要方面。 依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指公民、 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政府和縣級以上政府部門申請獲得相關政府信息。 由于數字技術的進步和網絡社會的融合發展催生了自媒體等新業態的傳媒方式, 并且貼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申請人在依法獲得政府信息之后極有可能以朋友圈、 微博和短視頻等自媒體的形式在網絡上予以公開。 在時間范圍方面,因為互聯網具有記憶屬性, 在經過法定的公開公示期限后為避免不必要的政府信息被非法利用可以在互聯網上刪除。新媒體平臺擁有較大的用戶量和巨大的流量, 對已經公開的政府信息全面有效去除具有一定的技術困難。 因此,無論是主動公開還是依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 新媒體平臺在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都有擴大政府信息公開范圍的法律風險。
新媒體平臺對政府公開信息的過度傳播將可能泄露公民個人信息并且侵害公民被遺忘權。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和電子政務的發展, 包含公民個人信息的電子數據庫已然成形。 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收集、制作和儲存大量涉及公民個人的信息,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中有泄露個人信息的風險。[4]當行政機關在通過新媒體平臺等傳媒機構對政府信息依法公開時,自媒體、融媒體等新媒體大量的轉載可能對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二次傷害。 針對信息公開實踐的考察, 往往二次傷害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沖擊已經遠遠超過了政府信息公開的不當行為, 并且二次傷害往往程度重、范圍廣、時間長。 為此,我國已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來回應和加強數字時代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 同時,《民法典》針對網絡侵權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即新媒體平臺具有及時防止信息擴散的補救義務。 由于新媒體平臺對自媒體用戶信息流動監管的難度較大, 所以很難盡到法律規定的相關法律義務。 新媒體平臺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既有行政責任也有民事責任,應當加強管理,避免在政府信息公開中泄露不必要的公民個人信息。 遺忘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功能,“被遺忘” 的權利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信息大爆炸所逐漸興起的一項權利。 公民是被遺忘權的權利主體, 新媒體平臺是被遺忘權的義務主體。 公民有權利使自己的個人信息被互聯網“遺忘”, 信息服務的傳播者即新媒體平臺有義務尊重公民的個人意愿幫助其“遺忘”在互聯網上存儲的個人信息。 新媒體平臺既是信息傳播權的權利主體,同時又是被遺忘權的義務主體。 信息傳播權和被遺忘權具有內在沖突, 新媒體平臺應當極力調和權利的沖突,以實現二者之間的邏輯自洽,避免自身處于侵害公民被遺忘權的不利處境之中。
法治政府建設明確要求加快政務誠信建設,健全政府守信踐諾機制。 這是行政機關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徑。 公信力是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不僅關乎法治政府建設, 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行政機關在新媒體平臺開通官方賬號,通過新媒體進行政府信息公開屢見不鮮。 政府信息公開有別于個人信息的發布與傳播, 具有保護公眾知情權的公權力屬性。 新媒體平臺在政府信息公開中逐漸成為行政機關和公民信息互通的重要通道, 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公益職能。 數次正義彰顯也難以消除一次公信力的破壞,公信力的破壞具有不可逆性。 新媒體平臺對政府信息公開應當更加審慎, 如果出現傳播不實、泄露公共信息和違法傳播虛假信息,就會極大地損害行政機關的公眾形象,影響政府公信力。
完成以一部“傳媒法”為核心,以多部行政法規為主體, 以若干專門部門規章為配套的傳媒法體系建構。 法律體系化建設是法律制度完善過程中的必然進路, 并且是對立法者運用立法技術和調動立法資源的考驗。 立法技術不斷成熟和立法資源不斷豐富為傳媒領域法律體系化建設提供動力源泉。 目前關于傳媒領域的法律規范體系呈現碎片化現象,大量法律規范散落在各項法律法規規章之中。 在法律層面,傳媒相關法律規范主要存在于《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著作權法》《網絡安全法》和《電子商務法》之中。 在規章及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層面,傳媒相關法律規范主要集中存在于國家網信辦、 新聞出版署和廣電總局發布的以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組合的規范群之中。 為了節約立法資源,加強傳媒法律規范之間的系統性與協調性, 應當將現行實定法中關于傳媒領域相關立法以“提取公因式”的形式予以整合和調配,制定傳媒領域的基本法即“傳媒法”。 在“傳媒法”中應當對傳媒領域的基本法律原則和法律責任等內容予以規定,例如明確傳媒法治原則等。 在行政法規中, 將傳媒基本法中的具體法律制度予以細化。 在專門部門規章中,對現實中突出的傳媒治理問題進行專門規制。
健全新媒體平臺合規制度是發揮其政府信息公開作用的新要求, 也是新媒體平臺實現現代化企業運營的新目標。 新媒體平臺應當從專業人員配置、平臺信息預審和制定合規計劃等方面展開。 在專業人員配置方面,應當聘請專業的法律服務團隊,其中應包含律師、合規師等具備專門知識的人才。 在平臺信息預審方面,針對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新媒體平臺應當加大內容合法性審核力度, 保障政府公開信息準確無誤地在新媒體中流轉。 在企業合規計劃中,應當著重完善補救措施。 當個人信息受到侵害的初步階段,在新媒體平臺被當事人告知的第一時間,新媒體應當啟動補救措施。 在最短的時間內以屏蔽、刪除等方式阻斷信息的傳播,避免侵害的進一步擴大。
建立政府信息公開機構與傳媒行業協會互聯會議,發揮傳媒行業協會內部監督機制。 以傳統媒體為主的傳媒行業協會應當向新媒體傾斜, 廣泛容納新媒體力量加入協會。 在傳媒協會中成立傳媒協會政府信息公開專業委員會, 以加強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發揮作用的各媒體之間的監督與交流。 專委會可以行業協會的名義和政府信息公開機構建立定期互聯會議或者交流座談會,對政府信息公開機構的建議與意見在行業內及時達成共識。由于各媒體處于信息流通的一線,因此更容易更快速發現政府信息公開中的問題。通過行業協會專委會的形式進行行業協會內部監督是最便捷的監督機制。行業協會政府信息公開專委會以行業自律的內部監督模式進行自我約束,符合現代傳媒發展方向和傳媒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新媒體作為傳媒領域的新生事物正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在公眾視野之中。 開放包容的社會治理催生新事物的出現,并且不斷地豐富現實社會生活。 嚴格的監管會阻礙新媒體平臺的發展, 過于寬松的放任式監管會給新媒體平臺滋生亂象帶來可乘之機。 新媒體平臺拓寬了政府信息公開的路徑和方式, 為保障公眾知情權、 促進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政府信息公開的深入也會促進新媒體行業的整體發展。 面對新媒體平臺,我們應當以更加包容審慎的監管理念予以對待, 進一步加強傳媒法律制度化建設。